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全集
七年級生物教案是教師為了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進行具體的安排、設計的一種教學文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範文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教學目標
①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②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③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嘗試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
⑤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⑥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⑦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觀點,為下節課--生態系統的學習做好鋪墊。
難點和重點
①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②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③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設計
複習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有哪些。
①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用例項描述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環境因素。
②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學習內容,複習影響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教師啟發學生用身邊的例項來說明環境和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
讓學生談出生物和環境是相互影響的,即生物也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①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②教師啟發:在討論了環境因素對生物生活影響的基礎上,同學們自然會考慮生物對環境變化會產生什麼反應,生物是如何面對環境的變化的,引發學生思考,匯出本節新課的內容--適應環境,在適應的過程中也影響著環境。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①學生根據圖片說出駱駝、駱駝刺、海豹、旗形樹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的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的關係。
②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說出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典型例項。表達不準確的地方教師注意糾正補充。
③讓學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種環境中都廣泛分佈著生物。讓學生初步懂得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①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分析資料,得出生物的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是與環境相適應的結論。
②教師啟發學生:哪位同學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樣適應環境而生活的?讓學生了解生物與環境相適應是普遍的。
③教師播放影像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在學習了“適應的四個典型例項”和“適應的普遍性”後,在解釋時要注意符合“自然選擇學說”的原理。
探究結果交流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①學生展開討論:
a.蚯蚓的益處?
b.為什麼我國西部開發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退耕還草,談談這樣做的道理。
②學生舉例。
③學生討論,進一步理解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總結:
生物受環境的影響,生物又能適應環境並能影響、改變環境,它們是一個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提煉本節生物學觀點,指出“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互相影響的,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鞏固練習
學生討論課後練習題。
將生物課堂延伸到生活當中
人們習慣把初中的各學科分為主科和副科,這無疑是從升學的角度來分的——升學考試的科目是主科,不考的就是副科,而初中的生物學,自然被列為副科當中,被各方面重視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在這種景況下,怎樣讓學生願學生物、學好生物,就成為我常常思考的問題。在實踐中我感受到,採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組織學生探究性學習等都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我還發現,把生物課教學同學生們的日常生活聯絡在一起,幫助學生們從生活中學習生物,更會取得意外的收穫。
為此,我在教學活動中,特別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把生物教學與學生們的生活聯絡在一起,努力開創教與學的新局面。
一、走進大自然,讓學生體驗生物學知識的豐富
生物學知識源自大自然,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知識寶庫。為了讓學生直接從大自然中汲取知識,我利用一切機會,讓學生在生活中親近大自然,走進大自然,從中獲得豐富的生物學知識。
在我所教的學生中,有很多是農村的孩子。他們雖然和大自然很親近,卻也往往不能把生活和生物學聯絡在一起。於是,我會常常利用各種時機,主動為學生們建立這種聯絡創造條件。比如,在學習“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一課時,我事先安排了學生利用週日回家的機會,發動學生到自己的家鄉對生物的種類進行調查,使他們獲得了豐富詳實的第一手資料,上課時,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析,不但活躍了氣氛,而且使學生們的印象深刻,再加上我的點撥引導,使學生們既學到了書本上的知識,還把它同生活實踐聯絡在一起,學到了“活”的知識,取得了令人非常滿意的效果。
再如,我們這裡的很多人都有隨著季節進山採山菜、搞“小秋收”的習慣,很多孩子也會隨大人們一起去。我會利用這個機會,讓學生們觀察生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發育狀態,學習對各種植物進行分類。我還教給他們一些採集和製作植物標本的知識,使他們自制了很多的生物標本,既學到了知識,更增添了興趣。
隨著類似的各種理論聯絡實際活動在增多,學生們對生物課的興趣也日益濃厚,在學校進行的問卷調查中,竟有很多學生說:“我最喜歡的課是生物課!”興趣是很好的老師,有了這位好老師的引導,誰會否認,學生們不會從自然界豐富的知識寶庫中獲得無窮而有用的知識呢!
二、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知識帶進課堂
學生雖然還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活體驗,這些都是無形的課程資源。在教學中,我注意挖掘利用這一資源,既讓學生感到熟悉和親切,從而樂於學習,也使課堂教學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
講授“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一課,如果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就會使其變得枯燥乏味。而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他們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入手,來分析哪些食品含有什麼營養,怎樣搭配營養才全面,還讓他們列舉了曾遇到的食品安全問題,同學們積極發言,氣氛熱烈。經過大家相互討論交流,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了自己生活中經歷的內容,從自己生活經歷中提煉出了生物學知識,就使這些知識得到昇華,真正成為在他們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寶貴財富了。
其實,我認為把教學和學生的生活聯絡起來,它避諱的是生硬和勉強,需要的是自然的融入,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感覺,是自然而然的感覺……
三、動手動腦,在生活中探究、運用生物學知識
學生學習的快樂,不全部在於考試得了理想的分數,更在於把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去解決了具體問題。
所以,我會有意識地佈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質的作業,讓學生們去完成。在學習了“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後,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根據父母的健康狀況和身體需要,為他們設計一份營養食譜,且親自烹調,並請父母品嚐,還向父母介紹其中的道理,請父母做出評價。在寒假時,我佈置了“栽蒜苗”的作業,讓學生做出完整的探究實驗記錄,內容包括各對照組大蒜的發芽率、溫度、水分、光照等條件對其生長的影響等,這樣,既讓學生應用了所學的知識,也培養了他們耐心、細緻的科學探索精神,還用自己的勞動成果豐富了家庭的春節餐桌。開學後,學生們對這樣作業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用這樣的情緒去進行學習,怎麼會不使他們勁頭倍增,加倍努力,取得好成績呢!
四、組織開展“生物與生活”小型知識競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需要調動的,而長期保持更需要一定的激勵。於是,我常在課堂上開展一些以“生物與生活”為主題的小型知識競賽,促進學生願學會用。
比如,我曾出過這樣一些題目:“小剛的爺爺的腿常常抽筋,這可能是什麼原因?對他的飲食你有什麼建議?”“有人說清晨不宜在公園或樹林裡鍛鍊,你認為有道理嗎?說說你的看法。”“你在長跑時有肌肉酸脹的感覺嗎?原因是什麼?”“小紅嘴裡常常含著一個棒棒糖,有人說這樣容易患齲齒,說說你的觀點”,等等。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不甘落後,踴躍搶答。搶答的鞏固了知識,“觀眾”也複習了知識,當然,優勝者也獲得了一份獎品,那就是我親手製作的一個葉脈書籤。
總之,通過各種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學與學生們的生活聯絡起來,實現了從生物到生活,從生活到社會的跨越。學生們會把在生物課中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也會用生物學知識參與社會活動,為建立文明、和諧的社會施展出他們的聰明和智慧,做出他們的貢獻。
這既是我所期待的,也是我正在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