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三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一種運用圖文並重的形式來幫助學習記憶的方法,它能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極其的幫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

  巧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整理和板書設計: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對全冊教材進行書目整理,製作提綱導圖。這樣的導圖可以在學期開始時給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方向,既是為學習新知做準備,又能在期末複習時進行雙向整合,給學生和老師都帶來了幫助。 在板書設計時,教師可以一改以往線形的板書結構,用彩色粉筆勾勒“思維導圖”,它把一長串枯燥的資訊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畫,邊講邊展示在黑板上,最終學生以知識塊的形式保留在大腦中,這與我們大腦處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便於學生參考、複習、記憶。

  巧用思維導圖進行復習整理在小結和複習時使用思維導圖精心備課可以讓課堂更主動地掌握在教師手中,知識脈絡的清晰有助於教師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對於學生來說,每節課的內容多是零散的,理解難免有些片面,容易導致記憶的混亂和理解的不深刻。如何避免? 對學完的完整一節進行總結,是避免這種情形的有效辦法。

  巧用思維導圖提高筆記效率

  思維導圖在發明之初被用於記筆記,是一種使左右腦同時工作的全腦思維工具。它藉助簡單的詞彙、線條、顏色、符號、影象來表達資訊之間的聯絡;記的過程簡單、快速,但卻能及時記錄重要資訊及其之間的關係,資訊量豐富,記錄的結果直觀、形象,資訊之間的關係一目瞭然,容易理解與記憶。

  2如何有效利用思維導圖模式進行教學

  代替了傳統的數學筆記形式

  思維導圖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簡單易懂,將數學的知識複雜變成簡單的過程,但是老師在課堂的講解中對學生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引導,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思維導圖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老師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中利用彩筆在紙上繪製,並且利用不同的形狀代表不同的數學元素,以此往下延伸,最後用不同顏色的文字進行說明,但是老師要引導學生在說明的過程中不要用太多的文字,儘量精簡。這樣的方式可使學生儘量掌握思維導圖的學習模式,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效提升了數學的教學質量。

  例如:學生在課後的預習中,時常會感覺到數學知識過於瑣碎,沒有整體性,一看自己在課堂上做的筆記,更是腦子一片空白,不知道從哪方面複習好。但是老師在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進行思維教學的正確引導,使學生能利用思維導圖的學習模式進行學習,不僅僅可以幫助學生很快建立數學知識點的構架,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弄清數學知識的脈絡,也可以減少學生的學習時間,避免了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無用功。

  運用思維導圖模式進行自我評價,幫助老師瞭解學生學習情況

  思維導圖具有一定的評價功能,老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對學生在課上的學習情況進評價,瞭解內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以後的在教學中採取的措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通過培養學生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可以有效幫助老師瞭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的領悟能力,給老師一個更直觀的畫面。

  另外,學生在進行思維導圖繪製的過程中,也是一個自我評價的過程,幫助學生能夠很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在和老師講解過程中的思維導圖進行比較,這樣就能使學生很快認識到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並加以改進,這樣不僅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是減少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在輕鬆中提高自己的成績,從而有效提高了數學的教學質量。

  3如何訓練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

  設計發散性問題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思維,特別是發散思維,在解決問題時,能夠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想出較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發散思維的培養是從相同的問題尋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合理地設計發散性問題,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就可以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學習“分數應用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某校有住宿生人數為400人,外宿生人數相當於住宿生人數的3/5,外宿生人數是多少?”這種具有發散性的問題,教師不能只注重結果,而是要刻意的指導學生從不同的維度來探討:①學校住宿生人數為400人,住宿生人數是外宿生人數的5/3,外宿生有多少人?②學校住宿生人數為400人,外宿生人數是全校總數的3/8,外宿生有多少人?③學校住宿生人數為400人,住宿生人數比外宿生人數多2/5,外宿生有多少人?④學校住宿生人數為400人,外宿生人數比住宿生人數少2/5,外宿生有多少人?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像這種具有發散性思維的問題非常之多,我們只要加以分析、探索,發散性的思維訓練從不同方向思考就能想象出多種可能。只有這樣穿插運用才顯出效果,才能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達到培養和訓練。

  設計變式性問題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在學習“分數應用題”時,引導學生分析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①一個機器零件廠完成一批零件,第一工作區需要3天完成,第二工作區需要5天完成,如兩個工區合作,那麼一共需要幾天能完成?②一客車從北京到上海需要3小時,一貨車從上海到北京需要4小時,如果兩車同時相向而行多長時間能夠相遇?③媽媽給了小明一些錢,叫小明買鉛筆和橡皮,可這些錢只能買8塊橡皮或12支鉛筆,如果鉛筆和橡皮成套購買的話,能賣多少套?這幾道題從表面上看之間沒有什麼關係,他們分別是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和單價、總價、數量問題,但是在教師精妙的引導,學生對它們進行分析、研究、比對等,就很容易地概括出他們的共同道理及其互相關係,它們都是工程問題中的特殊形式――歸一問題。

  然後我又引導學生用簡練的數學語言,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有序的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變式性問題的訓練,既使學生獲取了知識又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同時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又激發了學生對數學課的學習興趣。大大激起了學生渴求新知的慾望,有利於學生養成探討、動腦思考的習慣,更有利於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4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鼓勵合作交流,促進思維

  思維和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絡。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智力的發展和他形成的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語言的。”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地、概括地反映。雖然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但語言本身具有概括性和間接性的功能。

  如果語言不具備這些功能,人的思維,特別是抽象思維就難以進行,古人云:“言有心聲,言乃說。”“說”離不開大腦的思維,並可促進大腦的思維。在課堂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孩子敘述解題思路時總是一愣一愣的,有些孩子不樂於說,還有的說得不夠完整,等等,這些常常讓我們感到很苦惱。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建立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說、樂說,不斷給學生提供“說”的機會,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學交流。

  設計相近的問題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教師設計與新知識相近或類似的問題,由易到難,讓學生多構思幾種方法,以便將各方面的知識融會貫通,開拓思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訓練。如在講授“異分母分數加減”時,引入新課時,我先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整數、小數、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法則是怎樣的?②整數、小數、同分母分數的相加減時,它們的分數單位相同嗎?學生回答後,我又設計了這樣相近的問題:③異分母的分數單位相同嗎?能直接相加減嗎?④異分母分數不能直接加減,應怎麼辦?

  ⑤怎樣把異分母的分數變為同分母的分數?針對這些類似的問題教師要想方設法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掀起學生思想的漣漪,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進行逐一思考,學生就會很自然地進行類比思維,很容易的找出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計算方法。事實上,任何科學成就都是在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去訓練和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古人提出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不無道理的。因此,只有在學習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