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行政管理論文

  農村行政管理直接影響著新農村建設的質量和效率。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創新鄉鎮行政管理機制 促進新農村建設

  作者:謝開勇 童敬黨 王秀梅

  摘要:農村行政管理直接影響著新農村建設的質量和效率。要通過完善鄉鎮黨鎮關係協調機制和管理機制創新,建立自下而上的決策機制、村鎮聯動機制、市場對接機制和長效的綜合的培訓機制等,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行政管理;機制;創新

  引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於2006年初頒佈以來,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宗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已實施兩年,取得的成效是明顯的,表現為全社會關注“三農”問題的意識明顯增強、農民收入逐步提高、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各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不斷創新、人民的綜合素質逐步得到提高。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由於種種原因,要全面實現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巨集偉目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為使新農村建設工作能有效地進行,有必要對各種影響因素做客觀的分析。在眾多影響因素中,鄉鎮行政管理是關鍵的因素之一。然而,從最近我們對農村鄉鎮行政管理所做的調查情況看,仍然存在著與新農村建設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鄉鎮黨政關係沒能理順,職責界限較模糊。受計劃經濟制度下的行政管理慣性的影響,鄉鎮黨委包攬一切事務,事無鉅細都由黨委書記一攬子安排佈置,而鄉鎮政府不能獨立履行其職能。像這樣的工作模式,目前仍佔相當大的比例。

  第二,經濟發展採取“自上而下”的決策方式。仍然沿襲傳統的以行政命令方式來確定經濟增長和發展目標的做法,不太願意花時間深入生產一線去調查研究,去收叢集眾的想法與建議,靠檔案與指標來規劃生產發展目標。

  第三,村鎮兩級協調性差。多數情況下,鄉鎮領導遇事需要安排時,就通知村幹部開會佈置任務,將開會作為安排工作的一種途徑,而不是充分聽取他們的看法或意見,致使村幹部處於“傳聲筒”的尷尬境地,工作十分被動。

  第四,對市場持續的關注度不夠,重市場短期行為,忽略對市場未來風險的預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現在的鄉鎮幹部具有一定的市場意識,也能結合市場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但問題是市場是發展的、變化的,今天看來是正確的,明天可能就是無效的。有的鄉鎮規劃是大手筆,實施起來需要若干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樣的規劃遇到市場變化就會前功盡棄,一些工商***企業***加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無疾而終就是有力的證明。

  第五,有效的溝通機制尚未建立。勞作是艱辛的,市場需求是變化的,當農民在生產中遭遇損失時常常會有許多不滿和怨氣,甚至對我們的領導嚴詞激烈。這時,一些農村行政管理幹部不是耐心的協調溝通,而是工作簡單化,常導致矛盾激化。

  第六,培訓工作缺乏整體規劃和體系。農業科技的不斷髮展、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都需要對村民進行培訓。受投入的影響,鄉鎮組織的農民培訓不多,一些培訓幾乎是“三下鄉”的志願者或外來單位組織的,這些培訓功利性強,綜合性差,對農民長期致富作用不明顯。

  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鄉鎮行政管理的機制僵化或不健全。這些問題不解決,勢必會制約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和質量。為此,本文對農村行政管理機制的創新進行一些探討。

  一、完善黨政關係協調機制

  鄉鎮行政管理的權責主要體現在鄉鎮黨政領導身上。他們之間關係協調是決定農村行政管理效率高低的根本。關係協調首先必須明確各自的權責,然後才清楚協調什麼、怎樣協調。

  1、明確權責範圍與邊界。根據黨管黨務、政管行政,黨政職責分明的原則,可以對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的權責做大致劃分。

  2、相互關係明確。權責的劃分不是條塊分割,各幹各的,而是明確職責,便於集中精力管好自己該管的工作。相互之間應形成目標一致的工作團隊,合力領導。相互關係是:必須堅持在黨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鄉鎮黨委書記積極支援鄉、鎮長行使權力,把握好方向,不能包攬一切;而鄉、鎮長應主動堅持黨委的領導和執行黨委決策,在充分行使權力時要主動向黨委請示彙報,並擺正位置接受監督。

