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故宮的歷史

  景福宮是韓國首爾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宮殿之一,是韓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政治中心。宣祖萬曆二十年***1592年***“壬辰倭亂”時將宮苑的大部建築物破壞,當時只有10個宮殿保持完整。直到高宗同治七年***1868年***才在朝鮮高宗的父親興宣大院君的主持下重建。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韓國故宮初建

  初建及破壞,景福宮位於漢城***今首爾***北半部中心偏西的位置,北為北嶽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鮮太祖李成桂令鄭道傳監督修建宮殿。景福宮所在的位置,原有高麗肅宗修建的宮殿,忠肅王時加以擴建,辛禑王和恭讓王遷都漢城時曾居於此。至朝鮮王朝開國,尚有延興殿等建築儲存完好。但其面積狹小,李成桂下令在高麗故宮遺蹟的基礎上加以擴建,並興建新的建築。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正月,修建工程開始,同年九月月初步竣工,命名為“宮城”。周圍1813步,有四門,正南為光化門,門外東西設兩府、六曹、臺院。正北為玄武門。正東為建春門。正西為迎秋門。宮城內有宮殿建築500多棟,正殿曰勤政殿。此後約200年,作為朝鮮王朝的正宮使用。宮名取自《詩經·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朝鮮明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大火焚燬,朝鮮宣祖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鮮,史稱“壬辰倭亂”,景福宮在這期間被日軍焚燬。此後離宮昌德宮被當作正宮使用,景福宮被閒置了273年。

  韓國故宮復建

  高宗同治四年***1865年***由高宗的父親興宣大院君下令復建。復建完畢的新景福宮佔地12.6萬坪***57.75公頃***,共由330棟建築組成,共有5792個房間。同治七年***1868年***王宮轉移到景福宮,同治十三年發生爆炸,王室再次遷往昌德宮,80年代又遷回景福宮。開國五百零四年***1895年***閔妃***明成皇后***遭到日本人暗殺後,高宗逃到俄羅斯公使館***俄館播遷***,皇室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景福宮。光武元年***1897年***正宮移到德壽宮。光武十一年***1907年,隆熙元年***由於高宗的退位,正宮又轉移到昌德宮。

  韓國故宮拆改

  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日本殖民政府拆除了整座皇宮,只留下其中10棟建築;並在勤政殿前方建築了朝鮮總督府,這被韓國人視為歷史上的屈辱象徵。對於殘存建築物的拆除被日本的朝鮮文物愛好者柳宗悅所阻止。

  工程

  韓國獨立後,開始了景福宮的重建工作;光化門1968年在總督府前面重建***原先被移到今天國立民俗博物館的地方***。朝鮮總督府在1995年開始拆除,1996年拆除完畢。光化門從2006年開始進入整修,往南移動14.5公尺到100年前原來的位置,預計在2009年完成重建。

  代表建築

  勤政殿和慶會樓

  勤政殿為景福宮正殿***即國王上朝、頒發政令以及接待外國使臣之地***,是王室舉行各種登基儀式的場所,簡潔而又不失雄偉。殿內中心位置是國王的御座,後方立有象徵國王威嚴的日月五峰圖***畫有日月前的五座山峰,給人威嚴之感***屏風***擋風或裝飾空間之用***。勤政殿是景福宮的核心,是整個宮殿群最重要的建築。

  慶惠樓位於勤政殿一側,是印於韓國面值一萬元舊幣之上的代表建築,深受韓國民眾喜愛。樓閣起於四方端正的蓮花池之內,三座石橋以此為中心向外延伸至湖邊,該建築風格簡潔而又不失豪華,充分體現了韓國傳統建築的特徵。慶會樓是舊時朝鮮國王舉行大型宴會的地方,現已被列為韓國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