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方法

  一、提煉中心法

  這是寫材料作文最為常見且最為穩妥的審題立意方法。寫材料作文時,如果能準確地提煉出材料的中心,並以其作為文章的主旨,一定會使所寫文章既切題又有深度。所以,寫材料作文時應儘量採用這種方法來立意。

  【材料】一次,蓋達爾旅行時,有一個小學生認出了他,搶著替他提皮箱。小學生見皮箱十分破舊,便說:“先生是大名鼎鼎的蓋達爾,為什麼用的皮箱卻是隨隨便便的呢?太不協調了。”“不協調嗎?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卻是隨隨便便的,那豈不是更糟?”蓋達爾笑著說。

  小學生看著蓋達爾笑了。

  【分析】分析這則材料,我們可以提煉出這樣的中心意思:這則材料通過寫大名鼎鼎的蓋達爾和小學生關於皮箱破舊的對話,表達了身外之物可以隨隨便便,但做人卻不能隨隨便便的道理。據此,學生可以提煉出如下兩種觀點:***1***做人不應該隨隨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徒有虛名。

  二、抓關鍵句法

  關鍵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關鍵性語句可以作為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關鍵句常常是命題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評議性語句。

  【材料】一隻蚌跟它附近的另一隻蚌說:“我身體裡有個極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圓圓的,我遭難了。”另一隻蚌懷著驕傲自滿的情緒答道:“我讚美上天,也讚美大海,我身體裡毫無痛苦,我裡裡外外都是健康的。”這時,有一隻螃蟹經過,聽到了兩隻蚌的談話。它對那隻裡裡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說:“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鄰居所承受的痛苦卻是一顆異常美麗的珍珠。”

  【分析】通過分析這則材料,學生會發現這則材料中的關鍵句就是螃蟹所說的話——“你的鄰居所承受的痛苦卻是一顆異常美麗的珍珠”。據此,學生可以立意為——成功必須經過艱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悅與創造過程的艱辛密不可分。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聯絡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關係的聯絡形式存在的。寫材料作文,審題時如果能由材料中列舉的現象或結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現象或結果的本質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個六歲的孩子,放學回家後,拿起刀子就要切蘋果。只見他讓蘋果橫躺下,一邊是花蒂,一邊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間。剛要切,爸爸趕忙喊到:“切錯了!切錯!”話音剛落,蘋果早已被切開,兒子拿起一半給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顆五角星!”只見蘋果的橫斷面上,由果核的輪廓組成了規則的五角星。

  【分析】為什麼會出現五角星圖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規而橫切蘋果。可引申出結論:創造性思維能獲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四、由物及人法

  寫材料作文時,有寓意的材料或敘述“物”的材料,需要學生採用“由物及人”的橫向聯想法進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聯想到人,進而聯想到與材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從而提煉出寫作的觀點。

  【材料】據《深圳風采週刊》報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鎮發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貓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時指出:當代城市中的貓,處於一種惡性迴圈中,一方面是因為貓已普遍家養,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為生;另一方面是因為貓無法從老鼠體內獲取一種名為牛磺酸的物質——這種物質能提高貓的夜視能力,於是現在家養的貓幾乎喪失了夜視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差,因此老鼠咬死貓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類似的材料時,學生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一切非人的東西都要聯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敘述物件是小貓,立意時學生可以把小貓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飼養小貓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並由“小貓被老鼠活活咬死”聯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於父母溺愛、家庭生活條件優裕等,逐漸喪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從而提煉出這樣的立意——只有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風雨中經受磨鍊,才能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

  五、分析關係法

  【材料】一位大學生,在校花銷吃緊,寫信向在鄉下種地的父親要錢。信只有三個字——“爸:錢。兒”這封三字信傳開以後,人們議論紛紛。請以這位大學生同學的身份就此給他寫一封信。

  【分析】這則材料的中心內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關係是父與子的關係,其正常關係是骨肉關係、親情關係,可是在兒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錢”連線關係外,再也沒有其他,甚或一兩句問候語。說明兒子與父親是一種不正常的關係,究其原因是兒子缺乏禮貌,缺乏孝心,缺乏對在鄉下日夜操勞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學同學的身份給他寫信就要勸導、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從此入手,就會在“花銷緊”要節約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問題的要害。

  六、明確褒貶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語句常常蘊含著命題者的褒貶情感,審題時學生必須充分捕捉這些語言資訊,細緻體會命題者的感情色彩,這樣才能根據命題者的感情傾向確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一個麵包師長期從他的鄰居——一個農民那兒購買黃油。有一天,他竟然發現黃油的分量不足。以後,他定期稱量,每回都是這樣。於是,麵包師把農民告到了法官那裡。農民在法官面前辯解說:“麵包師向我購買黃油的同時,我也一直從他那裡購買同樣重量的麵包,並且以他的麵包作為稱黃油的砝碼。如果我的砝碼不準,那不是我的過錯,而是他的過錯。”麵包師聽後啞口無言了。

