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心臟教案設計

  重視併科學做好教案設計能有效推動七年級生物教案建設,促進教育的發展.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生物教案設計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一、教學內容分析

  心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是輸送血液的“泵” 。 其特殊性在於它能夠自動地有節律地收縮和舒張,推動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動。

  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必須運走,人體才能進行正常生命活動,這些物質的運輸靠血液迴圈來實現。

  這一節知識點和難點較多,如何在短時間裡使學生對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有充分的認識並理解血液迴圈的途徑和意義,都需要教師課前精心準備。

  二、教學目標及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以及血液迴圈的途徑和意義,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本節教學通過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培養學生的科學觀;通過對心臟的結構實驗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並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通過積極參與小組活動,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明確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學生。通過血液迴圈的發現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三、教學物件分析

  初一學生無論從生理還是智力等方面來說,都正處於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對外界事物都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但尚處於一種懵懂階段,對於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都不甚瞭解,所以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無法解釋。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每一個時機,在引導學生分析具體問題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遠大的理想抱負。

  四、教學策略

  本節教學可分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教學;第二課時完成血液迴圈途徑的教學。

  在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教學過程中,要準備充足的新鮮的豬心以及人的心臟模型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主動獲得有關心臟結構的知識並推測它們的功能,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師在課前把豬心解剖好,儘量露出四個腔,以利於學生觀察和用手觸控心房和心室壁。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根據心房和心室壁的厚薄以及有關瓣膜等的結構特點來推測各自的功能。關於把心臟比喻成“泵”,教師可以用發動機或抽水機等進行類比,進而說明心臟作為“泵”的作用。

  血液迴圈途徑是本節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分組討論,小品表演等多種方式理解以下要點:一是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途徑及其相互協同的關係;二是動脈與動脈血、靜脈與靜脈血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三是血液迴圈的意義,即血液在流經毛細血管時所發生的物質交換。

  五、教學媒體運用

  1、課件“心臟的結構”

  2、課件“心臟是怎樣工作的?”

  3、血液迴圈的錄影

  4、實物投影儀

  5、血液***動脈血、靜脈血***標本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第一課時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

  將右手放到胸口左側,將左手放到胸口右側,感覺心臟的搏動。

  積極思考、踴躍提問。

  ***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於心臟你們想了解些什麼呢?***給學生提問的機會***

  心臟的結構

  心臟有發達的肌肉,心臟分四個腔,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不一樣,心臟內有瓣膜,心臟連線血管。

  分組觀察新鮮豬心臟,分組討論課本68頁“討論”中的問題。

  通過觀察,主動地獲取有關心臟的知識,並推測它的功能。

  每組派代表陳述本組的觀點和結論,本組其他同學可將課前準備的相關資料進行補充。

  注意觀看大螢幕和模型,對自己所獲得的知識進一步重組和加工。不足之處加以補充和完善。

  觀看動畫,總結瓣膜的開閉情況。

  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及時點評***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發展思維能力,強化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展示課件“心臟的結構”以及心臟模型***利用學生的視覺、聽覺,加深對心臟結構及功能的理解***。

  展示課件動畫“瓣膜工作動畫”。

  心臟的功能

  發揮想象,提出問題。

  閱讀與思考課本69頁第二段。然後每組派代表陳述觀點。

  認真觀看。

  同學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誘導提問。

  佈置閱讀、思考。

  展示課件“心臟是怎樣工作的?”

  及時收集反饋資訊。

  第二課時

  血液迴圈途徑

  認真觀看錄影。

  從整體上把握血液迴圈的大致過程。

  匯入新課。

  展示血液迴圈錄影。

  心臟四個腔的名稱、與之相連的血管、血流方向

  四人一組,討論課本70頁的血液迴圈模式圖。

  巡視並加以指導。

  體迴圈

  肺迴圈

  血液迴圈的意義

  表演課本劇《何去何從——血液迴圈途徑及其意義》。

  將自己看到的、理解的有關血液迴圈途徑及其意義進行歸納整理***可以用各種形式,如圖表、文字等***。

  “比一比”,看誰歸納整理最快,最準。同時,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

  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將抽象知識變為生動有趣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作品”。最後展示教師準備的歸納完整的圖表。

  動脈血及靜脈血的概念

  區分動、靜脈血的顏色並總結它們的特點。

  展示:動、靜脈血標本。

  健康而強壯的心臟的重要性

  計算資料,得出結論——擁有一個健康而強壯的心臟是非常重要的!

