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風險與防範

摘要:金融的全球化成為近年來發展的大趨勢。在這種新經濟的背景下,國際金融業全球化的發展也就成為必然,這種趨勢既促進了國際金融的極大發展,也加大了金融風險的範圍。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經濟背景下,我國銀行如同世界金融機構一樣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國銀行不僅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競爭壓力,而且自身存在著積聚大量不良信貸資產的嚴重問題,這將會成為引發我國銀行金融風險的一個根本原因。本文首先把商業銀行的金融風險與防範看作是一個制度或者制度框架,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分析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的現狀和成因,探索金融風險的一般規律性,尋找加強金融監管,保證金融的良勝執行對策方略。
關鍵詞:商業銀行,金融風險,金融監管,防範

1 研究背景
1.1金融全球化過程導致銀行風險增加
金融的全球化成為近年來發展的大趨勢。在這種新經濟的背景下,國際金融業全球化的發展也就成為必然。新興金融市場的興起和發展打破了原有的舊格局,使國際金融市場逐步擴充套件到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國際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各類保險公司***在全球大量設立分支機構,形成全球性業務網路[1]。同時,網際網路的運用克服了不同地區之間時差的障礙,使國際市場的交易一體化。這種趨勢既促進了國際金融的極大發展,也加大了金融風險的範圍。出現債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國際金融組織面對巨大的國際資本流動,越來越顯得力量不足,無法進行協調,防範國際金融危機的手段顯得特別脆弱。國際金融炒作活動,進一步加劇著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
由於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市場之間傳播敏感度的增強,使得一個市場的變化會迅速地傳導給另一個市場,金融風險因素變得更加複雜,某一經濟現象會在世界不同地區、不同金融市場之間進行傳導,並形成連鎖反應,風險產生的可能性更加突出。由於國際資本流動,特別是金融市場固有的投機性,對一國的金融市場的衝擊力和破壞性也越來越明顯,進而波及到整個世界經濟,使各國的經濟發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例如:自90年代以來,1994年墨西哥發生的金融危機,1995年12月巴林銀行的倒閉,1997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等,都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損失。這些也充分暴露了金融市場國際化、一體化的過程中,金融風險加劇。
1.2我國銀行如同世界金融機構一樣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經濟背景下,我國銀行如同世界金融機構一樣面臨著新的挑戰。金融市場之間連線越來越緊密,風險的傳導機制越發密切,金融風險因素變得更加複雜。在這種經濟環境下,我國銀行不僅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競爭壓力,而且自身存在著積聚大量不良信貸資產的嚴重問題,這將會成為引發我國銀行金融風險的一個根本原因。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本在國際間流動的速度加快,這使得銀行面臨的市場環境日益複雜,國內金融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使我國銀行同業間的影響日益加強,競爭加劇。
因此,在這種經濟環境下,我國銀行目前也面臨著如何控制風險、消除風險存在的隱患,增強銀行整體競爭力的任務。就銀行不良信貸資產形成的原因分析來看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的微觀主體主要是以國有企業為主,而由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體制原因導致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不善,經濟效益低下,及缺乏公司治理結構等原因使國有企業的預算軟約束直接轉化為國有商業銀行系統的信貸軟約束,致使國有商業銀行系統存在著大量的不良信貸資產;同時,由於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融資機制、信貸結構以及商業銀行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加速了銀行不良信貸資產的形成,進一步加大了銀行系統的金融風險產生。
1.3 研究現狀及意義
