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案例分析

  分析教學案例讓老師們對教材內容有更透徹的剖析。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遼闊的疆域
  教材分析
  ***一***教材編寫意圖
  本節是學習中國地理的第一課。要了解中國,首先要明確中國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區劃分等方面的基本國情。這是學生認識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的特徵,進而瞭解人與環境相互關係的基礎,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和出發點。因此,本節內容能為今後學習中國地理其他各章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本節的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我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及分佈。
  2、教學難點:眾多地名在地圖上的空間位置的落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我國的位置和疆域特點,分析我國位置的優越性。
  ***2***瞭解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掌握省級行政區德分佈,全稱、簡稱及行政中心。
  ***3***培養分析圖文資料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
  ***1***反覆讀圖、掌握地理事物的分佈。
  ***2***查詢資料、分析對比獲得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認識我國遼闊的疆域和優越的位置,激發愛國之情、興國之志。
  ***2***瞭解港澳臺都是我國的領土,培養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的責任感。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一年的地理知識學習,具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教學中學生會淺意識的應用所儲備的知識,但是學生在應用這些知識的時候,往往還不得法,不能熟練、準確的應用,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在原有知識基礎之上,加大對地圖的使用,深化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加強知識與技能的聯絡。
  三、教學方法分析
  1、教法
  本課是學生了解中國人文環境的第一課。該課主要是介紹我國的基本國情,因此,本課教學活動設計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目標,在學生看書、讀圖基礎上,以問題引路,著重採用地圖教學法、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遊戲法等,即“導、學、議、展、練”五位一體教學策略,重點突出一個展字。通過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反覆運用地圖、開展遊戲活動等,把“死”圖變成“活”圖,幫助學生將已有知識遷移到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認識。藉助學生探究祖國河山的好奇心,***但學生個人目前的讀圖能力有限***利用小組合作讀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全體、全程主動參與學習,更好體現新課程的綜合探究、開放創新的特點,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同時也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知識、藉助地圖獲取資訊的能力,培養地理學習方法,激發學習地理的熱情,開發學生智慧。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實現自主學習,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
  2、學法
  八年級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讀圖能力,但是由於閱歷淺、知識面窄等原因,看問題的層次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因此,教師要抓住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的特點,積極採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①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象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②在探究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③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每週一我們學校都要舉行升旗儀式,當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同學們心中的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那麼,你們為什麼會感到自豪呢?
  學生暢所欲言:地大物博、美麗富饒、人口眾多、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最北端最南端到了哪裡……
  教師歸納:其實,愛祖國是不需要理由的,無論她博大或狹小、貧窮或富裕,我們都一樣愛他。因為我出生和成長在這裡,因為我的血管裡流淌著中國人的血,因為這裡有我的親人、朋友,有我熟悉的一切。但我們偉大的祖國所擁有的燦爛的文化、遼闊的疆域、壯麗的河山、悠久的歷史、勤勞智慧的人民,使得我們更加為他感到自豪。愛她,就要了解她;瞭解她,才能更好的建設她。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來學習中國地理。
  教師: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於什麼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這樣的匯入,把學生的情緒帶入高潮,營造出一種健康向上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中,讓學生積極、主動、高昂的進入中國地理的學習。
  通過學生暢所欲言這一活動,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將學生帶入本節課的學習活動中。
  ***二***學導達標
  【位置優越】
  1、謎語激趣
  教師出示謎語:“藍色星球浮太空,一隻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它在北,東西二分它居東,頭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陸。”謎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現象。學生猜測***中國的地理位置***。
  教師: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應從哪幾個方面來分析加以描述?
  學生: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緯度位置等方面。
  教師:從謎語中你能得到關於中國地理位置的哪些資訊?
  學生:中國在世界的北半球、東半球,面臨太平洋,背靠亞歐大陸。
  教師:同學們能否根據這些資訊在世界地圖上找到中國?
