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德育論文

  德育的實效性一直是德育研究力圖攻克的難關和始終難以解決的難點。德育理論源於德育實踐並指導實踐的開展,以確保德育目標的實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建立生活化的課堂 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

  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歷史教育”就應當是以人類歷史文化的豐厚營養來促使人***學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斷得到發展、完善和昇華,以促進人的生命整體不斷獲得發展為根本追求的學科教育。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匯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為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建立生活化的課堂,教有生命的歷史。只有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交匯與融合,才能讓我們感受到在歷史中“躍動”著生命。

  一、知識關懷與精神關懷並重。

  毋庸諱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的歷史教學實際上是有意無意地把“歷史”完全等同於一堆毫無生氣的秦磚漢瓦之類的“老古董”了。就“歷史”機械地說歷史、死背歷史,已成為大多數人的習慣。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歷史教師在一遍又一遍地向學生強調,“某某問題很重要,一定要背過”、“某某問題特別重要,一定要死死地背過”,等等。這種做法,顯然是把歷史看成了僵死的東西。學習歷史就等於機械地死記硬背。事實上,“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先生亦曾指出:“單做事實的傳鑿、記憶、敘述,決不是歷史教學。„„對我們至為重要的是活生生的社會精神,是社會的意志衝動,是時代精神。”“更不能單純將歷史看成死了的形骸,而應看作活著的文化,看作人的活動,生命的躍動。”在這裡,特別強調了兩個字——“生命”。生命是一個整體,它由智慧生命和情感生命兩個部分構成,前者是生命成長的理性力量,後者是生命成長的感性力量。對於學生個體來講,一個完整的生命是“智慧生命”和“情感生命”的統一,因而,真正的教育關懷應是知識智慧與情感關懷的統一。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關注學生學習對知識的掌握,更應該是學生精神的呵護者。學生學習的關心者是一種外在於學生的存在,學生的精神關懷者才是走進學生心靈的人。做學生的精神關懷者,才會注重對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的培植和成長。

  二、歷史思維能力培養與情感培育並重

  我們承認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部分,但這並非意味著就要把它當作整個歷史教育的終極目標。事實上,在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和精神培育之間,精神培育應當是更接近於歷史教育的本質,因而也就應當看作是歷史教育的第一要義。

  歷史是有生命的,如果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歷史教育的生命性。《歷史課程標準》特別加強了“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強調使學生形成“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崇尚科學精神的”、“民主與法制意識”等。作為歷史教師必須營造歷史教學的情感氛圍,帶著情感去教,教有感情的歷史內容,讓學生在情感化的課堂氛圍中,去品味知識內容所蘊藏的情感,體驗情感、感悟情感,完善學生作為“人”的“真”、“善”、“美”高尚境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歷史學科內容的特點,開發教材,組織學生通過查閱史料,品讀歷史、感悟歷史,如在學習完抗日戰爭的專題時,我為了突出中國軍隊英勇抗敵的形象,選用了下面的史料:

  材料一:父送子“死”。四川安縣王者成送即將出徵的兒子一面“死”字旗。白布旗中寫了一個大大的“死”字,旁邊寫道:“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材料二:岡村寧次日記***1938年武漢會戰***10月初27師團佔領了箬溪一帶,檢查繳獲敵軍官致其親友的信件,內容幾乎都是有關我軍情況及他們誓死報國的決心,極少摻雜私事。同時,檢查敵軍戰死者父母的來信,都是鼓勵他們誓死為國捐軀的言辭。

  兩則史料,表述清晰,歷史資訊豐富,富含情感因素,貼近學生實際,分別從敵我雙方的角度來突出一個共同的主題,有利於激發學生探究的激情,效果非常好。達爾文曾說過,最重要的知識就是關於方法論的知識。如果我們能真正以史料教學為媒介,幫助學生掌握歷史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那麼,學生不僅可以從容的應對高考,更為重要的是將受益終身。

  在我們的歷史教育實踐中,決不能以單一的所謂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來遮蔽了歷史教育的精神培育功能之光芒。否則,就是對以人文精神教育為本的歷史教育的一種異化。

  三、歷史與現實聯絡,促進學生智慧的形成與發展。

  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歷史教育的目的讓學生帶著歷史的責任感去感悟歷史,是讓他們用歷史的眼光關注現實問題,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作為人文教育的歷史學科,在本質上是以人的思想靈魂和情感的不斷昇華為發展目標的。列寧說過的這樣一句話:“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如是,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應最大限度地進入歷史情境***或者說“神入”可能更貼切一些***,走進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之中,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感受歷史事物的靈魂並與歷史人物進行一種心靈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參與和體驗歷史真實,從而實現人類理想和精神的傳承,實現人本身的健康發展。為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努力創設生活化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體味歷史,讓歷史課堂成為學生親身“經歷歷史”的形態,——而且還是以歷史主人翁的角色“經歷歷史”。