  展示有關心臟功能的資料,指導學生進行計算。

  仔細觀看故事,從中獲得啟發,激勵自己發奮學習。

  課件展示科學家的故事——“血液迴圈的發現”,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課後作業

  用擬人手法寫一篇介紹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的文章。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比較繁重,包括心臟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血液迴圈過程及其意義,所涉及的概念和名詞也比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學生先明確自己的任務和目的,活動起來才能有序,並從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在兩個主要知識內容上,通過學生活動***分組觀察、思考討論和表演課本劇***來完成。通過本節課的探究式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教師的適當總結,也使他們對知識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表現了自己的才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旁只是引導點撥,才能更好地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初中生物有效實驗教學行為研究

  摘要:

  初中生物實驗是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實驗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初中生物實驗的有效進行有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基於此筆者將就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進行研究,主要從初中生物有效實驗教學的意義和提高初中生物有效實驗教學行為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

  初中生物;有效實驗;教學

  1初中生物有效實驗教學的意義

  初中生物實驗是生物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生物實驗是一項需要動手操作的學習內容,在生物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通過自己實際動手操作實驗儀器和生物實驗材料而獲得知識。通過生物實驗很多生物知識能夠很好地展示給學生,實驗把生物知識形象化,學生在實驗的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教學質量,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進行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

  1.1初中生物有效實驗教學有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新課程改革更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學生對生物的學習,不僅僅只是掌握了一定的生物知識,而是要在生物的學習中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初中實驗的有效進行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實際操作能力的鍛鍊,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的能力,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強。實驗一般都是分小組進行,組內的學生要在互相配合下才能很好地完成實驗,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所以初中生物實驗既能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各種能力均能得到發展和提高,實現學生全面綜合的發展和提高。

  1.2初中生物有效實驗教學有利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有效掌握:

  教學的“有效”是所有教師不斷追求的境界,因為有效化的教學能夠實現學生的知識獲取的最大化,學生在有效實驗教學中能夠在最少的時間內獲得更大的資訊量,知識掌握的牢固程度也較高。學生通過自身實踐獲得知識的學習形式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往往更加牢固,初中生物實驗就是一種學生體驗式的學習過程,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的各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通過多感官地參與達到獲得知識的目的。在有效化的實驗教學中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掌握了相關的生物知識的同時,更能對生物知識進行運用。另外有效化的生物實驗必定是學生參與度高的實驗教學,當一個班級中的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生物實驗中來,能夠從整體上提高生物實驗的教學質量。

  2提高初中生物有效實驗教學行為的策略

  要想實現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化,需要多種因素的共同參與,有教師方面的因素,也有學生方面的因素,只有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化,讓學生在高效化的生物實驗教學中得到全面地發展。

  2.1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實驗是一項鍛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學習內容,實驗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要想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要具備的一種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實驗操作能力,才能在實驗的過程中更好地探究,獲得知識和技能。作為初中生物實驗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究去獲得知識和技能,教師要注重生物實驗的質量,把生物的每個實驗教學環節都落到實處,很多知識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探究思路,讓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尤其不能直接告知學生實驗的結果,實驗結果要靠學生探究而得到。

  2.2注重培養學生實驗的自主性:

  學生的實驗自主性和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有很大的關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師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實驗課較之一般的課有明顯的特徵就是課堂教學更加註重操作性。在實驗中教師可以對做得好地學生進行表揚,注重課堂激勵性語言的使用,讓學生在教師的鼓勵當中獲得實驗的動力。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趣,通過設疑、提問等匯入方式引起學生做實驗的興趣。如:教師可以對學生說自己遇到了問題,請學生通過實驗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匯入方式把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學生能夠自主地參與到實驗的過程中去,在實驗的過程中獲得知識。

  2.3注重提高實驗課堂的紀律:

  眾所周知“無規矩不成方圓”,實驗課堂教學更是如此。所以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堂紀律。因為實驗課不同於一般的課,學生只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上課,實驗課學生組成一定的小組,做實驗的過程難免要站立,有時可能會和自己旁邊的同學交頭接耳,在自己小組內走動,課堂的紀律較之一般的課更難掌控。為了學生能夠取得更好地實驗結果,教師要注重初中生物實驗課堂的紀律。讓學生小聲在自己的小組內交流,不要和自己旁邊的組交頭接耳,更不要走到其他組裡去。讓良好的實驗課堂紀律保證學生實驗的有效進行。

  2.4注重實驗小組分組的科學性:

  在實驗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的教師給學生的分組是從學生入學到畢業的小組的組員都是固定不變的。其實很多教師都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分組形式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因為小組的組員永遠保持固定不變會導致小組內善於操作的同學永遠都有操作的機會,而不愛動手的學生永遠都處於觀望的狀態,不利於學生參與度的提高。所以教師要注重實驗課中小組成員分組的多樣性,可以定期變換組員,教師可以採用不同學習層析互相搭配和同等層次學生搭配的形式進行交流互換的進行實驗,在不同層次搭配的過程中,愛操作的學生對小組的同學起到帶頭示範的作用,而在同等層次搭配的小組中,好的學生一起交流,能夠實現最好,基礎稍微差的學生在和自己同意級別的學生進行搭檔,他們的實驗能力得到鍛鍊和提高。所以教師可以把這兩種分組的方式交叉進行,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實驗的參與度提高,進而提高實驗課堂的教學質量。

  總之,初中生物實驗課的高效進行對學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實驗是提高學生生物素養的一種手段,更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方式。初中生物實驗教師要在日常的實驗教學中不斷總結,探求出一套有利於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把學生看作實驗的主體,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識。

  作者:付淑梅 單位: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學

  參考文獻

  [1]王柱華.初中生物有效實驗I效能更為研究[J].新課程.2014

  [2]王新華.淺談初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有效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4

  [3]曾瑞清.初中生物實驗有效教學實驗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