  3、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黨政工作的總目標一致,但各自的工作性質和完成的具體目標是不同的。所以,在工作的執行過程中雙方有必要加強協調。為使協調有效,應使協調機制化。黨政關係協調機制應制度化,可減少人為的影響。一是建立定期協調機制。定期協調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①有關新農村建設的大事要定期協調;②工作開展的階段性協調,可以以月、季度、半年或年終為時間單位,具體協調時間以工作性質確定。定期協調利於工作推進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二是建立隨機協調機制。環境是變化的,工作推進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突發事件,需要黨政立即協商,及時解決問題,減少損失,利於工作健康進行。隨機協調需突破常規,可以將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是定期協調的必要補充。

  二、建立自下而上的決策機制

  決策方式一般分兩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農村行政管理的物件是村民,由於主客觀原因,長期以來,農村行政決策絕大多數是採取自上而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決策方式存在以下弊端:

  一是與實際出入較大。缺少村“兩委”和村民意見的決策,無疑是閉門造車,實施起來成本較高,加大了各方的投入。

  二是推行困難。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再完美的決策在村民不知情或沒參與的情況下推行,一方面他們不可能準確理解決策宗旨,執行起來有些茫然;另一方面由於決策是上面做的,與自己所想所思所需關係不大,沒有必要那麼認真,如此導致決策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客觀上弱化了農民的主體意識移年來,社會上存在著一種慣性認識:農民是素質低的代名詞,長此以往,被決策遺忘的他們會在更狹小的空間中定位自己,被動接受乃“天理”。為此,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在這種決策方式中慢慢消減,一切聽從上級安排,這對新農村建設是極不利的。

  現代農民思維活躍,極富創新精神,他們有很多切合實際的新想法和主意,也非常願意為自身利益的決策獻計獻策,建立自下而上的決策機制不僅切實可行,也是現代決策管理的時代要求。

  自下而上的決策機制可分三個步驟:第一步,決策前深入農民中調查研究,充分聽取意見,對意見進行分類整理;第二步,形成初步決策,主動邀請村民代表參加討論修訂與完善;第三步,再次廣泛徵求意見,做出最終執行決策。

  三、建立村鎮聯動機制

  所謂村鎮聯動機制,就是村鎮兩級政府在建設新農村工作中,思想統一、協調一致,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作用,形成合力,共同行動來面對和處理相關問題與事項。村“兩委”是貫徹和落實鄉鎮決策的執行者,是反映村民訴求的代言人,是連線村民與鄉鎮之間的紐帶。扮演著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雙重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提高農民的收入,提高收入的關鍵是實行“一村一品”,強調特色生產與經營。各村因地理位置、氣候、資源狀況與人員素質等差異,產業結構和生產發展模式是不一樣的,加之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農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些不同的問題,僅靠鄉鎮是不夠的,即使能解決,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太高,效果也未必好。至此,必須建立村鎮兩級聯動機制,在鄉鎮的統一領導下,遇事充分發揮村級政府的作用,相互密切配合,共同行動,會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建立村鎮聯動機制應做到:

  1、充分認識到村鎮聯動機制的價值。聯動乃共同配合與行動,它既有助於密切村鎮的聯絡,增加雙方的信任度,保障工作的順利推進;同時又能調動村級政府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雙方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明確各自責任。聯動機制必須以明確聯動各方的責任為基礎,若是缺乏責任的聯動,在處理問題時,形式上大家都在動,其行動是忙亂的、無序是,遇到責任誰都不承擔,聯動機制也成了擺設。

  3、構架有效的聯動方式。當有工作需要開展、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時,採取什麼方式就顯得很有必要。聯動機制應針對不同的工作性質,規定相應的聯動渠道、方式方法、措施選擇、運作模式等。這樣,聯動工作才有序、高效。