  我在進行新文化運動的教學中,根據學生情況和教材內容特點,把社會生活中官方大型祭孔、一些城市出現的讀經熱,網路語言流行等鮮活題材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將歷史知識賦予一定的生活意義與生命價值,使歷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創設兩個討論問題:***1***新文化運動期間,知識分子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現在,官方舉辦大型的祭孔活動,國內興起了一批以“讀經”為主的全日制私塾。我們該如何看待東西方文化的?***2***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資訊時代,網路語言豐富,有人說,這又是一場新文化運動,也有人說這是一種文化垃圾,你會持什麼觀點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提出後學生展開了激烈討論。討論中學生思維的活躍和迸射出的創新思想火花令我驚喜。例如在如何對於東西方文化的討論中,學生除了得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結論外,有的學生還提出“要尊重其它文明”“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要保持民族性”。而對於網路語言的討論中,由於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學生的表現更是精彩不斷。生活化的歷史,在促使學生的思維啟動和運轉的同時,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歷史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潛移默化中使新文化運動一課的主題得以昇華。

  齊健老師曾經對歷史教育作了這樣一個形象的解讀,即:“歷史教育=思想之旅+情感體驗”。在歷史教學中,把歷史教育與教學視為生命活動的場所,視為生命意義的實現途徑,使歷史教育具有生命的靈性,應該是我們努力追求的方向。

  範文二:淺談歷史學科中的德育教育途徑

  摘 要: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之一,其最根本的問題是培養什麼樣人的問題。因此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就必須重視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工作。筆者將從歷史課堂教學和歷史課外教學中簡略的闡述在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關鍵詞:歷史學科 德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1-0094-01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話題,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人才是德才兼備;現代教育方針,謂之德智體全面發展。說明“德”包括了思想與道德。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就是是要培養學生愛校、愛家、愛國的思想感情,更要培養其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那麼如何做到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個人認識 :

  一、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課堂德育教育的內在功能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認真搞好課堂教學,在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在課堂教學中採取比較法的教學,引導學生將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與同一時期世界農業、手工業比較,認識到中國古代生產力的先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學習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時,引導學生總結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救國壯舉,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也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根據中國國情做出的必然選擇。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在功能,利用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成學生的自我德育教育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時間以來,歷史學科成了所謂的“副科”,這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教學發,揮學生在德育養成方面的主體作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講歷史故事,圍繞德育教育的主題進行話題的討論和演講。故事或話題的素材由學生自己搜尋,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查詢課外資料,全班同學面前的自我表達,既增長了知識、又鍛鍊了能力,同時提升了道德素養,可謂一舉多得。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三、充分利用歷史的資料、資訊實行德育教育

  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為我們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歷史的依據,這些歷史的見證更真實、更直觀地描述著歷史的原貌,起著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文物、書籍、圖片、新聞資料等這些歷史資訊,配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縮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一些歷史文物、古蹟、博物館等,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充分利用地方史進行德育教育

  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於涉及到身邊的人、事、物,學生容易感興趣,認為可信,易於接受,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德育教育效果。如河西走廊西路軍的歷史等。歷史與現實的交匯、祖國與家鄉的融合,身邊先賢的事蹟感染著學生,學生的情感和道德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昇華。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素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五、積極組織課外活動來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歷史課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在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活動來臨時,歷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歷史課堂教學功能,同時可以舉辦專題講座或專題報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級或全校學生開展,可以舉辦圖片展覽,使學生形象直觀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所需圖片可由學生自行收集。***2***播放錄影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多次組織學生,播放有關歷史文獻片和電影,使學生直觀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時,對中華的石窟藝術,可以播錄影片,把石窟藝術的雄奇,精美展觀在學生面前彷彿使他們融入到藝術的海洋裡。這樣的形式學生深受喜愛。***3***撰寫歷史人物小傳。教師要求學生在充分蒐集資料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的重大活動進行探討,並撰寫人物小傳,簡要介紹其生平事蹟,並對其功過進行評價。例如寫曹操、陳獨秀、拿破崙等的小傳。***4***開展專題讀書活動並撰寫讀書報告。教師可以選擇一本歷史著作、人物傳記、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組織學生閱讀。然後要求學生寫一篇包括介紹所讀書籍或文章內容、作者觀點的讀後感。***5***歷史故事報告會或演講會、歷史成語故事會等。可以分組,通過競賽的形式,使學生感到為集體爭榮譽。這項活動富於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和競爭性,深受中學學生的喜愛,一方面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歷史書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積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學生自己進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這種教學效果很好。***6***結合紀念重大節日,開展德育教育。通過這些紀念活動,組織專題報告和歷史圖片展,生動再現這些歷史情景,如有勿忘國恥“九一八”,中國共產黨誕生,香港迴歸等。特別是關於抗日戰爭的史實,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長河中,有眾多社會現象和事蹟可以被用來對學生實施思想道德教育,這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也是由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的特點決定的。要實現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還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嘗試,但一定以歷史史實為基礎,只有將德育教育滲透置於歷史史實之上,這種教育才是有說服力的。作為教師要尊重歷史事實,將準確的知識和真實的資訊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形成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客觀評價,以切實達到歷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效果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