“前車覆,後車誡”。研究和比較歷史上各國、各區域的金融風險及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影響,有助於我們從金融風險控制與防範的角度,對經濟執行機制、經濟制度安排及政策設計等方面進行反思和重新認識,通過修正與完善經濟執行機制、制度與政策目標體系,實現經濟與金融的平衡發展。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銀行競爭不充分,銀行資產質量低下,呆帳壞帳比重居高不下,國外群雄虎視耽耽,資本市場不完善,投機氣氛過濃等等。所有這些問題,稍有不慎,都會釀成大禍。亞洲金融危機後,我國無論是政界、金融界,還是學者,都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採取很多措施加強監管、加強研究。比如1998年國家增發2700億元特別國債以彌補國有獨資銀行資本金的不足: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剝離銀行不良資產;加強對信貸資金的監控以降低不良資產的比重;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內部調整以適應市場化、企業化的需要。眾多學者也紛紛對全球、對我國的金融形勢進行研究、對比,發表了大量的有關金融風險的著作,為我國防範金融危機提供了理論的指導和操作的建議。
2 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風險內涵及現狀
2.1 金融風險的概念
銀行風險是預期銀行業務經營和管理中因不確定因素導致事後造成的損失或不利目標實現因素的總稱。市場金融中,這種風險的大小必然通過價格形式加以量化和度量。某種銀行風險大,其經營與管理的綜合成本就越高。銀行風險是一種導致損失的可能性。
金融風險可以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去識別或測量。例如,測度銀行風險損失,則用銀行損失比銀行資產;測度金融不利因素所反映的銀行風險程度,則用銀行風險性資產比銀行資產。金融風險既是一個經濟範疇,也是一個歷史範疇。作為經濟範疇,金融風險根源於:產權排他性、社會分工、預期不確定性、資訊非對稱性、人類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作為歷史範疇,銀行風險在不同經濟階段、不同經濟體制下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因此,經濟金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是銀行風險產生的必要條件或前提,具體經濟金融環境和體制是銀行風險產生、發展的充分條件。下面先對銀行風險一般成因進行扼要界定,然後重點以中國市場過渡期為背景,分析銀行風險的特殊成因,以便於明確體制轉換時,建立市場融資機制對銀行風險識別、控制和防範的戰略目標。
如果市場金融的風險具有分散性和可控性的特徵,計劃金融的風險具有集中性和匿藏性的特徵,那麼,轉軌時期銀行風險則具有迭加性和加速性的特徵。造成這種銀行風險的原因,除上述銀行風險產生的一般性因素之外,其根本原因則是制度性金融風險。所謂制度性金融風險,是現行所採納的習慣、道德、法律、規章等的缺陷和缺位,所引致的金融活動不確定性損失。
2.2銀行風險存在的客觀必然性
    只要有銀行業務活動存在,銀行風險總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必然存在。百分之百的無風險的銀行業務在現實金融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其客觀性的主要原因在於:一是市場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由於市場資訊非對稱性和主體對客觀認識有限性,因而市場經濟主體做出決策往往是不及時、不全面和不可*的,有時甚至是錯誤的,客觀上可能導致經濟金融執行中的風險產生;二是市場經濟主體的機會主義傾向。人類的天性有一種道德上的冒險精神和趨利避害動機,因而可能運用不正當手段鑽制度、政策空子為其謀取私利。投機、冒險和各種鑽營性的客觀存在導致銀行風險不可避免;三是信用的中介性和物件的複雜性。導致信用關係、借貸關係、數量供求互相交織連動。因而,金融不可能永遠無風險。
    儘管銀行風險是客觀的,但是銀行風險是可控的。所謂銀行風險可控性,是指市場金融主體依一定方法、制度對風險事先識別、預測、事中防範和事後的化解。其依據是:首先,銀行風險是可以識別、分析和預測的。其次,人們可以依據概率統計以及現代化技術手段,建立各項銀行風險的技術性引數。再次,現代金融制度是銀行風險可控性的有效手段。金融制度是金融活動的一組約束金融主體行為,調節金融關係的規則***包括正式制度如法規、條例、管理辦法等;非正式制度如道德、習慣等***它的建立、健全與創新發展,使金融行為主體受規則的有效約束,進而把銀行風險納入可控的組織保證之中。正因為銀行風險是可控的,才使健全現代金融制度具有現實意義。
    銀行風險是不同於經擠其他風險的一個最顯著的特性是,銀行的風險損失或失敗,不僅影響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更突出的是導致眾多的儲蓄者和投資者的損失或失敗。這就是銀行風險的擴散性。其一,金融機構作為儲蓄和投資的信用中介組織,它一頭聯結或聚集成千上萬的眾多儲蓄者,是存款者的集中;另一頭聯結或聚集眾多的投資者,是投資者的總代表。銀行經營管理的失敗,必然連鎖造成眾多儲蓄者和投資蒙受損失。其二,銀行業不僅向社會提供信用中介服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供創造信用。在保證存款支取兌付的同時,通過貸款可以創造派生存款。因而,銀行風險不僅具有原生存款和初始投資廣泛的影響,而且還具有數量倍數擴散的效應。進而,把握銀行風險特性,不僅要從金融單元層面上認識,還要從多元、多層面、全面系統上認識。
