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思修論文

  中華傳統美德內容博大精深,一般包含以下內容,如仁愛精神、律己精神、誠信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克己奉公精神、見利思義的觀念、自強不息的精神等等。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摘 要】傳統美德,是至善、至純、至高人性的結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只要我們用心去感悟,就會發現它無處不在。矢志愛國、善待自然、寬以待人、尊師重道的事蹟如中國的瑰寶,數不勝數……中華傳統美德,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積澱,也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它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代表著中華民族整體的道德精神面貌,是一種代代相傳,代代發展的道德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先人倡導的“仁愛和諧、正義奉公、尚禮守法、崇智求真、誠實守信的道德規範鑄就了中國人民不屈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政、刻苦耐勞和精忠報國的優良素質,在傳統文化長期孕育下的中華傳統美德使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昌盛,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同時,優秀的民族文化承載著傳承傳統美德的重任。

  傳承中華美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內容,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一代“四有”新人的基礎教育工程。

  【關鍵詞】弘揚;傳統;美德;傳承;民族;文化

  1 傳統美德就是矢志愛國

  古往今來 ,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方面為後人作出了榜樣。 諸如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的張自忠,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 “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鬥,為她服務。”這是一切愛國科學家的心聲。 國外科學家紛紛迴歸祖國,要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錢學森面對美國方面的關押、軟禁、監視,毫不動搖;華羅庚放棄在美國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謝絕英國老師讓他攻下博士學位再回國的勸告……

  大家都熟悉方誌敏烈士的革命事蹟。他在《可愛的中國》一書中寫道:“為著階級和民族的解放,為著黨和事業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願居住在卑陋潮溼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寧願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軟的鋼絲床,寧願睡在豬欄和狗巢似的住所!不希罕閒逸,寧願做16點鐘工的勞苦!不希罕富裕,寧願窮困!不怕飢餓,不怕寒冷,不怕危險,不怕困難。屈辱、痛苦,一切難於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這些都不能絲毫動搖我的決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練我的意志!”革命先輩這種吃大苦、耐大勞、勇於獻身的艱苦奮鬥精神,來源於為人民求解放、謀幸福的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偉大的革命理想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及愛國精神,就不會有中華民族的輝煌發展。

  以上種種愛國的事例,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正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魂寶!

  2 傳統美德就是善待自然

  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第21界奧運會,奧運會上出現那一暮暮感人的場面都說明了美德就是要善待自然。8月19日,北京奧運會男子舉重105公斤以上級的頒獎儀式上演了感人的一幕:該專案冠軍、德國選手馬蒂亞斯・施泰納把亡妻蘇珊的照片和奧運金牌高高舉起。這位德國大力士用一枚沉甸甸的奧運金牌來祭奠亡故的妻子,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潸然淚下。鐵漢柔情,他用他最神聖的一祭,展現人類愛情的偉大。

  當我們在為33歲的冠軍媽媽冼東妹歡呼和感動的時候,另一位偉大的母親同樣讓我們感動。女子跳馬銀牌獲得者丘索維金娜是國際體操界唯一一個為兒子而戰的選手。為了讓患有白血病的兒子得到更好的治療,在2002年的釜山亞運會上以27歲的高齡復出參賽,奪得跳馬和自由體操的金牌,震驚世界;為了能給兒子掙到更多的錢治病,她把自己由單項選手,練成了全能選手。“對我來說,兒子就是我全部的生命。只要他還生病,我就一直堅持下去。他就是我的動力。”多麼偉大的母愛!

  在20日的女子馬拉松游泳比賽上,24歲的南非游泳運動員納塔莉・杜託伊特在24名完成比賽的運動員中排名第16位,但她卻贏得觀眾最熱烈的掌聲。因為她是一名肢殘運動員,卻以頑強的精神戰勝了很多健全人。多麼堅強的意志!

  飽受戰爭的伊拉克歷經波折後,終於實現了他們參賽北京奧運會的夢想,然而,在奧運賽艇的比賽中,伊拉克的隊員沒有比賽服***後來一場還是中國提供***,更甚,伊拉克一美女選手還穿二手球鞋參賽,這一幕令人心酸不已。而處於同樣處境的阿富汗選手也帶來了同樣的感動,19歲的盧比那是阿富汗短跑女運動員,由於阿國內還處於重建階段,百廢待興,目前阿富汗政府無法為盧比娜提供良好的訓練條件。她沒有專門的訓練場所,也沒有訓練經費,所有的訓練支出都由她個人支付。眾所周知,短跑訓練應當在專門的跑道上練習。而由於她沒有這樣的條件,只能在水泥地上練習,過不了幾天腳就腫起來了,這對運動員的骨骼損傷也是很大的。儘管如此,她還是堅持訓練,她堅信自己是運動員。當盧比那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時,她美麗的臉龐和燦爛的微笑讓人們懂得了什麼叫美德。

