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的教學方法

  初中文言文篇幅較多,所佔比重較大。學生初識文言文,幫助學生學習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師重要的責任。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興趣,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加強誦讀,夯實基礎。誦讀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學習古文必須做到:第一,讀準字音。文言文中常有一些文言古字,我們在學習中必須首先讀準這些字音,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理解古文。第二,讀順文章。古文並無標點,如何斷句,依靠語感。如今文言文,編者為了方便閱讀都正確添加了標點符號。學生學習並不困難。但是,如果要真正瞭解一篇古文,必須首先把握文章的朗讀節奏。停頓不當,會帶來理解的困難,有時甚至會造成歧義。由此可見,朗讀節奏的把握能夠幫助理解文意。第三,讀懂文章。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在經過學生齊讀,教師範讀等多種讀書的方法之後,筆者往往會再次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因為讀的環節相當重要,它是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和基礎,而放聲自由朗讀能夠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自然感受文言之美。通過這幾輪誦讀,學生已經對文章內容有了大概的瞭解,為隨後知識瞭解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質疑探究,激發興趣。筆者認為鼓勵學生質疑探究是有效的方法。文言文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因而課前預習格外重要,課前預習準備得好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避免一言堂,而是積極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的職責變成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在教授文言中,教師並沒有按照傳統文言教學模式,逐字、逐詞、逐句翻譯文章。而是將課堂變為論壇,讓學生將預習所遇到的問題展示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長此以往,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學生的語文功底肯定會大為紮實,語文素養也就會大大提高。

  改演課本,加深理解。編演課本劇是筆者在文言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初中的文言文大多是要求背誦。有一些課文故事性較強,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編演課本劇,對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極大的好處。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所學文言表演出來,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在理解課文,並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印象。選入課本的文言文都是非常優美的文章,大多需要背誦,編演課本劇還可以使得課文爛熟於學生心裡,有效地增加了學生的智慧,為豐富文言文乃至多發麵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文言文是現代語文的基礎,學習文言文是掌握現代語文的基礎。學好文言文,才能吸納豐富、鮮活的營養。對於中學生來說,學好文言文還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引導學生學好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考查的重點之一是根據具體語境釋詞,釋詞即將句中某個關鍵詞解釋成現代漢語中的詞語。這些詞對理解句意至關重要,多為文言中的常用詞,故釋詞教學是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重點。

  我認為初中文言文的釋詞教學更應引導學生給常用詞分類,這樣不但能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還能使學生感知漢語言運用的規律,為高中階段的規律性學習奠定基礎。我在釋詞教學中就致力於讓學生由大量支離破碎的死記硬背提升到認識漢語詞語運用規律,並且能活用現代常用詞,直至最終完全脫離教師講解獨立閱讀。

  我讓學生將文言詞語歸成四種:單義詞和多義詞,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這裡的“單義詞”,包括詞典中的“單義詞”,也包括字典中是多義項但初中課文中反覆出現在不同語境中卻只有一種義項的情況,如“嘗”“輒”等作時間副詞時。可引導學生將課文學過的所有例句歸納後記住。

  多義詞指的是同一個詞在不同語境中具有不同含義,這樣的詞多是至今仍然鮮活的詞,是文言詞語教學和考查的重中之重,尤其應在初中花功夫梳理並牢固掌握。我在教授多義詞釋義時,曾經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方法一:組詞,給此單音節片語成現漢中常用的雙音節詞或譯成現代漢語中的說法,然後放入句中讀一讀,此意是否講得通。如“過”在現漢中有“經/路過”“超過” “過錯/失”等,在 “三過家門而不入”“過猶不及”“人誰無過”中分別組詞, 均符合句義,但“過錯/失”義放入“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就說不通,“過錯/失”是名詞,此處意為“有過錯/失並且能夠及時改正是非常好的”,需要動詞,故須運用第二種方法。

  方法二:詞類活用。釋義放入句中不通順,要變通才能符合現漢的表達習慣。如“其岸勢犬牙差互”的“犬牙” 釋為“狗的牙齒”,句意為“那溪流兩岸的地勢狗的牙齒互相交錯”,不通!進而猜想可能是說“那溪流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以此來形容那裡的地勢比較複雜。這就是文言中經常使用的“詞類活用”,繞開這個常用規律不講,中考又要考,光叫學生死記肯定不行。

