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銀行管理的論文大全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整合關於銀行管理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銀行管理論文:結構性理財

  一、前言

  通常意義上對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定義,是按照對理財基金的特殊的投資運作方式為標準的,它是一種根據需要定製的金融投資,既投資於債券、股票等基礎資產,又要投資於以相應基礎資產為標的的期貨、期權、互換等衍生金融工具,通過複雜多樣的投資模式,以保證在規避風險的同時獲得超過居民定期存款的到期收益率。總而言之,它是將固定收益證券特徵與衍生交易特徵融為一體的新型金融產品。

  目前我國市場上最火熱的理財產品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固定收益類、浮動收益類、保本浮動收益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是最早出現也是相對發展最為成熟的理財產品,按投資標的和產品設計不同分為信用聯結型、票據債券類、信貸資產轉讓類和信託貸款類四種類型。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在股市活躍時應市場呼聲而出,可以投資於信託貸款、新股申購、貨幣市場、股票基金等等方向。構成保本浮動類理財產品最龐大的隊伍就是結構性理財產品,它與上述兩類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通過投資於以基礎及產為標的的衍生金融工具規避了相應的系統性風險,也因此成為最複雜多變的理財產品。

  二、結構性理財成品的誕生動因

  ***一***銀行規避資本金管制的要求

  商業銀行在經營自有業務時需要按監管當局規定的風險權重計算資產對應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常常會出現因為資本金約束而無法滿足客戶信貸需求或經營高盈利專案的情況,結構性理財產品和其他理財型產品一樣同屬於銀行的中間業務,能夠使銀行在不增加或減少自有資產負債的條件下,即不佔用或極少佔有資本金條件下,滿足客戶的特別投資理財需求並獲得手續費等收益,避免了上述情況的發生。

  ***二***規模化運作降低成本,便於涉足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市場

  結構性理財產品將眾多投資者閒散資金聚集到一起,聘請專家進行專業化投資,由於規模巨大對投資方向和產品就有選擇性,能夠以批發價格進行交易,獲取規模化收益。同時,結構性理財產品能夠進入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市場的自有特點,使其區別於其他理財產品,能夠同時滿足投資者和銀行在自有資信不足或自有經營專案方向受限制的情況下涉足金融衍生市場的要求。

  ***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者的交易成本

  無論是投資債券、股票等基礎資產,還是投資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都會在買賣過程中承擔相應的印花稅和手續費,這是實際發生的成本。投資前所做的資訊蒐集、資料處理、形勢分析都會造成相應的決策成本,這是隱性的成本。萬一資訊掌握不充分或決策失誤,也會帶來選擇其他資產獲得收益的機會成本。而這些成本,在結構性理財產品專業化運作、規模化運作的情況下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降低。

  三、結構性理財產品特點分析

  ***一***原理上近似於購買一個零息票債券的同時持有一個看漲期權多頭

  以保本型股票掛鉤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例,它是這樣一類理財產品,其收益率可能與某隻股票或某股票組合或股票指數相掛鉤,掛鉤標的資產的市場表現決定該產品的到期收益率。一般情況下,標的資產的市值越高,產品可以獲得的收益也越高,當然這也要受到產品收益率設計的影響,有的產品就是觀測期內標的資產表現越平常波動越小,收益越高。而同時,其本金得到全部或部分保護。對於投資者來說,這種理財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與同時購買一個零息票債券和持有一個看漲期權的多頭近似。零息票債券保證投資成本和無風險收益,看漲期權保證在支付相應期權費***理財費***條件下獲得未來的一個權利,該權利幫助投資者實現價格上漲時獲取收益價格下跌時成本為0的投資模式。對保本型股票掛鉤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定價亦是按照這一原理,產品價值等於零息票債券價值與看漲期權價值之和***V=B+S***,產品收益率等於1+min***k,max〔***ST/St-1***,〕,其中,k表示保本型產品的最高收益率,ST/St-1表示股票收益率,表示參與率,即掛鉤股票價格上升時,投資者可從股票收益率上漲中獲得的分享比例。***ST/St-1***就表示投資者從股票收益率上漲中獲得的實際收益率。表示保本型產品的最低收益率,即保本率。等於0意味著完全保本,小於0意味著部分保本。

  ***二***一般掛鉤的標的資產都要求有某種金融衍生工具相對應

  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設計就是一種滿足特定需求的金融投資,這種投資的特徵就是投資掛鉤的基礎資產的同時投資以相應基礎資產為標的衍生金融工具,依據複雜的計算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槓桿性原理,對全部或部分本金套期保值,最終暴露的風險頭寸僅侷限於運用市場資金成本與產品設計的最低收益之間的利息差異。這就要求,在掛鉤的基礎資產選擇上,需要以是否存在對應的金融衍生工具為標準。目前我國國內金融市場尚不發達,無法為發售產品的金融機構提供相應的該類避險工具,現有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主要標的資產依然侷限於國外金融市場上的基礎資產。