  3 傳統美德就是寬以待人

  數千年前,有這樣一場對話: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對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寬容不是懦弱,不是無能,而是一種豁達,一種氣量,一種將軍額前能跑馬、宰相肚裡可撐船的寬廣胸懷。

  有一個故事,說是在美國一個市場裡,有位中國婦人的攤位生意特別好,引起其他攤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無意地把垃圾掃到她的店門口。這位中國婦人只是寬厚地笑笑,不予計較,反而把垃圾都清掃到自己的角落。旁邊賣菜的墨西哥婦人觀察了她好幾天,忍不住問道:"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這裡來,你為什麼不生氣?"中國婦人笑著說:"在我們國家,過年的時候,都會把垃圾往家裡掃,垃圾越多就代表會賺越多的錢。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到我這裡,我怎麼捨得拒絕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來越好嗎?從此以後,那些垃圾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這位中國婦人化詛咒為祝福的智慧確實令人驚歎,然而更令人敬佩的卻是她那與人為善的寬容的美德。雖然身處異地,可她依然堅持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文明,她將寬容帶出了國門,帶到了世界。她用智慧寬恕了別人,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融洽的人際環境。俗話說和氣生財,自然她的生意越做越好。如果她不採取這種方式,而是針鋒相對,又會怎樣呢?結果可想而知。   當看到引車避匿的藺相如和負荊請罪的廉頗相擁而泣,誓言共保趙國的時候;當看到蔣琬用寬容之心對待無禮的楊戲而得到世人稱讚的時候,你們難道沒有發現,寬容是世界上最神奇的鑰匙嗎?仁義衚衕的故事家喻戶曉,董篤行的一句: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發人深省。俗話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個人只要遇事多為他人想一想,多為集體、社會想一想,多往大處、遠處想一想,就不會被暫時的煩惱所困擾,就能夠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生機勃勃地前進在人生的道路上。

  4 傳統美德就是尊師重道

  古人云:“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敬學。”這說明了尊師重道也是一種美德。

  那麼,在教師的眼中,真正的中華傳統美德是什麼呢?

  語文老師說:“中華美德”是父慈子孝、夫義妻賢、兄友弟恭;待友誠信、為人正直、處事循義;尊老愛幼、尊敬師長、撫貧憐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數學老師說:“中華美德”是一條長長的線段,它連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過去,艱苦奮鬥地創造燦爛的今天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英語老師說:Chinese civilization is one of the oldest in the world。

  地理老師說:“中華美德”位於地球的東半球,它是中國山川秀麗、晴空萬里與第一輪陽光所組成的。它是東方不敗。

  歷史老師說:“中華美德”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是一份珍貴的遺產,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氣節。

  美術老師說:“中華美德”是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它的顏色是光芒而又耀眼的。

  音樂老師說:“中華美德”是一首歌,它的音色美妙動人,它激勵著所有中華兒女努力拼搏。

  教師對傳統美德的理解各有千秋,但是,教師始終站在引領學生繼承美德的最前沿,所以才有了“虛席以待”“三顧茅廬”,“程門立雪”等尊師重道之典故。

  在我們大力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重視傳統美德教育在各學科的滲透,把傳美教育當作工作的重心,成為把傳統美德繼承與發揚並內化為思想道德素質的主體,讓傳美教育走進學生的心裡,使其有旺盛的生命力,真正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風和日麗;

  遼闊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浩瀚無垠;

  蒼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律,才有鬱鬱蔥蔥;

  泰山不辭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一寬一容笑天下。

  年年花開,拉開了“寬容”的華美與絢麗;

  歲歲雁來,捎來了“人情”的夢想與天堂;

  花開雁來,寬容謹記,人情莫忘。

  人,因充滿美德而變得更美麗。

  國家,因充滿美德而變得更和諧。

  世界,因充滿美德而變得更繽紛。

  幫別人開始一扇窗,也就是讓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這就是傳統美德。

  總之,讓我們的學校成為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學校,中華傳統文化走進學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環節,是中華傳統美德得以繁衍生息載體所在,也是中華民族傲然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所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傳統美德》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作者:欒傳大;

  [2] 《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中小學讀本》.吉林文史出版社.作者:欒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