  方法三:總結多義項並辨析。如,“許”在文言中乃常用多義詞,“譚中魚可百許頭”“高可二黍許”中均為“表約數”,即可推知在數量詞後“許”表約數;“大鐵椎,不知何許人也。”中“許”表處所,“何許”經常連用,而“幾許”連用,因“幾”是數詞,“幾許”之“許”只能表約數;“安陵君其許寡人”“遂許先帝以驅馳”二句中因後面均有名詞做“許”的賓語,“許”作動詞“答應”解,而後者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為誠意所動而出山,故“答應”中有著“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鄭重,譯為“許諾”更恰當,2004年上海畢業考“遂許先帝以驅馳”之“許”的標準答案是“答應”和“同意”,我認為此處“同意”極不恰當,寫《出師表》時諸葛亮已做了蜀漢之相,且劉備已逝,諸葛亮尊稱其為“先帝”,前文歷陳自己對先帝的感恩之情,目的在於向後主表明自己對蜀漢的忠心,此處如果譯為“我於是同意了先帝為他奔走效勞”,這是否符合諸葛亮此時的身份和說話的環境?;“雜然相許”之“許”譯為“答應”就不如“同意”恰當,因愚公一心要移山,需得到家人首肯和支援,“雜然”表明發表言論的家人多而踴躍,若在“同意”與“贊同”“讚許”之間選,我認為後者更能準確地表達當時的氣氛和心情。怎樣辨析在不同語境中恰當選擇多義項是教學難點。

  辨析近義詞須對原文深入理解,這和簡單記憶課下注釋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語。我堅信方法三才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花大力氣的地方,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這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漢語言優越性之一即“靈活”。近年來增加課外文言文的用意恐怕也在此。只不過初中和高中對“靈活”釋詞的能力要求應有區別,初中可規定必須掌握的常用詞,高中再擴大常用詞量。目前沒有考綱,教師也可根據經驗指導學生歸納。

  通假字,是漢字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借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方式,中學課文出現的通假字,課下均有註釋,且古人使用通假字相對固定,故掌握了課文中的通假字,一般文言中的通假字均迎刃而解。

  中學的通假字大致有三種情形:一、通假的頻率較高的字,如“說”同“悅”先秦典籍常用,後世亦習用;二、不常見,課外文言尤少見。如“便要還家”之“要”同“邀”;三、像“小惠未徧,民弗從也。”之“徧”同“遍”,“入則無法家拂士”之“拂”同“弼”則屬個別文章中出現的通假字。

  古文默寫要求學生尊重古人的思維習慣和書寫習慣照原文默寫,但按照現漢較成熟的詞語標準衡量,通假字即錯別字。初中正是打基礎的階段,學生正確書寫現漢詞語的能力較差,強化通假字極易混淆初中生的思維習慣和書寫習慣。因此我認為初中學生了解古漢語發展過程中曾存在通假現象是必要的,但沒有必要作為考點,即使考也只可考查最常見的幾個。熟練掌握通假字則放到高中文言詞語的教學目標中。遺憾的是目前上海市初中語文學科的考綱還沒有對文言文詞語教學要掌握哪些詞語或哪些詞類有很明確的規定。

  古今異義詞有三類:一、貌似一個詞實則兩個詞,這是因為古代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此點須讓學生了解。如,“妻子”即“妻子和兒女”,“無論”即“不要說”;二、古代漢語中的特殊稱謂,不拆開解釋;如“犧牲”專指祭祀之豬牛羊,別於今義;“白丁”指無功名之人,代指平民。三、轉義,如古指眼淚的“涕”現指鼻涕,“走”古義為“跑”等。初中學習古今異義詞的意義在於瞭解漢語演變規律,不一定熟記,高中都可不列為考查重點。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初中語文卷中凡考查課內文言釋義,不標明出處。若說考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但默寫題已經考查了,釋詞還有沒有必要進一步考查?何況有些課文不要求背誦,如“明燭天南”之“燭”,“不能名其一處”之“名”,“王即購之千金”之“購”,分別出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記》、清代林嗣環《口技》和晉代幹寶輯錄的《搜神記》,均不背誦,且此處釋義均非現漢中的常用義,或是詞類活用,或是詞義引申。學生若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又無上下句判斷語境,準確釋義很難。這有違學古代漢語“積累詞語,活學活用”的目的。

