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專業的參考論文
在新一輪音樂課程改革中,音樂教育與社會生活、音樂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日益緊密的結合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論高校音樂專業民族音樂教育
【摘要】 民族音樂教育是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需要,是21世紀中國音樂發展創新的需要,也是培養和提高音樂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是當前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高校音樂;民族音樂教育;必要性;途徑
1 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必要性
1.1 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是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需要。
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風格與情感的載體與映象,它凝結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與性格。對一個民族來講,其母語文化音樂,一定意義上就是其民族的標誌。因此,世界許多國家都把自己母語文化音樂的傳承放在首要的地位,非常重視民族音樂教育。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說:“如果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把本民族音樂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族音樂基礎上,就會像飄蓮斷梗一樣的在世界文化漂泊,或不可挽救的消失在國際的文化中。”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多姿多彩的音樂文化。不瞭解這些民族音樂,就很難真正瞭解祖國豐富燦爛的文化與文明,當然也就更談不上傳承與發展。事實上,中國的民族音樂已走過了一段漫長的實踐與探索之路。
早在20世紀30年代,以我國著名的音樂家賀綠汀先生創作的《牧童短笛》為代表的第一首具有民族音樂特點的鋼琴作品,至今活躍在舞臺上;40年代以冼星海為代表的《黃河大合唱》等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音樂作品一直為我國音樂界和廣大群眾所喜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族音樂得到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援,隨著音樂院校和高校音樂系科的相繼建立,各民族院校普遍設定了民族器樂專業,開設了民族器樂課,有些高校的音樂系還規定每個學生必須選修一種民樂,稱“國樂”課。大量民間音樂遺產得到挖掘、整理、傳播,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劉天華的《空山鳥語》《病中吟》等。
馬思聰先生用小提琴奏出了有中國特色的《思鄉曲》,丁善德的鋼琴曲《曉風之午》,陳培勳根據廣東音樂改編的鋼琴曲《賣雜貨》《旱天雷》,陳鋼、何佔豪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創作的作品仍在舞臺上久盛不衰,他們為中國音樂的民族化作了積極的努力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聲樂界的郭蘭英、王昆、馬玉濤、才旦卓瑪等演唱的民歌為全國人民所喜愛。舞蹈界也出現了《絲路花雨》《寶蓮燈》《魚美人》等以民族素材或以民間傳說為主題的民族舞劇。音樂創作出現了大量的以民族調式為特點的聲樂、器樂曲,如施詠康的交響詩《黃鶴的故事》、李煥之的管絃樂曲《春節序曲》等。繼歌劇《白毛女》《小二黑結婚》之後,又出現瞭如《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一大批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優秀歌劇的創作與演出,這些將民族化內容的表達方式與西洋管絃樂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作品至今仍在廣泛流傳,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但由於中國音樂教育長期以來受歐洲音樂教育模式影響,以教授西方音樂體系的內容為主,造成民族音樂教育的嚴重缺失。
1.2 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是21世紀中國音樂發展創新的需要。
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傳承的目的。傳統民族音樂是一切音樂創新的基礎。縱觀世界音樂發展史,大凡卓有成就的音樂家、演奏家無一不是在充分汲取和繼承本民族優秀音樂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而有建樹的。“鋼琴詩人”肖邦就是吸收了波蘭的民族民間音樂作為創作的素材,創作出了不朽之作。斯美塔娜、德沃夏克、鮑羅丁、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音樂作品都具有十分深厚的民族音樂積累,也都是吸取了本民族音樂的營養,強調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借鑑了民族音樂的音調、素材、風格、技巧創作出了經典傳世之作。這些作品歷久彌新,流傳百世,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喜愛。
可以說,最具有民族性的音樂,才是最具有藝術生命力和時代性的音樂。中國民族音樂有其獨特而鮮明的民族特徵,在風格、調式、樂器演奏技巧方面都不同於西方音樂,其包含了許多西方音樂中沒有的彈奏技術和音樂表現手法。例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就是由二聲部五聲性曲調的對位而創作出的一首近代中國最傑出的鋼琴音樂作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可以增強學生民族音樂的積累和儲備,增強學生民族文化歷史與情感的底蘊,使學生在與世界其他異質音樂文化的比較鑑賞中,瞭解各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培養跨文化的、開放多維的音樂視野,廣泛吸納各民族音樂的優長,以母語音樂為基礎,融會中西、貫通古今,創作出新的音樂作品。
1.3 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是培養和提高音樂專業學生人才。
文素養的重要途徑。高校音樂專業不僅僅是技藝型人才,更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音樂人才。因為音樂教育不僅是一種知識教育、技藝教育,更是一種審美教育、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民族音樂濃縮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風格、情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我國抗戰時期產生的《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抵禦外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通過對《長征組歌》《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作品的學習,可以加強學生對民族歷史文化的理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音樂藝術的情感,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為民族音樂發展奉獻自己的熱情,它對於完善學生的自我人格,培養其審美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途徑
2.1 在理念上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在大綱教材和教學方面應形成系統化和科學化。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極為豐富的音樂,應該將這些優秀的傳統音樂的精華和風格編入教材,並將民族音樂作品的學習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安排足夠的課時。
2.2 在具體的教學中,民族音樂的教學應表現在各個學科上,如在聲樂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多演唱一些民歌,觀看優秀民族歌劇;在舞蹈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學習一些民族民間舞蹈,或嘗試民族歌舞的編導;在和聲課上,儘可能多解析一些民族調式;視唱練耳教學中,讓學生多演唱民歌或具有民族調式的樂曲;在民族民間音樂課上,讓學生充分學習,演唱民歌和戲曲音樂;在器樂選修課上要讓學生多選學民族器樂,並建立民樂隊,開設民樂合奏課。可以通過舉辦民族音樂演唱會、知識競賽、民族音樂文化講座、中國作品欣賞講座等形式營造學習民族音樂的氛圍,鼓勵學生參加中國作品的演奏和音樂會的演出。考試曲目上應鼓勵和提倡學生選擇民族作品。對課程的設定,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各科目都要有一定數量的民族音樂內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組織師生參加一些民間音樂活動***如歌會、民族採風、觀摩戲曲等***。從情感上加深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瞭解和興趣。
參考文獻
[1] 陶敏霞.中國鋼琴作品教學與欣賞[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註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