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音樂審美教育中國學經典的應用
音樂作為一種具有感染力和普遍性的藝術形式有著和人類歷史發展一樣久遠的歷史。對於音樂的審美教育也早在古代便被人們所認知,從“制禮作樂”到顏元“能琴”都在一定程度上所明瞭古人對音樂審美教育的認識。而當今社會,隨著我國眾多國學經典的流傳弘揚,新時期的音樂審美教育也應該有著新的發展,更加面向古典化、人性化。
一、引用孔子品《韶》樂,加強審美教育重視
《論語·述而》中曾經記載到:“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大概的意思是:孔子在齊國聽了《韶》樂,在很長的時間裡都品嚐不出肉的味道,對此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妙竟達到如此地步!”孔子是我們所公認的聖人,以後世師表所為人敬仰。除了政治思想、文學著作上的造詣以外,孔子也是一個對六藝精通,很有音樂素養的人,從他聽完《韶》樂的反應就可以看出,沒有對於音樂美的認知是不會忘我到這種程度的。通過將孔子品《韶》樂的故事加入到弘揚音樂審美的教育中,可以加大人們對音樂審美教育的興趣和接受教育的重視程度。音樂審美是一種學問,孔子畢生將人生快樂定義在對學問的追求之上才取得了這曠世的成就,那麼作為當今時代的我們,也應該對藝術、對學問有所求,重視對音樂審美教育的培養。
二、透過《伯牙絕弦》的故事,深層次挖掘音樂審美內涵
音樂審美教育,除了培養人們更好的發現美、創造美之外,還應該讓人們在進行音樂審美的過程當中逐漸發掘出與音樂相關的深層次情感。《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的伯牙絕弦的故事,就是在音樂的基礎之上表達知音難求的一個典例。伯牙因為鍾子期的病故而“破琴絕弦”,這種對友人珍惜的情感通過兩人一個善琴一個善聽的音樂交集展現的淋漓盡致。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出,凌駕於音樂美之上的是個人情感的真摯投入。讓我們知道,在今後的音樂審美教育過程當中,除了對美的最基本培養以外,也要積極的發掘音樂帶給人們的其它情感,並最終將我們對音樂的審美投入到個人情懷當中。
三、古典詩詞配樂讀誦,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審美能力包括感受美、創造美和體現美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在音樂審美經驗的積累之上所逐漸形成的。很多時候,人們對音樂的審美源於感官,特別是身心都處在發展階段的學生,對於音樂的品位大多隻侷限於好聽或不好聽的階段,往往無法通過傾聽音樂感受和體會音樂本身所傳達的情感,更不會將自身的情感通過音樂美的形式釋放出來。而選用我們所熟知的古典詩詞進行配樂誦讀,可以有效的培養我們感受音樂美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音樂審美綜合素質的目的。不僅如此,作為我國國學經典的一部分被流傳下來的篇章通過配樂的讀誦也能被人們得到更好體會。
想要通過配樂讀誦古典詩詞達到音樂審美教育的目的。首先,教育人應該先從樂曲和詩詞的結合著手。很多時候音樂所表達的意境和一些古典詩詞所傳達的情感有著內在的共通,想要利用詩詞讀誦來完成音樂審美培養,將有著共同或者相似韻味的樂曲和詩詞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婉約的古典詩詞配合慷慨激昂的樂曲進行讀誦明顯是不適合的,只有保證兩者內在一致,才能保證審美方向的準確性。其次,選取讀誦詩詞。讀誦詩詞的選擇對於培養音樂審美來說十分關鍵。選擇的最大依據就是對於此詩的意境受教育者一定要十分了解,可以選擇我們所熟悉的詩詞。我們以柳宗元的《江雪》、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和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在進行讀誦以前,先確保對詩詞意境的明確。對於意境不明確的可以先進行學習。然後就是讀誦階段,《江雪》表達出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悶之情,結合這樣的心態讓讀誦詩詞的人去感受讀詩所配的樂曲,從中可以發掘出與詩詞表達相類似的情感來進行體會。同時,再讀誦《過零丁洋》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兩首詩分別表達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感和無比激動的喜悅之情。通過用自身體會去融合詩境和曲意,來增強我們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從而慢慢習慣對音樂所傳達的情感分析。增強我們的審美能力。最後,通過讀誦古詩養成音樂審美的方法,反之也有助於我們對於古典文學的理解和掌握,在以後的學習當中可以將音樂融入到對國學經典的學習當中,通過音樂所傳達的情感來加深我們對經典名著的體會。通過這種方式,將文學經典和音樂審美有機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對受教育者的促進。
四、小結
綜上所述,國學經典的融入對於音樂審美教育的宣傳和展開有著重要作用。它不僅可以使我們對音樂的審美教育有著更好的理解,同時也有利於自身的弘揚和發展。在今後的音樂審美教育開展過程中,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學經典融入進來,對於審美教育的順利開展,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