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後的發展將起著重要作用,那麼教師應該怎樣做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的方法,教師們不妨參考一下。

  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的方法:正面引導

  低年級學生模仿性強,可塑性大,辨別是非能力差。我的做法是堅持從正面啟發誘導,教會學生應該怎樣—做,並使他們明白簡單的道理,從而調動他們積極主動地、自覺地按照老師提出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要等學生出現了不良習慣時再費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因為對習慣來說,培養正確習慣總比糾正不良習慣容易得多。我們在教學中就經常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歌謠形式表達老師對他們的期望,對他們進行認知指導,使他們自覺愉快地去朝著我期望的方向去努力。

  一年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要演示教具,或提一些要求,我就把看老師演示教具的要求編成:定睛看,側耳聽,言語動作記心中。

  需要時,我問學生:“現在,我要演示教具了,你們應該……”,學生就齊聲回答:“定睛看,側耳聽,言語動作記心中。”適時適度地運用,可以起到活躍課堂氣氛,集中學生注意力的目的。

  《常規歌》的使用,一定要適時、適度。還要注意有節奏,最後一個字必須上揚,如果平平淡淡,無精打采地背誦就沒意義了。對學生的認知指導,也不能全用兒歌,“講故事說道理”的方法也不錯。講解格言警句、名人名言也是對孩子進行認知指導的好方法。我經常對孩子說的名人名言有:“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好三年,學壞三天”;“語言是心靈的鏡子,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

  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的方法:創造機會

  一種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提出學習要求,這僅是訓練的開始,還必須創造機會讓學生反覆訓練,一個一個去落實並持之以恆。學習習慣是練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當然這只是一個平均數。養成的習慣不一樣,每個人的認真程度不一樣,所用的時間也不一樣,因此,我們要培養一個習慣就要堅持一個月,決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想起來就抓,想不起來就不抓。培養習慣堅持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說:“習慣彷彿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她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她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長期、艱鉅、細緻的工作,不僅要有長期計劃,短期目標,持之以恆的精神,更要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培養行為。應遵循從不自覺到自覺,從簡單重複模仿到有意識訓練,進而達到習慣成自然的規律。為此,可緊密結合教學過程隨時講評學生的常規遵守情況,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覺自願地投入到訓練活動中去。“你的站姿像電視節目主持人一樣美”、“你的聲音像播音員一樣甜”、“你的口齒比宋士雄還流利”、“你的字寫得多好呀,如果不塗不改的話,就能得三朵小紅花了”***正確、規範、美觀***。並對難以形成的習慣進行反覆地行為演練。“嚴格要求,耐心疏導,反覆訓練”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

  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的方法:樹立榜樣

  低年級學生最肯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一言一行為模仿榜樣,因而榜樣

  對學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可以經常向學生介紹一些科學家、藝術家、偉人和古人是怎樣學習的,以及他們有什麼良好的學習習慣等。

  在日常工作中,教師一方面要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作學生的表率。一方面要大量發現學生中的佼佼者,樹立榜樣。可以用設立“聲音洪亮小標兵”、“團結協作小獎盃”、“課堂交往小專家”、“作業迅速小標兵”、“書寫規範小標兵”等措施,發現學生的優點,具體細緻地指出他們的長處,促使這些同學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優勢。使其他同學察覺到自己和榜樣的相似性與差距,從而更用心地觀察學習。目前,我校教師用的最多的是小紅花。不管使用什麼方法作為獎勵,激勵性的語言都要跟上,獎勵要有針對性,特別要注意到教學中的盲區。如:對於經常違紀的學生,可以說:“你改正缺點特別快,老師獎你一朵小紅花”;對於坐在教師後面,老師不容易照顧的學生,可以說:“後面的同學,離老師最遠,但聽講一點也不差,老師獎你們每人一朵小紅花”;對很少發言,但偶爾表現特別好的學生,可以說:“你不但問題回答的好,而且聲音洪亮,口齒清楚,老師獎你一個聲音洪亮小將杯”;對於經過刻苦練習進步較大的年齡較小的學生,可以說:“你在咱班年齡最小,但操作學具又對又快,這個‘操作迅速’的小獎盃不歸你又歸誰哪?”“團結協作小獎盃”用於激勵小組合作時配合最好的同學。

  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的方法:激發興趣

  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很重要一點是依靠學生自己長期主觀努力,特別是

  矯正學生的不良習慣,更需要學生自己頑強的意志,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充分利用幻燈片和製作色彩鮮豔、富有趣味的教具,並注意演示,經常將所學的知識寓於遊戲之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他們才能按照教師提出的要求去行動或克服不良習慣,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例如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教師創設這樣的情境:7個葫蘆兄弟上山採香蕉,每人採7根香蕉,大家來替這些葫蘆兄弟數數看,它們一共採多少根香蕉,怎樣算得最快?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歸納7的乘法口訣再進行討論:“6和7的乘法口訣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點?”“記住6的口訣,怎樣記7的口訣?”“說說你是怎麼想的?”“你能像老師那樣提個問題考考大家嗎?”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