    銀行風險往往不在爆發金融危機或存款支付危機時,一直可能因信用特點而表面掩蓋金融不確定性損失的實質。其主要原因表現在:一是因信用有借有還、存款此存彼取、貸款此還彼借,導致許多損失或不利因素為這種信用迴圈所掩蓋;二是因為金融具有信用傾向發行和創造信用的功能,使得本屬即期銀行風險的後果,可能由通貨膨脹、借新還舊、貸款還息來掩蓋事實上的金融損失;三是因為金融壟斷和政府幹預或政府特權,使一些本己顯現的銀行風險,被人為的行政壓抑所掩蓋。
銀行風險一旦爆發,不同於經濟其他風險爆發只在既定的範圍內均速變動。因為,一旦某種情況下出現某筆或某幾筆存款不能兌付時,這時越是存款兌付不了,就越是沒有客戶去存款,客戶越是擠兌:越是擠兌和越是存款減少,就越是兌付困難,從而形成馬太效應。同時,貸款難以收回,越是貸款週轉困難;越是週轉困難,越是貸款難以收回,越是信用萎縮。形成貸款迴圈“鎖定”和惡性迴圈。所以,一旦銀行風險爆發,往往都伴有突發性、加速性,直到金融危機。充分認識銀行風險加速性的特徵,對於高度重視銀行風險的社會危害性是非常必要的。
2.3商業銀行風險的內涵及基本特徵
2.3.1商業銀行風險的內涵
    一般說來,凡是盈利的事業都有風險,商業銀行所從事的貨幣信用業務是盈利事業,所以它也存在各式各樣的風險。與一般盈利性企業不同,商業銀行保管著大量的社會財富,承擔的風險相當大。商業銀行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在業務經營和管理中因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商業銀行的資產、收入以及信譽等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存在於商業銀行的所有業務中,也就是說,商業銀行的每項業務無一不存在風險。商業銀行風險可以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去識別或測量。一般來說,某商業銀行風險大,就意味著其經營與管理的綜合成本就越高。
2.3.2商業銀行風險六大墓本特徵
   ***1***客觀性
    銀行風險是與銀行業相伴而生的。經濟社會中經濟人的行為和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決定了銀行風險存在的客觀性。換而言之,只要經濟執行中存在不確定性因素和資訊不對稱的情況,銀行風險就必然存在,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另外,銀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自有資金佔全部資產的比重一般較小,絕大多數營運資金都是來自存款和借入資金,因而銀行業的特殊性地位決定了社會公眾與銀行業的關係,是一種依附型、緊密型的債權債務關係。如果銀行經營管理不善,不能償還到期債務,就會導致客戶大量擠兌,損害公眾利益,進而危害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執行。也就是說,商業銀行經營的特點也決定了其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2***可控性
    儘管客觀上存在因經濟形勢變化和情況不確定等因素而給商業銀行帶來風險,但就微觀意義上的某一金融機構而言,並不是說風險不能抵禦和控制,恰恰相反,它可以採取增加資本金、調整風險性資產來增強抵禦風險能力,並可以通過及時轉移、補償等方式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和區間內。
   ***3***擴散性
    現代銀行業的發展,使得各家銀行緊密相聯,互為依存,例如同業拆借、清算、票據貼現和再貼現、金融債券發行和認購以及信用形式、工具的簽發使用等,都是在多家機構間發生的,一家銀行發生了問題,往往會使整個金融體系周圍不靈,甚至導致信用危機。
   ***4***隱藏性
    商業銀行在不爆發金融危機或存款支付危機時,一直可能因信用特點而表面掩蓋金融不確定性損失的實質。儘管隱藏性可以在短期內為金融機構提供一些緩衝和彌補的機會,但是它終究不是銀行風險控制和防範的有效機制。
    ***5***加速性
      商業銀行風險不同與其它經濟風險,一旦爆發,就會因信用基礎推動而加速變動。充分認識商業銀行風險加速性的特徵,對於高度重視商業銀行風險的社會危害性是非常必要的。
    ***6***週期性
所有商業銀行都是在既定的貨幣政策環境中運營的,而貨幣政策在週期規律的作用下,有寬鬆期、緊縮期之分。一般說來,在寬鬆期,放款、投資及結算等環節的矛盾相對緩和,影響銀行安全性的因素減弱,銀行風險就越小;反之,在緊縮期,金融同業間以及金融、經濟間的矛盾加劇,影響銀行安全性的因素逐漸增強,銀行風險就大。因此,貨幣政策寬鬆期,一般也是銀行風險低發期;而貨幣政策緊縮期,往往也是銀行風險高發期,特別是在兩種貨幣政策交替期間,這種反應尤為明顯。
3 建立銀行業風險預警系統的緊迫性
