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泡菜的歷史

  韓國泡菜是朝鮮鹹菜或者高麗鹹菜的別稱,也可稱之為韓國鹹菜。稱之為“泡菜”是不正確的提法。正宗的“泡菜”是指中國西南部分省市地區所盛行的一種乳酸菌發酵的美食,其製作過程與韓國鹹菜有明顯區別,重點恰在一個“泡”字上。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韓國曆史上曾是農業國,自古就以大米為主食。現在的韓國料理包括各種蔬菜和肉類、海鮮類等,而鹹菜***發酵辣白菜***、海鮮醬***醃魚類***、大醬***發酵豆製品***等發酵食品則成為韓國最具代表性同時也具有豐富營養價值的食品。 韓國餐桌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的料理一次上齊。根據傳統,小菜的數量依不同檔次從較低的3碟到為國王準備的12碟不等。而餐桌的擺放、佈置也隨料理的種類有很大的不同。

  韓國泡菜代表著韓國烹調文化,是韓國餐桌上從古到今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品。韓國泡菜的基本材料是一樣,很有特色,加上辣椒後口味發生變化,韓國先祖利用它創造了世界食品上偉大而重大的韓國泡菜。為什麼叫偉大而重大的發明呢?因為發酵出來的有乳酸味道的泡菜是世界其他地方沒有的。這要歸功於辣椒的主成分“Capsaisin”,它能預防泡菜的酸敗,起保持美味的作用。韓國過冬的泡菜像新鮮的蔬菜一樣又脆又爽口,咬的時候甚至有清脆的聲音。韓國婦女幾乎都有一手做泡菜的絕活,經濟好的家庭不僅用大白菜加工泡菜,其它蔬菜也可以做作成韓國泡菜。

  Gimjang指韓國冬天醃製鹹菜的風俗,歷經多年一直儲存至今。因冬季3~4個月間,大部分蔬菜難以耕種,鹹菜醃製一般都在初冬進行。鹹菜是一種以蔬菜為主原料,各種水果、海鮮及肉類為配料的發酵食品。它不但味美、爽口,而且具有豐富的營養,是韓國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要開胃菜。韓國人中流行的說法是“沒有金齊***韓語:鹹菜***的飯不是給韓國人準備的。”韓國物資奇缺,因此每頓飯都是蘿蔔白菜,十分單一。每個家庭製作出來的鹹菜,其味道和營養各不相同。韓國鹹菜種類很多,按季節可分為春季的蘿蔔鹹菜、白菜鹹菜;夏季的黃瓜鹹菜、小蘿蔔鹹菜;秋季的辣白菜、泡蘿蔔塊兒;冬季的各種鹹菜。鹹菜的發酵程度、所使用的原料、容器及天氣、手藝的不同,製作出鹹菜的味道和香味及其營養也各不相同。

  泡菜淵源

  韓國的泡菜文化裡,有著深厚的中國儒家文化痕跡。在中國的《詩經》裡,出現了“菹”字,它在中國的字典裡被解釋為酸菜,正是這種醃製的酸菜傳入了韓國。韓國的泡菜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韓國泡菜源自重慶市江北縣***今重慶市渝北區***大灣鎮,唐朝薛仁貴被政府發配到高麗***今韓國***,在高麗***今韓國***安家。他的隨從有多位是重慶市江北縣人,會做家鄉的泡菜,就從這時起重慶泡菜就進入了韓國了,韓國幾次戰亂,就讓這種菜進入了韓國平民家庭。主要用蕨菜、竹筍、沙蔘、茄子、黃瓜、蘿蔔加上鹽、米粥、醋、酒糟、醬等醃製。到了高麗時代,蔬菜的種植技術提高,泡菜中加入了韮菜、水芹菜、竹筍等新鮮的蔬菜,並且出現了用鹽水醃製後同湯一起食用的泡菜湯。到了朝鮮時代,泡菜的製作方法開始豐富,原料也更加多樣,由於韓國三面臨海,水產品充足,開始在泡菜中加入各種魚、蝦、蟹等海產品,到朝鮮時代末期,由於大量種植,白菜成為了比蘿蔔、黃瓜和茄子更常用的主要原料。此時傳進來的辣椒使泡菜的製作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因為辣椒可以去除魚類製作泡菜時產生的腥味,並讓色彩鮮豔,看起來就讓人有食慾,所以它被認為是絕佳的泡菜調味品,從而取代了中國傳來的用鹽醃製的傳統方法。

  泡菜文化

  對於韓國人來講,泡菜不僅僅是一道道小菜,更是一種力量、一種文化的體現。韓國各種關於泡菜的博覽會、展示會、研討會很多,規模最大的一次是2005年11月,在首爾為低收入家庭和社會福利機構舉辦的“用愛醃製的泡菜”活動,有6000名志願者參加,一次用了40000棵白菜。

  泡菜吃法也是多種多樣,有直接食用的,也有烤著吃的,陳年的泡菜則做成湯。位於首爾明洞的“三金”食堂是韓國有名的因以泡菜包裹著五花肉吃而聞名的專賣店。食堂用泡菜包住五花肉,放在罈子裡發酵一週左右,再拿出來做菜。

  在韓國的許多傳統家庭中,一罈泡菜的原味滷汁甚至可以傳承九代人:曾祖母傳給祖母,祖母傳給母親,再由母親傳給兒媳,然後接著往下傳……所以,真正的韓國泡菜被稱為“用母愛醃製出的親情”,歲月愈久,味道愈濃,以至於韓國人把泡菜的好味道稱之為“媽媽的味道”。也許正是出自對母親的摯愛和感激之情,韓國人才把泡菜稱作“孝子產品”。

  泡菜在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經遠遠超越了一道佐餐菜餚,而是昇華成了一種特有的傳統和文化,成了韓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韓國人鍾愛泡菜還有另一個原因,韓國人的性情也頗似泡菜——很辣,甚至有點暴烈;很爽,做事幹脆麻利。正因如此,隱藏在韓國人心底的泡菜情結,恐怕永遠都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