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

  朗讀以及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方法,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於陶冶情操,奠定語文知識基礎。下面是小編總結出的小學語文課上的朗讀教學方法,一起來學一下吧!

  語文教師教學方法

  一、要保證讀書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

  教師***或學校***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規定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對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說實在的,有的課文淺顯易懂,語言平平,實在不必“循規蹈矩”在“分析”的漩渦裡打轉轉,還是多讀讀吧。

  二、應調動全校學生參與

  朗續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乾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

  三、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例如《鳥的天堂》,其中有一句:“這是一棵大樹。”怎樣才算正確地讀?想必有的人把重音落在“這是”上,有的一見“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顯然,對上下文的理解還未到位。只有聯絡上下文有關句子,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經過比較,應重讀“一棵”,從而強調上文說的“許多棵”、“二棵”都是錯誤的。朗讀到位了,對榕樹之大體會也更深了。

  四、精選練點,錘錘有聲

  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讀、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讀法,可進行音變、氣聲的訓練。“啊”的具體讀法是:“靜啊***nga***、清啊***nga***、綠啊***wa***、奇啊***ya***、秀啊***wa***、險啊***na***。”還可告訴學生,隨著讀“啊”字,氣流也輕輕帶出,以達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之功效。《山裡的孩子》文質兼美,行文活潑流暢,語言頗具層次美、節奏美、形象美,是進行朗讀節奏訓練的較佳訓練點。“滿山遍野/都有/他們的腳印,在山岡,在竹林,在小溪,在草叢……帶著重號的讀得稍重且慢,“在竹林”要讀得輕快而短促,讀出明麗清脆,“在草叢……”要讀得漸慢漸輕並有餘音,體現省略號的餘味無窮。這樣讀,“大珠小珠落玉盤”,叮噹有聲,錯落有致,讀出了語言的韻味,讀出了語言的音樂美。同時,學生一旦掌握技巧後,將舉一反三,極大地提高朗讀教學質量。

  五、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範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範讀指導;當需要藉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注意的是:範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讀。一節課中範讀不能太多,要儘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濫竿充數”和產生唱讀的溫床。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它的作用又有區別,如範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後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

  獨立的、有創意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目標

  一、提問對話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對話過程,教師的提問在教師的教與學生學之間架起了一條通道。提問的積極作用在於:引發學生的認知矛盾,激起學生從事有一定難度的智力勞動的興趣;給學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的幫助,將學生個人的思考或集體的討論引向深入。例如:《詹天佑》一課中,師問詹天佑的品格特點,學生要想回答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對課文的情節和結構作出綜合的思考和判斷。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巧設問題,所提出的問題要有適當的難度。對於勇於回答問題的學生和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要給予表揚,對於回答錯誤的學生和怯於回答問題的學生,應給予真誠的鼓勵和熱情的幫助。

  二、整體感悟法

  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全域性,促成原始感悟。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瞭解文章是誰寫的,什麼時間寫的,在哪裡寫的,為什麼寫,寫的是什麼內容,用什麼方式寫的,寫得怎樣等等這一系列關乎課文全域性性的問題。在熟悉文字內容之後,就會產生一種最初始的感覺,為了促成這種原始感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啟發學生形成和捕捉自己原始感悟的問題,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這篇文章讓你感觸最深的地方是什麼?讀過文章後,你最大的收穫和最大的疑惑是什麼?在評說階段,讀者就應當盡力從文章中退步抽身,以冷靜的頭腦去思考和概括讀物的內容意義和表達形式,形成自己對讀物的獨特見解和體驗。

  三、理清思路法

  閱讀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閱讀首先要達到真正的理解。而達到真正的理解,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思路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思想從什麼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後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這就是注意思路的開展”。要讓學生在練習讀和寫的時候,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麼連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關係,某幾段從前面哪幾段分派出來的,諸如此類,要讀懂一篇文章,必須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否則,讀多少篇都是糊塗的。

  四、言語分析法

  言語分析法建立在細讀課文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語言、修辭、邏輯、心理、語境、語體等相關知識和方法,對課文的詞語、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語言單位進行語言分析,旨在說明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語言形式去表達這樣的內容,對於所表達的內容而言,這些語言形式為什麼是最恰當的。言語分析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字,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道。言語分析法不僅應當說明這個字在描繪時令、狀態上的功能,而且還應該追溯詩人當年執筆行文為什麼先作“又到”,又作“又過”、“又入”、“又滿”,但都認為不好,最後才換定了“又綠”,在讀者的眼前出現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這樣我們就深入到詩人的執筆行文時的動態思考教程,更能夠理解詩人字斟句酌的匠心。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勾畫出自己閱讀時感覺到的美詞、佳句、重點段落、要點、疑點等等,再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言語分析,最後讓學生進行模寫。

        總而言之,朗讀作為一種有聲音的語言藝術,對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而言至關重要,朗讀的水平會直接影響一名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時,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循循善誘,精心設計語文朗讀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充分體會到朗讀的樂趣,感受到朗讀的魅力,從不讀到願讀,從願讀到會讀,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有創意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目標。根據不同的閱讀目標和內容、學生不同的閱讀心態,選擇適當的閱讀教學方法,以達到不斷提高學生閱讀效率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