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有哪些常見的教學方法
初中是學生進入學習生涯的一個節點,學生現在基本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們更要著重這個階段學生的教育,所以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常見的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基本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論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論法。
談論法可分複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複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複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物件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絡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覆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從生理機制上說,通過練習使學生在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定的動力定型,以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練習在各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工具性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等和技能性學科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練習法對於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於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特別是只有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才能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裝置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物件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一般實驗是在實驗室、生物或農業實驗園地進行的。有的實驗也可以在教室裡進行。實驗法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興起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展,使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絡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9、實習法
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實際操作本領具有重要意義。實習法,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和職業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方法和實驗方法比較起來,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它在讓學生獲得直接知識,驗證和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培養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卻有其特殊的作用。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1.培養閱讀的習慣。閱讀前出示閱讀題,如教學“角的度量與表示”時,可出示閱讀題:①用刻度尺測量線段的長短,用什麼來度量角的大小呢?②角的表示方法有幾種?③表示角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④角度怎樣進行換算?閱讀完畢,或通過提問、或以評估的形式來檢查閱讀效果;或有計劃地組織學習小組以討論的形式探討閱讀內容。
2.培養討論的習慣。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合理性的提問,引發學生進入教學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引發他們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特別是一題多解的題目或需要分類討論的問題,如在教學“直線平行的條件”、“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就有很多需要分類討論的題目;在“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由此引導學生三、五人一組進行討論,歸納出相應的方法和規律。
3.培養質疑的習慣。教師在課堂上或課外隨時都要求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埋在心裡的想法、引申出的知識點等向師生提出,或在課堂上專門留一定空間讓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找出問題,讓他們儘可能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並不失時機地表揚在學習中能發現問題,能提出疑問的學生,使學生有獲得成功之喜悅,從而培養學生的勤思多問的習慣。
4.培養觀察能力。學生對圖形、對實驗的觀察特別感興趣,缺點是思維被動、目的不明確,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有的放矢、積極主動去觀察。可採取邊觀察、邊提問、邊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對變化原因、條件、結果進行討論;也可以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較熟悉的環境中去觀察。如在教學“平行線”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現實生活中有關於平行的實物,上新課時著重提問幾個學生,並根據他們的觀察、分析的情況逐步匯出平行及其性質。這樣能使學生體會觀察所帶來的收穫與興奮,自覺養成觀察的習慣。
5.培養動手能力。動手作圖、動手製作等經常出現在幾何知識教學中,我在講“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時,提早安排學生分組用不同方法動手做圓柱、圓錐、正方體等模型和演示教具,在上課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演示,得到了這些立體圖形的不同形式的平面展開圖,然後又讓學生利用這些模型構建房子、火車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知識的掌握記憶更深,真正在樂中學、做中會、學有所用。
6.培養實踐能力。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數學活動更離不開生活。數學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如:操作、演示、觀察、討論、合作學習、遊戲、猜想、社會調查、收集資料等都是數學實踐活動。在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自由組合,請他們做我的助手,一道準備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演示,對接觸到的資料、資訊進行整理、分析,建立數學模型,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通過實驗操作,既規範了學生的勞動、行為習慣,又使他們在參與活動中認識“自我”,以產生興趣和求知慾。
7.培養總結習慣。根據新教材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會學生總結、歸納。如平行線的畫法“一落、二靠、三推、四畫”;讓學生比較“兩點的距離、點到直線的距離、平行線間的距離”;在鑲嵌中讓學生總結出“三四等邊三角形和正方形、三六等邊三角形和正六邊形、三十二等邊三角形和正十二邊形;四三、四八、五和十”的口訣;還總結出求解證明常用的定理、性質;應用題的各大型別基本公式等。由於經常強調學生去歸納、總結,這使學生記憶效果明顯,認識結構清晰,學過的知識不易遺忘。
8.培養學生自信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後,讓學生複述;講完一個例題後,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有時,對於基礎差的學生,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對他們耐心細緻地疏導,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