銀行風險預警機制是按銀行風險客觀性及相關性設計相應的指標體系與經驗性目標引數,經目標值與預測值比較來決定銀行風險程度的事前控制手段。銀行風險預警系統作為一種事前控制手段,有助於使我國的銀行監管體系從過去的事後發現和解決風險,儘快轉為事前預警和預防風險。由於我國銀行業風險問題較為突出,為維護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建立我國銀行業風險預警系統,就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3.1緊迫性分析
當前,我國尚缺乏一套系統性的風險預警、處置、緩衝、補救機制。金融監管沒有形成有效的金融風險監測、評價、預警和防範體系,缺乏早期預警和早期控制,監管資訊沒有有效利用,風險防範工作忙於事後“救火”,系統化的事前預警、事中靈敏處置和緩衝化解、事後及時補救的風險防範和控制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不利於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目前來看,風險預警體系的建立並不能僅僅依*單個監管部門,而應當由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協同作戰,共同建立一個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為有問題的金融機構的救助提供先期預警和依據,以便明確責任,規範實際操作,並與中央銀行資訊共享。
風險預警體系的建立,之所以越來越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視,乃是源於前期中央銀行處置風險金融機構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就以南方證券的行政接管為例,儘管此前民間屢有關於此公司的鉅虧傳聞,並且事實上公司早已虧損累累,但由於缺乏風險預警體系,“蓋子”難以開啟,監管部門不能及時介入,南方證券仍在虧損的泥潭中掙扎,自營股票時有自救式的驚人表現,終於越陷越深,以致“突然死亡”。如果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能納入一套預警體系,都有一套預警指標可以及時監測其風險狀況,那麼,一旦發現風險苗頭,監管者就可以提前提高警惕,並依據風險的大小、急緩採取相應措施,防患於未然。必要時,可以提前進行干預,對有可能影響整個系統穩定的金融機構可以提前實施救助,防止風險不斷累積,演變成更大風險,特別是系統性金融風險。正是基於對系統風險危害性的深刻認識,監管部門才越來越意識到建立風險預警體系的急迫。
    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建立金融風險預警體系,則顯得非常重要。而通過以上對我國金融風險種類、特點的分析,面對我國目前金融預警系統的現狀,可以看出,建立銀行風險預警機制對我國商業銀行及至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從商業銀行自身來看,商業銀行以信用為經營基礎,是最大的負債經營者,一旦發生風險,商業銀行的資本金極易被侵蝕,受到破產倒閉的威脅。由於商業銀行在整個社會經營活動中的中樞作用,商業銀行的破產倒閉必然帶來整個經濟社會的動盪,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商業銀行風險預警系統,則通過預測風險和預控風險,把風險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以穩定金融秩序。從外部環境來看,當前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各項改革措施一一出臺。隨著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向現代企業制度轉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行以及金融市場的完善、發展,商業銀行經營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必然增加,這將進一步導致經濟波動的加劇。

3.2 建立銀行業風險預警系統的意義
為了平抑經濟的波動,正確判斷銀行經營執行態勢,觀察風險狀況,積極採取有力措施,控制風險的發生,都是有必要儘快建立科學、實用的銀行業風險預警系統。建立銀行業風險預警系統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2.1有助於使我國的銀行監管從事後的發現和化解風險,儘快轉向事前預警和預防風險
銀行監管當局的首要任務不是處理危機,而是通過及時採取必要的防範和控制措施,儘可能避免或減少正常的金融機構轉化為有問題的機構。對有問題的機構及時採取必要的應對措施,以防止和控制有問題機構轉化為危機機構。與其亡羊補牢,不如防患未然。施行事前的風險控制,是風險管理中最為經濟、最為有效的方式,也就是說金融監管的主要目的不是“救火”,而是防患於未然,儘量避免出現市場動盪和金融***。   
銀行預警風險機制應處於金融風險防範的首位,它是銀行安全有效執行的重要保證。但在我國目前的銀行實際監管過程中,由於沒有有效的銀行業風險預警系統來發揮早期預警和監管導向功能,銀行監管部門往往成為“消防隊”,大量的監管工作都屬於事後檢查,往往要等問題暴露之後才去處理,從而只能起到發現、糾正問題及控制風險的作用,難以起到事先預防風險的作用。
