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的選擇論文
音樂教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的音樂教育指凡是通過音樂影響人的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增進知識技能的一切教育主要指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進行的學校音樂教育。學校教育一般可分為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析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的選擇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析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的選擇全文如下:
摘要:音樂的功能和作用已經被人們所認知,高等院校開展音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認真學習當代先進教育思想和手段,從改善音樂教學模式出發,討論適合高校音樂教學模式,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關鍵詞:音樂教學 教學模式 公共音樂
大學音樂教學已經不像初高中那樣得到充分的重視,尤其是近年來有淡化的趨勢,雖然國家教育規定對於藝術課程的設定,制定了教育計劃和範圍,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還是存在種種弊端,教學模式有待改善。本文試圖探討一種高質量的公共音樂教學模式,爭取最短時間普及音樂教育功能,指導教學,為培養優秀複合型人才做出貢獻。
一、高校教學模式的特性
一種教學模式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安排的一種可行的教學活動框架。高校公共音樂的教學模式是在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基礎上,根據教學任務和目標,構建一種穩健而可操作的教學活動框架。這種教學模式至少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特徵:
***一***可操作性。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是根據一定指導思想去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形式,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有規律可循,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可以說,這是一種程式化的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被模仿、被傳授和學習,被高校公共音樂教師學習後,用來運用指導自己的教學,完成教學任務。例如,在教學中,不能把學生當成觀眾,而是參與者、創造者和表演與欣賞者。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設計一套情景,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解決問題,最終得出結論,這樣就是一種可操作的模式。
***二***完整性。一套教學模式,必須是完整的。首先,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有其完整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操作過程是完整的。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去參與課堂,喚起學生對未知的探索慾望。最後高校公共音樂教學也有完整的評價系統,對於課後學習效果進行評估。
***三***針對性。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是有針對性的教育,有自己的教學目標。培育學生審美能力 ,進行德育美育教育,提高學生素質,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所以課程設計,內容選擇都決定了這種教學模式的針對性。
二、高校音樂教學模式的功能
高校音樂教學模式提供了一定有規律規範的教學框架,依據一定的教育理念,其對音樂教學意義重大。
***一***可以更新教學觀念。高校公共音樂教學不是為了培養藝術專家,重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健全大學生人格魅力,培養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的才。無疑,音樂是融德育、智育、美育等為一體,學習音樂可以鑄造完美人格,培養高尚的情操。這種教學模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腦、樂於探究,培養自覺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舊有的一人堂的教學不適合高校音樂教學,音樂教師應該寓教於樂。高校公共音樂教學首先是人的教育,而後才是音樂的教育,育人是基礎。高校教師,能夠用新的觀念、新的思想來支配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有一定的思想指導,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可以改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是兩個概念,很多人把他們弄混。教學模式是較為系統化的操作體系,而教學方法是具體操作手段,是教學模式體系中構成要素或有機的組成部分。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是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選擇過程中不斷的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是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進。
***三***公共音樂教學模式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優化教學過程是在考慮所有教學規律、方式、原則的基礎上,結合內外部條件,選擇最優的的組織課堂教學過程。教學模式的選擇,正式考慮了優化教學的原則,認真進行貫徹執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本身教學就不是一成不變的過程,而是隨著時間和環境、要求的變化而不斷改進和提高,經過修訂的教學模式,更能靈活指導教學實踐,是教學過程不斷優化,最終能夠改善和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三、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最初我國高校設定公共音樂教學是為了陶冶情操,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拓寬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之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主要是為了豐富校園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情感,完善個性。當前教育部提出把音樂教育納入正規本科教育體系,設定公共音樂課。但是由於我國高校公共音樂教學起步比較晚,很多教學模式都是模仿正規音樂院校的教學,教學模式古老傳統化。那種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使得課堂氣氛凝重,學生學習被動消極,尤其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實施隨意性強,偏離學生課堂主體的思想,不能培養學生的主動性思維,課程設定流於形式。特別是一些高校,只把音樂作為公共選修課,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教師也是為了應付任務,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另外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藝術院校的方式,沒有根本上形成自己獨立的模式,片面強調音樂文化教育,成為應試教育的變形,與普通高校教育目的偏離,不能完全去感受音樂的內涵和情感,完全成了知識的複製。尤其是高校課堂要留有固定的作業,其實就是複製和背誦原有的觀點,沒有創新性,音樂中隱藏的,潛移默化的情操沒有被挖掘和探討,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創新審美能力。在以灌輸知識為主的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成了複製他人思想的課堂,過分強調教學一致性的高校,執行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忽略大學生個體差異,限制了個性發展。
由於高校公共音樂教學的種種問題,切實需要一套全新的適合時代發展的教學模式,高校音樂教學模式改革是必要的。
四、建立新型的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有三個因素起著主導作用,而這三個因素的結構,是決定現代教學模式的基礎。這三個因素是教師、學生和教學媒體。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改革教學與實踐,進行有效的指導,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昇華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可以發揮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而依靠書本等媒體為主的教學,可以豐富課堂氛圍。通常情況,一套優秀的教學模式,是合理組合三者的關係,調節三者結構才能讓教學模式發揮最大效能,有序進行教學。探討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應適合時代發展。
***一***以人為本結合現代教育技術,教與學重新解讀
現代認知理論以人為核心,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符合高校公共音樂教學特點,學習是獲得資訊後經過理解加工的過程,重視人的內心和感悟,是發現價值的過程。但是實踐中,如果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網路媒體等,實現視覺和聽覺並用,提高教學效果。關注學生,以人為本,讓個體的個性最大限度發展。學習是知識在學生心裡重新構建的過程,學生作為主體,主動的學習才能達到知識構建,改變教學中心,以學為主替代以教為主。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媒體,以人為本,教為輔助,學為目標,構建知識。
***二***由知識傳遞向學生自主轉變,由學生接受到學生參與轉變。高校公共音樂教師應當以“導”和“助”為基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創設環境,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慾望。教師擺正位置,變教為導,課堂上教師多加引導,給學生提供積極參與的機會,充分發揮大學生自由聯想能力,領悟音樂真諦,並且在不偏離音樂的共性基礎上,讓學生對音樂進行再創造,感受音樂美感,昇華音樂的美。獨立思考,認知音樂,發現音樂的美感,達到審美育人的目的。
***三***由單一發展向多元發展轉變。高校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多元文化,大學生已經有自主的思考和多方面發展的能力,不能依靠統一標準來教學。高校公共音樂教學重視多元性文化,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背景。思維智力本身就是多元的,理解音樂、感知音樂,充分發揮學生個人的創造力,突出學生的個性學習。
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不是固定不變的,不同的時代賦予教學不同的使命,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新的發展契機會促使各種教學模式出現,選擇最合適的高校公共音樂教學模式,為美育教育選擇正確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