  淺析新形勢下銀行管理變革趨勢

  銀行運營管理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一項複雜的工程,其發展成長的質量受到各個方面因素的制約。新形勢下的銀行管理在多個方面都有著新的發展趨向,具體來看,主要在作業成本制度、業務流程再造、集約化經營等幾個方面需要思考變革之路,本文也主要從這幾個板塊入手,積極探索我國銀行管理的新的發展模式,有效提高銀行運營穩定性和持續經營的能力。

  一、作用成本制度的變革

  銀行業的發展中,成本問題始終是影響銀行運營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當前銀行管理變革中,成本制度的變革成為主要的趨勢之一。

  在成本觀的更新上,新形勢下我們更多的倡導作業成本制度下的成本觀念。具體來說,需要對每個具體部門的工作及其作業所產生的成本進行計算和確認,在此基礎上考察產品對相關作業的具體需求,循著業務流程,使成本最後落腳於產品。其次,新形勢下的成本制度將提供更多層次的作業相關資訊,這是資訊時代對銀行管理的必然要求。只有將銀行的廣泛管理具體到各個作業的單元,排除不增值的作業,進一步降低成本,保證作業質量,最終形成一個高價值的作業鏈。第三,新興的作業成本制度致力於構建更豐富的成本動因系列,這個系統不僅強調原有的財務變數,更強調非財務變數成本動因在運營成本中的影響,從而使銀行的成本分攤進一步完善,提高了產品成本計算的準確性。

  二、積極推行銀行業務的外包

  我國銀行經營的一個拓展和創新發展的表現就在於積極推行銀行業務外包,突破傳統內部化的經營思想和模式,更加追求對內部核心資源的創造、儲備和運用,與此同時加大對外部資源的引進和利用,以此來提高銀行的競爭力。業務的後臺工廠化同樣是銀行運營效率提升的一個重要措施。利用先進的技術平臺,將銀行網點非即時性業務和複雜業務集中於後臺中心進行進一步處理,從而實現業務的分離和流水線作業的協同工作格局。

  在資訊化的時代背景下,銀行運營的資訊化需要大量的資訊基礎設施建設,這對於銀行的獨立發展來說無疑是一種負擔。因此,為了避免資源浪費,提高經濟效益,銀行需要將眼光放在對自己資訊部門的功能轉換上,部分地外包原有的資訊科技工作,特別是非核心的銀行資訊業務。這能夠確保銀行更加專注、並有能力進行銀行其他的高價值工作。

  三、銀行業務流程再造的變革

  銀行的變革在當前來看更多的是一種分散的、區域性的變革,這在金融國際化和自由化的發展背景下,並不能夠完全適應快速升級的現實需求,因此,銀行業務流程的再造變革成為其變革的趨勢之一。隨著銀行業務數量和處理要求的不斷提升,其業務處理模式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而這對業務處理流程的優化和進步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新的變革模式下,銀行的業務開展需要實時關注客戶需求,以此為基本原則,投入更多高附加值的工作,捨棄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全面壓縮冗雜的工作。這是為了切實提高銀行業務運作的效率,有力地降低成本,提高客戶滿意度。

  其次,銀行經營需要更加關注自身的優勢功能,優化選擇,重點培養,將其他非核心功能虛擬化,分化到外部,實現服務外包下的虛擬經營,實現銀行業務功能的最大化發揮。

  第三,在業務流程安排上強調靈活性和多樣性,簡化業務處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當然,隨著業務的集中處理不斷實現,其中所包含的風險也在不斷集中。因此,為了保證新形勢下銀行運營管理的質量和有效性,我們需要增強安全意識,採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手段來進行安全防範,保證整個銀行在安全可靠的環境中執行。

  四、銀行集約化經營的變革

  隨著全球銀行業的全面進步,我國銀行業中的集約化經營思潮也開始逐漸佔有一席之地,這也是我國銀行業積極融入世界金融先進生產模式的一種體現。但總體來說,集約化經營在我國還處於理論階段,在實際運營中還需要更多的空間和平臺去實行,所以我們積極倡導銀行集約化經營的變革。

  銀行集約化首先講求科學性,這主要強調銀行運營的核心在於業務流程,在高效益的業務流程系統基礎上真正實現科學的集約化經營。另一方面,加大資訊科技在銀行業務處理中的作用,突破傳統的資訊科技運用侷限,將資訊科技的功能從文字、資料、圖示處理中解放出來,向更廣的範圍進行延伸,深入挖掘資訊科技在集約經營中的巨大潛力。最後,注重銀行戰略合作關係的建立,在戰略高度思考銀行經營管理思維和模式的轉化,從自我生存向戰略合作轉變,尋求全方位、多層次、持久可靠的戰略合作,為銀行發展繼續優質的外部資源。走出一條高質量的發展道路。

  五、結束語

  我國銀行業為應對多元化、開放性的國際銀行業發展趨勢,不斷加快規劃自身運營管理模式的轉型和創新發展。銀行管理的變革,需要在先進技術支撐上,由總到分,構建銀行運營管理的架構,從業務流程、作業成本、運作模式、相關業務的處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整合,創新發展管理體系,提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銀行管理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