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的複雜性閱讀答案
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上,雅俗的表現是複雜的、多樣的。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文雅的複雜性》閱讀材料
①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上,雅俗的表現是複雜的、多樣的。雅俗的差異在於文化層次的高低,在於文化積累的多少。然而這種高低和多少卻又是相對的,是在比較中呈現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過度的限制,就會走向它的反面。以語言為例,“文雅”本是層次高、積累厚、修養好的體現,但過分講究辭采,難免華而不實;刻意追求古奧,必然隱晦難懂。例如漢大賦以語彙豐富、用字奇僻為尚,尤其是揚雄、司馬相如的作品,奇字僻詞堆砌滿紙,簡直可與字典、類書相比,讀起來頗感困難。甚至連有“八斗之才”的曹植也說:“揚、馬之作趣幽旨深,讀者非師傳不能析其辭,非博學不能綜其理。”這樣的文章,儘管色彩斑斕絢麗,但其藝術效果必然有限。文雅過頭會變為俗,正如清人魏禧論文所說:“著佳言佳事太多,如市肆之列雜物,非不眩目,正嫌有市井氣耳。”將文雅強調到極端,就會產生令人反感的酸腐,必將導致變美為醜。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滿口的“之乎者也”令人感到可悲又可笑,其實像孔乙己這樣迂腐的文人在歷史上可謂多矣,以至於人們常將知識分子稱作“酸文人”。
②的確,有的文人為了顯示自己的文雅和博學,在詩文中大量運用典故,或故意使用冷僻詞語,以炫耀才學。使事用典是知識豐富的表現,可以使文章顯得博奧而有文采,彰顯文雅。然而使事用典對於作品來說不過是為了增加其表現力,可是有的人卻不懂得這個道理,捨本逐末,過分追求文雅,而使作品流於晦澀難懂。
③在文學史上,與過分求雅相反也有刻意求俗的現象,所謂“求俗”是指在作品中有意使用口語、俚語等非文人化的語言或表述方式,因而顯示出與一般文人作品不同的風格面貌。如中唐時人白居易將文藝作為教化工具,表現形式力求通俗易懂,其《新樂府序》雲:“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這裡的“質而徑”、“直而切”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從而使讀者容易瞭解接受,以達到教化天下的最佳效果。為使婦孺皆解,白詩在語言的運用和詞語的修飾上,力求通俗淺白,常常採用為民間所“喜聞樂見”的語言,宋人曾舉其詩中俗語為例:“‘親家翁’、‘開素’、‘鵲填河’,皆俗語。白樂天用俗語為多。”除了語言的俚俗之外,白居易在詩境的構思上也求淺求俗。在批評史上,對白居易詩歌通俗化傾向評價往往是褒貶參半,有讚美者,亦有加以批評者,如針對其語言的批評:“樂天賦詩,用老嫗解,故失之粗俗。”又如針對其詩境的批評:“白居易的詩……往往用很多話描述一個境界,一種形象,彷彿生怕讀者不理解,不得不反覆叮嚀一般,因此,他的不少詩都是大白話,很少有濃烈情思。”應該說白居易的“求俗”的文學實踐有得有失,本文不擬加以分析評判,舉白居易之例意在說明文雅的複雜性。
④與創作中的酸腐風氣相互呼應的是批評家的求雅過甚以至於走入極端的傾向。一些批評家把絕對化的文雅作為評價作品的唯一標準,竟將其他的表現手法一概否定。在文學批評史上關於雅俗批評的複雜性還表現在既有針對某種特定物件歷時性變化的批評,又有面對不同物件共時性的比較批評。
⑤文雅在美學史上的表現是十分複雜的,創作者和批評者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認識,既有求雅而走入極端卻失去文雅的基本特點者,也有反其道而行之走入“俚俗”的另一極端者。同一物件在不同時期可以有不同的雅俗認識,同一時期對不同的文體也會有不同的雅俗辨析。圍繞雅俗的不同認識和追求形成了美學史上許多有趣的話題。
***選自2012年第1期《社會科學戰線》,有刪減***
《文雅的複雜性》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揚雄、司馬相如的作品,奇字僻詞堆砌滿紙,連有“八斗之才”的曹植也不喜歡這樣的作品。
B.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將文雅強調到極端,一定會導致變美為醜。
C.在批評史上,白居易詩歌因其通俗化傾向而往往得到更多人的讚賞。
D.批評家往往把絕對化的文雅作為評價作品的唯一標準,將其他的表現手法一概否定。
小題2:關於“用典”的表述中,下列不準確的一項是*** ***
A.用典的好處是可以使文章顯得博奧而有文采,彰顯文雅。
B.對於作品來說,用典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其表現力。
C.有的文人故意使用冷僻詞語,以炫耀才學。
D.有的人用典因為過分追求文雅,而使作品流於晦澀難懂。
小題3:文章第④段中提到了“歷時性變化的批評”的概念,請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對這一概念的理解。***3分***
《文雅的複雜性》閱讀答案
小題1:B
小題2:C
小題3:①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上,雅俗的表現是複雜的、多樣的。②在文學史上,與過分求雅相反也有刻意求俗的現象。③一些批評家把絕對化的文雅作為評價作品的唯一標準。④在文學批評史上既有針對某種特定物件歷時性變化的批評,又有面對不同物件共時性的比較批評。
***答出3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