  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使“言文合一”,是語言發展的一大進步,學習文言文就在於將古漢語和現代漢語打通,背誦名篇是必要的,但詞語教學一定給學生方法,教學生去總結認識一些古漢語規律,現在最起碼的一步是文言文教學大綱的細緻化,避免教師“大海撈針”的盲目式教學。

  三

  古文教學,大多數教師採用串講法,即一邊講解重點字詞,一邊串講大意,然後對課文寫作特點和主旨進行分析。再然後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佈置練習加以鞏固。或者採用戲劇表演,或者名段朗誦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種教法沒有違背古文教學的出發點,但削弱了古文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或學習中諸多作用。且學生是否對文言文學習保持長久的興趣,是否夯實了學生的文言文基礎,是否讓學生領悟了課文的美呢?我就實在不敢苟同。我認為,高中的文言文教學,一、要夯實學生的文言文基礎,培養學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二、要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品位,培養學生領悟古文思想和蘊含的人格魅力;三、要指引學生形成拓展課文題材的學習習慣,培養遷移運用知識的能力:四、歐要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自覺學習古文的學習習慣,讓其由老師主導學習到自主自覺學習;五、要提升教師教授古文的全面素質並形成古文教學的人格魅力,然後讓學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從而讓學生滿懷熱情地去學習古文。這種古文教學觀,不同於光注重字詞教學的講解論,不同於光提倡文學鑑賞的分析論,也不同於強調文化思想傳遞的傳授論,更不同於編寫戲劇表演及其他只注重熱鬧的形式論。本文之所以提倡這種教學觀,是根據文言文教學的實際、高考對文言文的要求、寫作對文言文的要求、文言文學習對學生的後續發展而提出的。為了使這種文言文教學觀念產生實效性,我通過教學的實踐總結,提出了文言文教學八字訣。

  第一、導。

  導,指教師指導學生進入每篇古文學習的情境。這裡具體包括三個層面,即趣味性的匯入、激情式的匯入學習佳境、用正確學習理念的導讀。文言文對學生來說,都有一種枯燥的感覺,所以教學這樣的新課時,為了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站在新的時代,用巧妙的“趣材”引入課文,才比較貼近學生心理,超越時代,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從而營造活躍而積極的學習氛圍。在這的教學行為中,教師要調動自己的渾身的激情和人格魅力,抑揚頓挫講述或背誦或朗讀,把情感的力量發揮到極致,讓師生合拍共同走進課文。走進了課文,教師要提綱挈領對創作的情景及創作主旨作火山噴發式的導向式講述,告訴學生在該篇課文中應學習什麼重點內容,應該理解課文到怎樣的思想深度。

  第二、讀。

  讀,是學習和理解課文的主要幫手。在這兒,我要說的是讀的樣式是多種多樣的,讀的角度也是多種多樣的,讀的效果也是多項的。教師首先激情誦讀,然後指出其中陌生字的讀音,而後教師指導學生多樣讀,可以聲如海浪澎湃齊讀,可以群鳥鳴春自由讀,可以靜若寒蟬默默讀,可以像李陽英語學習法一樣瘋狂讀,亦可以男女生二重唱混合讀。通過這樣的讀,就會讓學生粗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真正感知課文排山倒海的邏輯力量與情感力量,而無需老師多費口舌。我教授杜牧的《阿房宮賦》時就採用這樣的以讀促解的教學方法,讀後學生對作者寫“阿房宮”初衷,秦亡之因,秦亡之速,便可略知一二。

  第三、講。

  講,指精講背景與作者,力求為課文的理解服務;精講課文中新出現的重點詞及用法,力求準確而有趣味的延伸;精講課文內容***依這樣的思路進行比較好:老師讀,學生大聲讀,學生自由讀,學生自主翻譯課文,教師強調重點文言知識,精括每段思想。***及寫作技巧,力求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寫作水平。這一環節,應在夯實文言基礎和熟悉課文內容之後進行。我在教授《師說》時就採用這種教法,然學生夯實了語言知識,體會了課文多角度和多層次的論證藝術,讓學生從中感悟到了議論文的邏輯美及寫法,給學生注入了從“多師”學習的新求學品格和思想。