    在高效的銀行業風險預警系統的支援下,銀行監管部門可及時掌握各銀行的經營情況,對落入警訊範圍的金融機構進行評估分析,從而能夠在問題暴露和情況惡化之前及早發現,並尋求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避免那種“馬後炮”式的處理程式,把金融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因此,建立和完善金融機構營運狀況預警系統,將有助於我國確立起超前性的監管體制,樹立以預防為主的監管思想,增強監管部門識別潛在風險的預見性,提高防範措施的科學有效性,使監管當局在監管過程中充當“保健醫生”角色,提高監管工作效率,保證監管工作質量。
3.2.2有利於有效分配銀行監管資源,實行差別監管
    銀行監管是要以有限的監管資源實施有效的監管,防止因個別銀行的破產倒閉而引發整個金融體系的混亂。在金融監管資源有限的約束條件下,發達國家的銀行監管當局往往實行以問題銀行管理為導向的監管方式。這種方式的根本特點在於通過某種科學的方式,將銀行區分為正常銀行及可能發生問題銀行,而後對問題銀行實行專門特別監管,即增加檢查頻率並適當限制其業務經營等等。而對於正常銀行,則實行一般性監管,這樣就可使得有限的金融監管資源獲得最佳配置。
    我國目前對銀行的檢查,往往是不論各家銀行的實際經營狀況而實施同樣的例行檢查。此種檢查方式與過去比較簡單的金融業務結構是相適應的,但己經不能適應今天多樣化、複雜化的金融業。隨著我國銀行業深化改革的推進,銀行數量日益增多,業務規模日漸擴大,在這種情況下若仍採取以往的檢查方式和頻率,勢必影響檢查的深度及廣度。有鑑於此,適應銀行業務的不斷增加,以及放鬆金融管制、業務多樣化、市場化等外部環境的變化,銀行監管戰略及方式必須進行大的調整,以更好地協調監管的廣泛性與集中性的關係。通過銀行業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和運作,可以識別和發現那些高風險的銀行和高風險的業務領域,比較科學地區分銀行業中存在問題的輕重程度,儘早發出預警訊號,及時採取防範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監管負擔,實現對銀行進行分類管理,重點強化對高風險銀行的監管最終達到防微杜漸的效果。
3.2.3可促進銀行加強自律管理
    為維護金融秩序,監管當局加強監督管理雖是必要的,但銀行自身加強自律應當說是最為關鍵的。我國目前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資訊尚不是很公開,且一般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狀況與同業很少有比較機會,因而降低了其自我督促的動力和壓力。
    通過銀行業風險預警系統,可以及時科學地發現監管物件可能出現的風險,通過風險銀行自身和其上級部門,在分析原因後提供切合實際的對策措施供其改善經營狀況參考,使其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必定會有助於商業銀行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和加強自律管理。
總之,通過銀行業風險預警系統的運用,可以及時地監測商業銀行業務過程的動態及風險執行狀況,較好地適應金融業快速發展的形勢,有利於改變我國目前粗放型的銀行監管方式,大大地改善監管的效率和效果,顯著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其預防、控制和化解風險的功能。可以說,銀行業風險預警系統是一種十分有效和必不可少的金融監管工具。
4 我國商業銀行業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
4.1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預警系統建設的階段性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預警系統的建設可考慮分初級法和高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初級階段***,建立以打分法為分析工具的風險預警系統,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風險評價和預警指標體系***試行***》即是以打分法為分析工具的風險預警系統。打分法為基礎的風險預警系統,對於初始接觸風險預警系統的銀行員工來說,理解起來相對容易,且計算過程比較簡單、易行,是建立高階風險預警系統的過渡階段。針對我國銀行業風險管理的現狀和水平,我國銀行業應首先建立初級風險預警系統,然後再考慮如何將該系統進一步進行優化、升級。第二階段***高階階段***,建立在掌握大量資訊、資料的基礎上,以數學模型為分析工具的高階風險預警系統。
高階風險預警系統是建立我國風險預警系統的最終目標,但由於運用了數學模型,對銀行員工的個人素質要求較高,需要在對員工進行專門培訓才能具備相關技能。此外,大量資訊的採集、歸納和整理,是需要一定過程的。因此,當務之急是考慮如何建立初級風險預警系統。
4.2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
    金融風險評估系統框架最基本的要素是確定預警指標。影響金融穩定的因素不勝列舉,而且各種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及相互作用也因一國的發展水平、開放程度、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經濟週期、市場發達程度和政府幹預程度的不同而大相徑庭。因此,分析風險的角度不同,所選指標也就不同。由於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各國金融機構的經營原則和運作規律基本相同,因此,對微觀審慎指標的選擇並無太大分歧。但是,對巨集觀審慎指標的選擇差別較大。
