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育論文

  在小學教育中,要努力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數學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創造條件彌補缺陷,轉變學生的狀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談談小學數學教育》

  摘要: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用,可以說只要一個人能參與社會活動,那麼他就已經與數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因此,數學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小學教育更不容忽視。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只做伯樂,伯樂意在選拔千里馬,這不符合我們教育的宗旨,我們要讓所有兒童都得到應有進步和發展。所以我們要把研究學生的實際能力,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教育的重點工作來做。

  關鍵詞:數學教育;實際能力;潛在能力;預習能力

  記得教育家陶西平同志在《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一文中提出:教師是“伯樂“伯樂善於相馬,教師也要善於認識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個性的差別決定我們教育的迥異。但是,教師又不能只是伯樂,伯樂相馬的目的是挑千里馬而淘汰其餘馬,我們的孩子走進校園的那天起,就是帶著一顆求知的心來的,他們就像一張張透明潔白的紙,怎樣的絢爛,多姿全憑老師的一顆心、一雙手,教師必須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因此素質教育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而是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認識班上每位學生的巨大潛能,培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善於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責任感和道德感,為學生以後生活質量的提高建設必備的條件。因此,我認為在教學實踐中應做好以下在方面的工作:

  1、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能力

  學生的實際能力就是他們在學習新知之前所具備的已有知識,這一點常常被一些老師忽視。眾所周知,任何人在學習新知時,舊知識總是要參與其中的,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來學習認識新知既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也消除了課堂的無效空間,減少了學習障礙,比如,在講解新的教學概念時,教師應可能地從實際中他們已認知的情景引出問題,不要問一些遠離他們生活環境的問題。記得06年我代表本校參加水局教育集團組織的一次小學數學優質課比賽時,有一位上一年級“統計”的老師就這樣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全班高興地說:喜歡!!***,那麼,你們看過04年那屆奧運會嗎?***極少數學生小聲地答:喜歡***。既然你們喜歡,你們能說說中國健兒在奧運會上勇奪了幾塊金牌?幾塊銀牌?幾塊銅牌?***全班啞然***。這一連串的問話層層拔高,而學生的回答卻漸漸消沉。輕鬆、愉快的場面被這位老師的大意而破壞了,可想而知,這節課的成敗不言而喻。

  數學教學一方面要使學生了解人類關於數學方面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要使學生建立起正確對待周圍事業的態度和方法,學會使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事例中看出數量關係的能力,這兩者都是不可偏廢的,都是學生是否具備數學素養的重要標誌。

  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特別是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的具體事物中發現數量關係的能力;要認真研究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已具有的能力,認真研究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學法定教法。這樣教學起點低、層次多、要求高,適應了學生的實際認識水平,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力潛能,創造出適合每一位學生的教育。

  2、努力搜尋學生的潛在

  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是素質教育的研究重點,我們知道,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學習新知識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學生的潛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學生中,沒有潛能的學生是不存在的,課堂教學的關鍵就是要拓展學生的心理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思維,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和智力潛能。

  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搜尋和思考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是單純地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還是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搜索和思考,以便發揮其潛在能力,這是數學改變的核心問題,是要“應試教育”還是要素質教育的重大問題。一般地說,數學教科書中的例題是學習的範例,學生要通過例題的學習,瞭解例題所代表的一類知識的規律和理解方法,但這並不是說,只要學生學會了書本上的例題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解決與之相似的問題,要能舉一反三,就還要學生有一個深入思考的過程,甚至要經過若干次錯誤與不完善的思考,這樣才能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這就更需要我們的學生能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思維發展水平,提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不同學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學生對一個問題的認識水平。學生學習時說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課堂教學缺乏統一性,但教師從中可瞭解他們是怎樣思考的,哪此處於較高的理解層面,哪些還不夠深入或不夠準確,並從中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恰當地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這對學生學習新內容,搜尋新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3、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高的一種能力。對於小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現,掌握一套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在任何的時候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時都能“處處無師勝有師”,當然這並不是所有小學生能做得到的,為此,教師有必要更新觀念,研究數學的智慧,分析數學的方法努力使學生像一個數學家那樣去學習、去思考、去發現、去應用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培養髮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學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記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講,而對於在預習已弄懂的內容可通過聽講來比較一下自己的理解與教師講解之間的差距,看問題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種好些;課後複習,學生可先合上書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課堂內容在腦子裡“過”一遍,然後自己歸納出幾個“條條”來。同時,教師還應加強對書本例題的剖析和推敲。因為課堂內老師講的例題儘管數量不多,但卻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師要研究每個例題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個例題的關鍵所在,思考這類例題還可以從什麼角度來提問,把已知條件和求解目標稍作變化又會有什麼結果,解題中每一步運算的依據又是什麼,用到了哪些已有知識,這類題還可以用什麼方法求解等。

  當然,如果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能給每一位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充分的幫助,那麼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會並達到自身正常的學習水平。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數學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創造條件彌補缺陷,轉變學生的狀況,讓每一個學生都掌握常數,讓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潛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展。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