  第四、熟。

  熟,指學生對字詞的理解準確而爛熟於心,對課文寫作手法和思想內容瞭如指掌。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文言知識時,除過老師講的重點詞外,還應細看註釋和勤查工具書,把不懂的弄清楚,把不熟悉的弄熟悉,為了使學習的效果更明顯,應緊跟其後的是做相應的練習。對課文寫作手法和思想內容的熟悉,可以用片段作文訓練或模仿練習式的隨筆,以鞏固,以致用。

  第五、背。

  上面說的是,“熟”,下面說緊承其後的“背”。“熟”是“背”的前提,“背”是“熟”的加強。古代先生教古文,總是先讓其背一段,然後在串講一段,足見“背”在學習古文中的重要性。我們能不能也在學古文時,先讓學生背,然後在講解呢?比較短些的文章,也可以嘗試一下。但對於長些的文章此法就不可以了。因為現在的學生課業負擔比較重,課外學習語文的時間比較少,且有些古文字身就比較難而長。所以,一般情況

  下,還是讀講而後“背”的為好。因為“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這樣,學生對課文也有自己的理解,老師講起來也輕鬆。那麼,老師講之後,教師怎樣指導學生背就是一個關鍵。在“背”的方法上,老師要對重點背誦課文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歸納出“明晰的板書”,以此促“背”,或老師激情示範背,或相互考問背,或過電影式背,或邊抄邊寫背;在“背”的時間上要合理安排課程進度,力求在每週的兩個早讀時間,讓學生“背”,或讓其在吃過晚飯,或臨睡前背,或學生根據自己的記憶時間去背。老師為了督促學生把課文背得滾瓜爛熟要勤抽查,以求學生在“背”吃透課文思想,牢固積累文言知識。

  第六、查。

  查,是鞏固古文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這裡的查,包括每節課課前檢查字詞,課前或語文早讀時間檢查背誦,晚自習檢查練習,學生自主查,也可以通過出單元複習題檢測並促使其帶著問題學習。在具體檢查教學情況時,教師既要做到教學內容與檢查內容的延續性,又要做到檢查舊學與新學的及時性,讓學生紮實、牢固、有效的夯實古文基礎,讓學生在檢查中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檢查中養成自我督促學習的習慣。

  第七、寫。

  寫,指既包括學生在課堂 上把老師講的重點內容寫於書的空白處,或段落的空隙處,又指學生自查與教師督查默寫背誦內容***讓學生通過默寫對照課文自查,發現常錯的重點字,反覆寫會,提高默寫題質量***,主要讓學生在默寫中深刻體會課文內容,把不會寫的難寫字寫會,更指教師指導學生深挖古文課文所可能涉及的作文題材,讓學生進行這方面的作文寫作。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學生掌握清楚文言基礎知識,可以培養學生記筆記的良好學習習慣,可以培養學生勤誦記與勤默寫的良好學習品質,可以培養學生從課本挖掘寫作題材的能力,可以讓學生提高全方外的古文學習能力。

  第八、遷。

  遷,指把所學的文言知識在閱讀陌生或類似古文時加以靈活運用。平時所學古文課文中的例子在平時考試或高考中直接出現到了題中,如果熟悉並真正理解了那些例子,那麼做古文試題就可以得心應手了。而且平時培養的語感可以提高古文閱讀的效果。其次,指把古文課文所學的東西在寫作中靈活應用。可以把課文中學過的名句,直接作為寫作的題目,可以把引用名句作為例證,也可以把課文作為寫作的良好素材,還可以以現代眼光審視課文,並將其讀出的新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新習作中。比如,學生學習了《鄭伯克段於鄢》之後我要求學生記住“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名句,然後讓學生由此構思文章,有的同學寫了貪官之不義之舉必將受到法律的懲罰,有的同學深刻解讀了課文並從“親情與權力”的角度反映了連同歷史與現實的社會不公平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