    從我國現實出發,建立商業銀行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主要包括:第一,要與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規定的風險指標、概念保持基本一致,與國際慣例接軌。第二,應與人行制定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監督指標》要求一致,便於各級銀監會對金融風險的監測、易於實施與度量。第三,通過金融風險綜合度量可準確反映可控風險真實狀況,以便建立風險約束機制,有效地防範、監測、轉化風險,促進金融業穩健執行。第四,由於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可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據此可將商業銀行的風險預警分為巨集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即銀行業風險預警和單個銀行風險預警。
    無論是構建單個銀行風險預警指標,還是構建銀行業風險預警指標,一般情況下,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可操作性。鑑於我國商業銀行正處於轉型時期,且風險預警剛處於起步階段,因此指標設計應儘量簡單、明確,力求做到少而精,易收集,且能夠抓住核心內容,突出側重點。指標體系的資料都應是商業銀行會計制度所具有的或通過努力容易得到的資料,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2)可比性。為了便於與其他機構或歷史資料進行橫向或縱向對比,在設定指標時,指標的名稱、指標計算的口徑、資料的選取和體系結構等方面應儘量與現行的有關制度保持統一,且相對穩定。這樣計算出的指標既可以與本行的歷史資料縱向比較,確定本行的變化發展趨勢,對其中的異常點進行調整;又可與其他商業銀行的平均水平相比,找出本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差距,這樣的指標體系才具有實際意義。(3)預警性。指標體系的建立是預警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預警功能是該指標體系的一個重要功能。這就要求指標的選擇與風險的關係密切,確實能反映銀行所面臨的風險程度。(4)全面性。根據銀行現狀和實際經驗,我們把反映業務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指標有機結合起來,系統地反映了銀行資產,負債的規模、結構、質量和收益。指標既要有一定的廣度,儘可能覆蓋銀行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風險,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層層遞進地分析出發生這些風險的原因及抵抗風險的能力。(5)開放性。建立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目的在於找出風險點,為風險分析和控制提供線索。鑑於我國金融體制正處於重大變革之中,新的金融品種也層出不窮,新的經營風險也隨之出現,這就要求指標體系的設定不能一成不變,而是必須隨著業務的發展及時改造和完善。
4.3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預警系統的根本措施
在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預警系統建設的過程中,必須結合我國銀行業資訊化狀況,堅決採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預警資訊系統,只有這樣才是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避讓的根本途徑。
一方面,風險預警的主要依據是資料資訊,因而必須建立靈敏的預警資訊系統。預警資訊是原始資訊向徵兆資訊轉換的結果。原始資訊包括歷史資訊和即時資訊,也包括實際資訊和判斷資訊,還包括國內市場資訊和國際市場資訊以及與之相關的產業和技術資訊。一個完善的風險預警系統需要有遍佈全國及海內外的資訊網來進行支撐。資訊網的作用是進行資訊蒐集、統計與傳輸;除資訊網外,還應包括高效的中央資訊處理系統,同時,還應建立科學的資訊推斷系統,即中央處理系統。中央資訊處理系統的功能是儲存和處理從資訊網傳入的各種資訊,進行綜合、辨別和規範化。資訊推斷系統是對缺乏的資訊進行推斷,並進行徵兆資訊的推理和判斷。
另一方面,通過風險管理資訊系統與業務系統終端的聯網,建立安全高效的資訊採集、傳遞、分析系統要建立安全高效的資訊採集、傳遞、分析系統,為實時、動態、全面、持續的風險管理奠定基礎。在保證資訊保安的前提下,使風險管理資訊系統與業務系統終端聯網,實現風險管理資訊的收集、整理、分析、評價、預警以及建議方案等生成自動化、傳輸網路化,儘量減少人工操作,以確保風險管理資訊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在此基礎上,監管人員結合非量化資訊,針對計算機生成結果進行深入分析,運用VAR模型和加壓測試 ***Stress Testing***模型對銀行的各類業務風險、臨界範圍和現實風險進行檢驗對比,評價銀行在一定風險程度下的承受能力。所謂加壓測試,主要通過專家對產生業務風險的因素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以歷史極端事件作為假設條件,對業務風險進行單因素或多因素的極端資料測試,測量銀行在極端情況下可能造成的最大損失。
