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小學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的現狀與對策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的一些關於農村研究的論文,歡迎借鑑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實施新課程以來,“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成為了最佳的教學方式,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然而在農村中小學有不少教師仍然喜歡用“注入式、滿堂灌、題海戰”等方式教學,在他們看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既費時費力又難以駕馭。由此可以看出,新的教學模式在鄉村中小學還沒有真正走進課堂。

  下面就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現狀,進行粗淺的分析與探究,並與廣大教育工作者商榷。

  1 “自主”學習的現狀與對策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首先體現在學生的自主上,可以說自主是合作與探究的基礎因素,離開了自主就談不上合作與探究。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往往看到的是學生不能自主,或不願自主,他們更習慣於等待,等待老師的講解和標準答案,等待優等生的幫助和對於問題的解答。在課堂上表現為,老師講解佔主角,問題大部分由老師提出並與少部分優等生共同探討,中等生和學習困難生則習慣於順從,人云亦云,不管對錯全部照搬。之所以學生在課堂上不能自主或不願自主原因有四:①管理者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思想,沒有形成合理的評價模式,還是唯一用考試成績定論教師的能力;②教師往往看到的是眼前利益,看到的是學生的成績;③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沒有細心探究孩子的性格和興趣,只追求文化課成績;④由於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知識基礎薄弱,加之從小依靠父母,養成了接受、等待的習慣,沒有自主意識和自主的能力。

  解決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有四:①管理者要首轉變觀念,樹立素質教育的思想,面向全體學生,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形成切實可行的公平、合理的評價制度;②教師要注意深入學生,瞭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長、愛好、潛能,選準引導的切入點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注重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寬鬆的氛圍,讓學生放下負擔。樂於參與;③通過家長學校、家訪活動、家長開放日等形式,讓家長更多的深入學校,瞭解素質教育的內涵,瞭解新課程改革的意義,以此解放家長的思想,讓家長們更多地關注孩子的特長、愛好,揚其長避其短,使孩子成才;④孩子自己要盡力脫離依賴思想,主動嘗試各類生活實踐,多讀有利於自己成長的讀物。就像《小馬過河》這一故事中的小馬一樣,只有親自下河才知水的深淺。

  2 “合作”學習的現狀與對策

  “合作”學習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顯的十分重要,然而現實中的“合作”學習不容樂觀。

  現象一:大班額前提下,按四人一小組分,一個班可以分為十幾個小組,給合作帶來困難;

  現象二:農村學校一生一班情況很多,一名學生難以合作;

  現象三;為“合作”而“合作”,問題均由老師提出,學生沒有提問題的機會,學生只有跟著老師轉,為老師的某一個教學環節服務;

  現象四:問題過難或過易,失去“合作”意義;

  現象五:完美“合作”,一般表現在公開課上,問題提的適宜、合理有一定價值,學生回答的特別完美,然而側面一問才知這節課已演過多次,這一環節是讓聽課者看的;

  現象六:“合作”學習時間過短,中等生和學習困難生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需要討論的內容,因此在彙報時只有個別優等生一言堂,各小組的優秀學生完全代表了大家的意見。

  解決此問題的對策有六:①進一步加強縣城學校的硬體建設,緩解學生過多帶來的壓力;②進一步加強農村教學條件的改善,讓農村學生儘量多的享受城市教育資源的成果;③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讓教師進一步提高認識,掌握“合作”學習的特點,學會駕馭“合作”學習的方法;④合理分組,在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優、中、差搭配,在討論時盡力採取“問題分層”、“學生分層”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合作”學習,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也就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做到“跳一跳摘到蘋果”;⑤老師要從根本上轉變角色,和學生平等相處,把“合作”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問題盡力由學生提出,教師積極組織、引導、參與,盡力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成長;⑥儘量多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思考,教師及時給以引導,適當幫助,,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

  3 “探究”式教學的現狀與對策

  對於中小學生而言,由於基礎知識的儲存量相對較少,分析問題、辨別是非能力相對較差,探究問題往往帶有隨意性,探究結果有時似是而非,甚至會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在教師方面也存在探究式學習理念認識不到位,駕馭探究式學習的能力欠缺,以及學校評價體系的相對滯後,教學裝置相對落後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制約著“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推進。

  主要表現:①教師感到“探究”式教學本身就比較費時,很難在短時期內看到學生素養和學習成績的提高,這樣教師就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學生的成長,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探究”式教學的熱情;②“探究”式教學的實施需要教師自身必須具備高水平的科學素養和探究的能力,由於教師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得教師在組織“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在課堂上往往顧了教學過程而忘記了關注學生的成長,留給了學生“探究”的時間,而忘了留給學生“探究”的空間,允許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究”而不能根據學生的差異區別對待,甚至不能寬容學生的失誤;③雖然國家對中考和高考的命題制度,命題方式有所轉變,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能力考查,但最終還是以考分錄取,教師迫於中考、高考的壓力而更加傾向於使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

  解決問題的對策有四:①家、校配合。盡力多給孩子嘗試生活。參加活動和鍛鍊的機會,增強孩子實踐能力;②盡力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如: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讀物,適合學生觀看的電影、電視節目,適合學生訪問的網站,積極參加有意義的活動,以此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③教師要積極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敢於“探究”,善於“探究”,在課堂教學中要適時引導,及時點撥,以此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造能力;④老師要善待學生的差異,允許學生出錯,在這裡我們強調的是承認學生的差異,在“探究”時應該區別對待,對學生的差錯,並不是放縱,而是要給以巧妙引導,既要指出其不足又要促使其自我改正。

  總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完全吻合,它的正確性無可非議。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將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從實際出發,積極使用,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使自己儘快成為新課程教學的行家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