  四、建立市場對接機制

  新農村建設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提出來的,其實施自然會受到市場環境的制約。市場有自身的執行規律和特點,政府可以調控市場,但不能替代市場的作用。所以,農村行政管理一方面要堅決貫徹黨的方針政策,把握好發展方向;另一方面還要遵循市場規律,用市場準則來指導所轄區域的經濟建設與生產發展。為保障農村生產與經營能隨時適應市場需求,必須建立與市場的對接機制。市場對接機制內容包括:

  1、市場資訊對接。當今社會,誰佔有資訊越豐富、越準確,誰就能取得發展的主動權。鄉鎮要高度重視並抓好這項工作。一是設立專門的資訊管理崗位或機構來從事該項工作,落實責任,制定相應的激勵與約束制度,以保證該項工作能真正地開展起來。二是要注意資訊的收集。包括兩方面:採集本區域生產經營等資訊;收集外部市場與本區域產業發展相關的資訊。兩方面資訊進行比較,才能形成對接。三是對獲取的資訊進行篩選、歸類與整理,形成資訊分析報告,為鄉鎮領導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四是動態地更新資訊。市場是變化的,要密切跟蹤市場,將新資訊隨時補充進資訊系統中,以此提升資訊的有用性。

  2、市場人才對接。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才。鄉鎮要對本區域的人才結構、分佈、類別等情況清楚,並根據發展規劃明白缺什麼樣的人才、需要什麼人才、市場能提供什麼樣的人才、從何地獲取等。一旦需要就能及時滿足,否則就會陷入無米之炊,工作陷入被動,嚴重妨礙新農村建設步伐。

  3、科技對接。鄉鎮行政管理工作要隨時關注科技的發展,對需要的科學技術要及時引進並儘快轉化為生產力。當然,科學技術的前期投入可能較高,有的鄉鎮領導可能會就此打住,問題是使用科學技術發展有希望,拒絕它會使發展越來越萎縮,甚至死路一條。

  五、建立長效的、綜合的培訓機制

  為滿足國家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土地的經濟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農民的土地資源在逐步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致富的渠道由原來的單一依靠土地轉為種、養殖和外出務工多種渠道。要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種、養殖致富,就必須依靠科技,需要農民具備相應的技術和技能,而現在農民在這方面的素質普遍較低。據我們進行的一次調查統計,自推行新農村建設以來,農民年人均收入增加100~200元,其中國家的惠農政策***農業稅費免除、農業直補***佔了大部分。另外,受知識與技能的制約,農民外出務工主要從事體力勞動,收入也很低,甚至有的人因沒有一技之長,出去很長時間找不到事幹,空手而歸。可行的辦法之一就是對農民進行知識技能培訓,使其掌握一兩門致富本領。

  目前大多數鄉鎮的培訓情況。總體上講是很不夠的,離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差得很遠,這客觀上要求鄉鎮必須建立起一套長效的、綜合的培訓機制。

  所謂長效的培訓機制,就是要求鄉鎮根據本區域長遠發展規劃、結合各村的產業特色和農民的素質現狀與他們的未來發展需求,做出的前後連貫有序的培訓的制度性安排。建立長效的培訓機制要求做到:一是將培訓工作納入農村行政管理的議事日程,統一安排,與總體發展規劃相銜接;二是培訓內容要符合農民當前和未來需求,前後連貫,通過培訓使農民的技能和素質有序提升;三是落到實處,加強監督與檢查,否則再好的培訓規劃也會流於形式。

  所謂綜合的培訓機制,就是要求鄉鎮從新農村建設提出的生產、生活、鄉風、村容和管理各方面出發,對培訓做出完整的、系統的制度性安排。新農村建設內容廣泛,涉及到農村和農民的方方面面,培訓安排在突出利於農民增收的技能基礎上,還應教育農民破除陋習,樹立新的生活觀念;教育他們知法、懂法和用法,學會用法律武器解決爭端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幫助他們樹立並提高民主管理的參與意識,積極主動地為家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獻計獻策。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惠及億萬農民的長期而又複雜的系統工程,所面臨的環境變化多端,作為最基層、最直接的鄉鎮行政管理組織,要視野開闊、審時度勢,不斷創新管理機制。只有這樣,農村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才能更好更快地推進。

  來源:《理論導刊》 2009年第4期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