最後,充分發揮監管統計部門的監督功能,使其成為銀行業監管的“風險預警中心,銀行業監管統計的基本功能包括:資訊功能、諮詢功能和監督功能。資訊功能是指統計部門根據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和統計調查方法,系統地採集、處理、傳遞、儲存和提供銀行業金融機構統計資訊,為銀行業金融監管服務;諮詢功能是指統計部門利用掌握的統計資訊資源,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深入開展統計分析和專題研究,為各項銀行監管工作提供諮詢建議和對策方案;監督功能是指統計部門根據統計調查和統計分析,及時準確地從總體上反映銀行業體系的執行狀態,對銀行業體系及單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定量檢查、監測和預警。
這樣,通過對監管資訊的處理,建立風險監測、識別、預警指標系統,使監管者能夠適時、動態地掌握監管物件的整體經營及風險情況。持續性的風險監管要求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是連續和動態的,只有在連續和動態監管的情況下,才能對銀行的經營風險有著及時和全面的認識。
5 結論
商業銀行作為最重要的金融機構,不管在計劃經濟體制、轉軌經濟體制還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營管理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風險問題。這些風險的存在可能影響到整個銀行業的發展,程度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社會主義癱瘓,引起整個社會動盪。 
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加快建立現代企業金融制度,建立合適的商業銀行業風險預警系統,減少商業銀行風險,確保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健的發展。同時,風險預警系統一經建立,並非一勞永逸,還需要因銀行的實際和外部環境的變化,使之不斷改進趨於完善。
參考文獻:
[1] 蘇同華. 銀行危機論.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2] 任兆璋. 金融風險防範與控制.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 聶慶平. 中國金融風險防範問題研究.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4] 童頻. 中國金融執行研究.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5] 於海. 金融問題研究與分析》.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6] 陳琦偉. 國際金融風險管理.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7] 俞喬,邢曉林,曲和磊. 商業銀行管理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 姜建清. 海外金融風潮評析.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9] 朱曉黃,王林.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
[10] 吳曉靈,李德. 金融業的風險管理與信用評估.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5;
[11] 鄭澤華,金學群. 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與中國的金融改革. 西南金融,2000***4***,33~35;
[12] 程恩富. 經濟全球化及中國的對策. 上海金融,2000***12***,4~4;
[13] 何方. 西方金融業經營制度變遷及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與啟示. 上海金融,2000***11***,47~49;
[14] 李揚. 中國金融業距離混業經營還有多遠. 金融改革,2000***7***,12~13;
[15] 周祖揚,王桂蘭. 淺議國有商業銀行風險成因. 金融科學一中國金融學報,2000***1***, 28~30;
[16] 康福秋. 對我國企業債券融資的思考. 中國投資,2001***5***,38~38;
[17] 高勇. 股票發行核准制與市場化、國際化. 中國投資,2001***5***, 38~42;
[18] 馬偉,李九月. 金融支援私營企業的制約因素與對策. 金融與經濟,1999***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