  【分析】這則材料中,有一句話暗示了命題者的褒貶情感,它是“麵包師聽後啞口無言了”。“啞口無言”是貶義詞,暗示了命題者對面包師的行為持否定態度。據此,學生可以立意為——做人要誠信,如果心懷不軌,居心叵測,自己也必將被背叛和欺騙。

  七、多向輻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較散,常常會出現許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對於這樣的材料,審題時學生可以採用多向輻射的思維方法圍繞材料展開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著眼於甲事物立意,又可以著眼於乙事物立意,還可以著眼於甲乙兩事物的關係立意;既可以聯絡事物***物件***的正面立意,還可以聯絡其側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有個魯國人,擅長織麻鞋,他的妻子擅長織白絹。他們想到越國去居住,於是有人對他們說:“你們將會貧窮不堪了。”這個魯國人問他是何道理,那人說:“麻鞋是穿在腳上的,而越國人是赤腳走路的,白絹是做帽子的,而越國人是披髮的,你們夫妻的特長,在越國是無用武之地的,怎麼能不窮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橫向立意:就是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順著原材料所告訴讀者的指向去考慮。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脫離實際。這種立意的好處是能緊扣材料的基本傾向、主要觀點,因而不會出現偏題、走題的現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問題倒過來想想,從相反的角度對原材料提出質疑。

  因為越人赤腳、披髮,鞋帽就大有市場,就會得出魯人未必會窮的結論。這就要求魯人敢於嘗試、敢於冒險、敢於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原材料作合理的聯想,進行恰當的推理、引伸。

  “虧本生意做不得”,“無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觀點。

  4、類比立意:就是通過聯想,把材料的已知內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內容由此及彼地聯絡起來考慮,找出其中的相似點。

  辦企業、做生意,要根據當地的生產、消費、風土人情等情況,也要根據需要與可能,那麼就要求我們考慮動機與效益,又要揚長避短,才能生財有道。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會牽涉許多人和事。因此,審題時學生要明確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並捨棄次要人物或事件,從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審題立意。

  【材料】從前,有位年輕的獵手槍法極準,但總捕不到大雁。於是,他去向一位長者求教。長者把他領到一片大雁棲息的蘆葦地,指著站得最高的一隻大雁說:“那隻大雁是放哨的,我們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發現異常情況就會向雁群報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難。但是,我們有辦法,你現在故意驚動雁奴再潛伏不動。”年輕人照著做了,雁奴發現年輕人後立即向同伴發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訊後紛紛出逃,但沒有發現什麼危險。於是,它們又飛回了原地。長者讓年輕人如法炮製了好幾回。終於,有幾隻以為受騙的大雁向雁奴發動了攻擊。如此再三,幾乎所有的大雁都以為雁奴是謊報軍情,紛紛把不滿發洩在了它身上——可憐的雁奴被啄得傷痕累累。“現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長者提醒道。於是,年輕人大搖大擺地走進蘆葦地。雁奴雖然瞧在眼裡,但它已經懶得再管了。年輕人舉起了槍……

  【分析】這則材料中共出現了四個“人物”——年輕人、長者、雁奴和雁群。審題時,學生可以捨棄年輕人和長者這兩個次要人物,從雁奴和雁群的關係入手確定如下立意。

  ***1***從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輕易誤解忠誠的人,因為被誤解的人因此會放棄忠誠。

  ***2***從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誠被誤解後該怎麼辦呢?是堅持到底,還是放棄忠誠,這是對忠誠的真正考驗。

  九、求異同法***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材料】

  一、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當斷臂的維納斯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趨之若鶩的好事之徒。他們提出了種種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異想。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一種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讚賞。

  二、有一次,記者問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從來沒有哭過嗎?”史蒂夫回答說:“是的,我從不掉淚。”記者又對他說:“我認為你倒不如像大多數人一樣,有時不妨也掉掉淚,這樣才能證明你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喜怒哀樂的人,一個感情豐富的男子漢。”

  【分析】這兩則材料表面上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仔細一分析,學生就會發現,它們在本質上有許多相同之處。顯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記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這就是這兩則材料的共同點,據此學生可以確立這樣的立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狹隘的經驗看待世界和生活。

  十、尋互補法

  【材料】

  ①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②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材料②“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是講走路時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聽從他人指導。兩者誰是誰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要有“常問路”的虛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