  學生在圖上找到中國。
  通過猜謎活動,首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同時要求學生在觀察中獲取有用的資訊,進而思考這些資訊背後反映的中國地理位置並最終落實到地圖上,鍛鍊了學生的能力。
  2、自主學習
  請同學們對照“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疆域示意圖”、地球儀,教材第2頁文字內容,教師提出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地圖,獨立思考,填寫下列表格:
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半球位置 東西半球 (       )半球
南北半球 (       )半球
大洲、大洋位置 (    )洲東部、(    )洋西岸
緯度位置 最北約為(    )度,最南約為(    )度。大部分地區位於(    )帶,少部分位於(    )帶,沒有(    )帶。
海陸位置 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    )大陸東部,最大的大洋——(     )西岸,多島嶼、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3、合作交流
  學生個人獨立完成表格,小組內交流答案。然後討論落實這一部分知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小組一: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引導學生找出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並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上。明確中國的半球位置。
  小組二:在教材“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上用不同的顏色描繪出赤道、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的經線圈,看中國所處的半球位置。
  小組三:在“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疆域示意圖”上,找到赤道、北迴歸線、北極圈,看中國的緯度位置。
  小組四:通過學習,我們學會了如何在地圖上提取有關的地理資訊,明確了說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理位置,一般應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和與鄰國或鄰區的相對位置四方面去分析。進一步體會到地圖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的重要地位。
  ……
  教師及時鼓勵和評價。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時要做到認真仔細,把學生引到位,幫助學生克服不習慣使用地圖時產生的困難,教會學生正確地使用地圖,從讀圖中獲取知識。
  ***過渡***我國所處的位置好不好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讓我們共同探討一下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教師為小組分配任務,要求學生小組內互動探究,探究出結果後,以豐富的形式進行展示。
  活動一:出示俄羅斯、加拿大、巴西圖:比較我國的緯度位置與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的緯度位置有何不同?說說我國緯度位置有什麼優越性?
  活動二:螢幕展示蒙古、日本圖:與蒙古、日本相比,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麼不同?說說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活動三:通過以上分析,補充下表,說明我國地理位置的優點。
  ***三***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學生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談談自己的收穫。
  出示學習結果自我總結提綱:
  ***1***這節課我學到了什麼?***2***這節課我有什麼體會?***3***我對這節的學習經歷有什麼感受?***4***這節課的問題解決主要採用了什麼方法?還有別的方法嗎?***5***這節課的學習對我以後的學習有什麼啟迪?
  學生對照提綱認真反思。教師發現學生準備差不多時,要求學生向其他同學談談自己的想法。
  五、教學反思
  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教學。可見我們教學中非常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因為當新的知識被賦予鮮活的背景時,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例如:我國南北跨緯度廣,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學生要理解這一知識點可能比較抽象,如果用生活中的例子進行說明可能易於理解,如我國北方和南方種植的農作物有明顯差別,北方適宜種植小麥、花生、甜菜,而南方適宜種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蘋果、梨,南方盛產柑橘、香蕉、菠蘿等。再如我國位置優越造就了我國豐富的旅遊資源,象海濱風光、內陸沙漠、北國冰雪、海南熱帶風光等等。
  :海陸的變遷
  一、設計理念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關鍵是改變地理的學習方式,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聯絡生活設計不同形式的活動,比如讀圖探究、角色扮演、發揮想象等,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充分訓練學生閱讀地圖、分析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資訊的技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以圖憶文,改變地理學習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陸的變遷"一節是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原因,是承接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對地球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舉出例項說明海陸變遷,讓學生樹立起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念。
  ***2***瞭解大陸漂移學說產生的背景,知道海陸分佈格局的形成過程。
  ***3***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有關地理現象的成因。
  ***4***閱讀地圖,說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佈規律,說明火山、地震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讀圖、閱讀、討論等,培養學生的讀圖、動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及科學興趣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及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2***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象,說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帶的分佈與板塊運動的關係。
  教學難點: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象成因。
  三、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佈大勢,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需採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四、教法選用、學法指導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麼,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以啟發探究為主,輔以讀書指導法、講解法和直觀演示法等。
  本節課的學習方法為:自主讀圖探究和合作學習。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課前出示吐瓦魯舉國遷移的新聞資料。激發學生興趣,由此匯入新課。新聞的匯入方式,海陸變遷的疑問,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用問題情景將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課堂上來。
  2出示課時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的進行學習。
  ***二***探究新知
  A、滄海桑田
  【提出例證、質疑探究】
  展示圖片資料
  1、學生小組合作,根據現象推斷變化並簡要解釋。
  2、交流彙報,體會海陸是不斷變遷的。教師附以課件簡圖,師生總結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
  在教學中,選擇反差大的材料,讓學生產生疑問,保持學習興趣,養成善於動腦思考、敢於開口提問合作學習的習慣。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層層遞進的分析解決重點。
  B、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設疑過渡,觀察猜想】
  海陸是不斷變遷的,那麼我們腳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嗎。同學們不要急著下結論我們來觀察一下世界地圖。***課件出示世界地圖***
  觀察非洲和南美洲輪廓特點,大膽進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經連在一起?
