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年級的孩子們入學第一位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習習慣,一年級的學生怎樣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呢?下面小編整理了的方法,供你參考。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習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人們在後天養成的自覺進行某種活動的特殊傾向,是一種自覺、自動、持久、穩定的行為方式。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學生終身受益。那麼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的良好數學學習習慣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努力。
一、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
傾聽就是細心聽取別人說話。善於傾聽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修養,也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培養孩子學會傾聽,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尤為重要。
1.讓學生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課
“親其師而信其道”,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會因為喜歡某位老師,就願意聽他的課。因此,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對學生傾注滿腔的熱情和愛心吸引學生聽課。應努力做到愛每一個學生,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讚語,親近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當發現孩子認真聽講、用心思考、努力回答或提出各種問題時,要用真誠的話語鼓勵和體態語言表揚他們。
同時,由於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應將抽象轉化為形象,讓單調變為有趣,創設情景,以情生趣,吸引學生認真聽課。在課堂的結構上注意動靜搭配,合理開展多樣化的活動,調節學生聽講情緒。
2.讓學生認真傾聽同伴的發言
同伴間的互動是智慧的碰撞,傾聽同伴的發言也同樣重要。在數學課堂上,一年級學生的發言往往出現重複或只顧自己搶著說。為此我們在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是一種學習方法,而且是一種有修養的表現,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其次,教育學生傾聽同伴發言,要欣賞別人的長處,也要發現別人的不足。可採用聽後評議的方法,即讓學生邊聽邊想:小明的發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哪些地方你有意見?這樣可以促使學生養成傾聽別人講話並提出意見的習慣。再次,可採用角色互換的方法,組織學生輪流當小老師給同學講課,老師作為“學生”在傾聽的同時提出自己的意見,並及時幫助同學糾正錯誤。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傾聽時的表情,提出意見時的口氣、語調等都起到了示範作用,有利於學生認真傾聽習慣的養成。
二、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如果說智慧是創造的源泉,那麼思考便是智慧的起點,積極思考更是一種智慧的力量。愛因斯坦曾說過:“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知識放在首位。”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思考是至關重要的。
1.養成認真思考每個問題的習慣。
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家長經常會問:“今天老師請你發言了嗎?”因為家長知道,發言表示思考了。可是,一個班一般有四五十個人,一堂課不大可能每個孩子都發言,更不可能每個問題都發言。因此我們要糾正發言才思考的不良習慣,要讓孩子明白,不管老師有沒有請你發言,你都應該認真思考每個問題,還要對照別人的發言與老師的評價,反思與調整自己的思考。
2.不能禁錮孩子的思維,鼓勵孩子多角度看問題。
孩子不是我們成人的附屬品,他們有權利走自己的路。一年級的孩子,常常有一些幼稚的觀點,甚至有些異想天開,但這也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解釋,是他們成長的收穫。所以,當孩子有了和我們相左的意見時,千萬不要把它一棍子打死,要肯定其中合理的部分,恰當地提出建議。相反,我們還應該鼓勵孩子多角度、多個側面地看待問題,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三、培養學生樂於交流的習慣
我們人類生活離不開社會,也就離不開交流。同樣,學習數學也離不開相互的交流,培養學生樂於交流的習慣有利於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1.與自我交流,調整認知。
數學課堂上,我們常常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先與自己說一說,與心中的“我”進行交流。一方面,通過與自我的交流,孩子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考,使自己的認識趨於完善,或加深自己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與自我的交流,可以反思自己原有的思考,調整原先的認知,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問題。
2.與他人交流,提升認知。
數學課上,把自己的想法與同伴、老師相互交流,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與習慣。無論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還是在集體交流中,我們都應該培養學生勇敢自信的品質,鼓勵每個孩子勇於發表自己的想法。交流中,既要鼓勵孩子願意讚賞、欣賞他人的見解,又要鼓勵孩子能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實現思想與思想的交流,從而提升學生的認知。
四、培養學生有效合作的習慣
一年級的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於合作學習沒有必要的經驗,這就要求我們在數學課堂上,要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
1.遵循教學原則,構建合作小組。
一年級孩子的合作學習,可以是同桌進行,也可以是小組進行。為發揮小組學習的交流、互助、合作功能,合作小組不能隨意性分配,應根據學生的性別、能力、特長、學習基礎等因素,按照“互補互動、協調和諧”原則把學生進行分成分組。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組內的學生不宜過多,一般以四人小組為主。
2.建立合作機制,促進有效合作。
每個小組設有小組長,合作學習時,要聽從組長的進行分工及安排,合作中各負其責且靈活互補。為彌補學生的不同差異,可定期或針對性的進行角色輪換,組長可以輪流當,讓每個組員都有代表集體和展現自我的機會。
還要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如操作不能爭、搶,要懂得謙讓與寬容;每個人都要參與,要有次序地發表自己的想法;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養成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習慣等等,從而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
3.運用科學評價,激發合作興趣。
小組學習的評價應以評集體和評個人相結合的形式展開。在小組學習時,組內的學生都是小老師,及時對組內發言的同學指出錯誤和不足,在自己組內展開表揚與批評。而在全班交流這一環節中,則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表揚與批評,進行組際間的競爭。這樣就促使在小組學習時小組內每個組員團結協作,互相幫助,共同去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學習任務,提高了同學們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深深體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
五、培養學生細緻作業的習慣
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作業習慣得從一年級開始。
1.給學生良好的作業環境。
不同環境下的作業質量絕對是不一樣的。數學課堂上完成的作業從書寫質量、正確率等方面明顯比課外作業好。因此我們要堅持做到不拖課,讓孩子在課堂上高質量地完成作業。作業時,要求學生做到一個字:靜。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規定作業時間,督促孩子做作業專心致志,不能放任他們邊玩邊做作業,做完作業後要求孩子自己檢查一遍並整理好所有學習用品。
2.養成不慌不忙的作業習慣。
貪玩是一年級的孩子的天性,孩子總以為先做完作業可以先玩,於是應付了事。我們要改變孩子這樣的想法,要教會學生認真作業的方法,養成不慌不忙的作業習慣。作業前,聽懂題目要求,正確理解題意,再動筆做。作業時,認真思考,認真書寫,每做一題,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力爭做一題做對一題。作業後認真檢查,每次作業完成後,不可以馬上交上來,自己逐題檢查,確定沒有漏做,沒有做錯才可以交上來。
3.身教言傳,教給方法。
培養學生認真做的好習慣,離不開教師的示範和指導,因為小學生年齡小,模仿能力強,所以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自己要先做到,從黑板上板書到批改作業及訂正後的再次批改,我們都要寫得端端正正,給學生一個認真細緻的榜樣。身教重於言教,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認真細緻的習慣。
4.在競爭中進步。
有這樣一句話:督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學生是需要鼓勵的。根據學生的好勝心理,我們可以建立了完善的獎勵機制。每天的作業,根據認真程度與正確率,蓋上不同的“花”,然後每週進行一次小結,評出“優秀作業本”進行展覽。每月一次總結,評出當月的“學習之星”,併發送“喜報”給家長。
當然,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單單是數學學科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一點一滴地加以耐心培養,需要各科老師以及家長長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