  引出:大陸漂移。
  環環相扣,層層設疑的學習過程不斷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
  【角色扮演、證實假說】
  讀材料瞭解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假說。
  小組合作收集資料、證據說明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性,同時採用直觀演示的方法說明觀點、看法。 讓學生自主參與、動手體驗、反思交流。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積極探究的科學精神。
  C、板塊運動
  【觀察動畫,圖說地理】
  1、動畫演示:大陸漂移
  2、學生觀察,描述,教師課件引導。
  3、暢所欲言: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多媒體演示大陸漂移,增強其直觀性,暢所欲言的活動,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探索精神。
  【設疑過渡】
  大陸為什麼會漂移?人們經過不懈的探索,在大陸漂移說基礎上創立了板塊構造學說。質疑大陸漂移學說,引出板塊構造學說理論。
  【合作讀圖、理解學說】
  1、引導學生讀圖,自主發現地理資訊,合作總結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通過讀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讀圖分析歸納的能力,發揮合作學習的功效,突出重點。
  2、直觀演示理解板塊運動學說
  ***1***打雞蛋,理解地球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板塊構成的。
  ***2***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箭頭,通過動動手活動,輔以動畫演示,理解板塊運動的模式,產生的現象。 通過聯絡實際的小實驗,形象的計算機動畫演示擠壓運動、張裂運動過程,使學生更好理解板塊運動的內容,突破難點。
  3、學以致用
  由學生用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討論解釋地理現象,加深學生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解。
  通過運用板塊運動學生解釋地理現象的過程,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讀圖思考、由表及裡探究竟】
  1、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歸納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佈,瞭解兩大火山地震帶。
  2、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佈與板塊運動之間有何聯絡。
  教師並聯系生活實際,煮裂雞蛋,蛋清冒出來的例子。通過讀圖歸納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從表層資訊獲取地理知識內在聯絡的深層資訊,並聯系生活突破難點。
  【走進生活中的地理】
  瀏覽汶川地理圖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過汶川地震的圖片資料,感染學生,激發探究的慾望,體驗地理知識的價值性,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培養愛國情感。
  ***三***課堂總結
  1、學生自主小結質疑。
  2、教師總結,激勵探索。
  大災無情,人間有愛。地震的發生,海陸的變遷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要不斷探索,有知識武裝自己,用知識為人類造福。讓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
  激勵學生不斷求索達到課雖盡,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採用啟發探究式教學,以"問題"為探究學習的起點和方向,力求從學生感興趣地理現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學資料的積累和運用,採用實物展示、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教學手段,逐步培養學生讀圖析圖技能、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學目標圓滿完成,教學效果較為理想。
  :大洲和大洋
  一、設計理念:
  當今的新課程改革,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採用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 為主的學習方式。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地理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學生自己動手做演示、教師指導、課件播放、練習體會等綜合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學會運用地理圖表資料說明和解決地理問題,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改變,逐漸從“學會”發展到“會學”, 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通過閱讀海陸分佈圖和海陸面積的比較示意圖,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佈,瞭解海陸面積比例。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並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佈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繪圖的能力,達到靈活運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標:
  本節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學生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到了解海陸的分佈,到探索和發現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的區別,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過程。主要採用組織學生活動的方法,使學生會用地球儀、世界地圖培養學生提取資訊、分析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資訊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通過組織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精神,並加強了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師生互動,建立一種民主、平等、 交往的新型師生關係。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現在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三、 重點和難點
  重點:1.認識海陸面積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佈及大洲輪廓—落實在地球儀和地圖上
  難點: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佈位置和關係。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地球儀、世界地圖、競賽圖表
  五、教學方法: 討論教學法、多媒體電腦直觀演示法和知識競賽法
  六、教學過程:
  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延伸。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而且學得較為輕鬆,課堂教學效果很好.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在整個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為指導思想,在對教材處理中,創設教學情景,化抽象為具體,並提出富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以化解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通過討論、課堂練習競賽活動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動口動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增強學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嚐自主學習的樂趣。本節讀圖較多,難度並不大,我特別注意在提問時問題的目的性明確,儘量避免重複、羅嗦,把能由學生完成的儘量讓他們來做。注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不足之處在於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部分學生缺少自己的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