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下冊教案人教版

  教案也是學生從事七年級生物學習活動的主要依據。小編整理了關於七年級生物下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生物下冊教案設計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教學目標

  ***一***知識

  1.概述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2.通過測量胸圍差,闡述膈肌的運動,感知呼吸時胸廓容積有變化。通過演示實驗說明胸廓容積變化與氣體進出的關係。通

  過吸入和撥出的氣體成分的變化,分析呼吸與細胞生命活動的關係。

  ***二***能力 通過探究外界氣體是怎樣進出肺的,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測量胸圍差等活動,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分析同學之間胸圍差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重 點:外界氣體如何進出肺,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難 點: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模擬隔肌運動的模型。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言:

  複習呼吸系統的組成。演示豬肺的通氣,提出問題:肺是怎樣實現與外界的氣體交換的?

  ***板書: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教師:組織學生感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

  學生:用雙手輕觸自己胸側的肋骨,做深呼吸。

  提問:用雙手按在胸部兩側,深深地吸氣,再深深地呼氣,你有什麼感覺?學生推測胸腔體積的變化:吸氣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吸氣時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縮小。

  教師:這樣的感覺準確嗎?呼吸運動中胸廓容積是否發生了變化,還要進行準確的測量。

  二、新授

  1.學生實驗:測量胸圍差,用資料證明胸廓容積的變化。 測量方法:三人一組、設計表格,做好記錄。為了資料準確,應測

  定三次,取最大值。師生討論測胸圍差的用具、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在達成共識後,請學生示範操作。

  2.使學生明確:①測量胸圍差的位置:男生胸前是軟尺下緣與乳頭上緣平齊,背側是軟尺要在兩肩胛骨下角;女生胸前是使軟

  尺經過乳頭上方的第四肋骨處;②測量呼氣時胸圍和吸氣時胸圍各兩次,並計算出兩次兩者的差值,即是胸圍差。教師:請學生彙報測量結果。下表是某位學生測量結果,此為為例,計算該同學的胸圍差。

  學生通過感知和測量,知道吸氣時,胸廓擴大了;呼氣時,胸廓縮小了,吸氣和呼氣都與胸廓變化有關。

  教師:吸氣和呼氣這兩個動作合起來就是呼吸運動。那麼,呼吸運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一起來探究呼吸運動時胸廓容積變

  化的原因。根據你的感受,對胸廓容積變化的原因作出假設。 教師做曲肘、深肘動作,啟發學生討論、交流,作出假設:胸廓容積變化的原因是有關肌肉的收縮和舒張。

  提問:當“肋間外肌”收縮時,“肋骨”上升,“胸骨”上移時,“胸廓”的前後徑增大了還是縮小了?當“肋間外肌”舒張時,“胸廓”的前後徑增大了還是縮小了?

  學生觀察後回答:“肋間外肌”收縮時,“胸廓”的前後徑增大了;“肋間外肌”舒張時,“胸廓”的前後徑縮小了。

  4.演示膈運動的模型,說明模型中所代表的胸廓,氣管,肺和膈肌。教師一手握住瓶頸,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時說明這示意

  膈肌收縮。此時,請同學們觀察“胸廓”上下徑的變化和“肺”的變化。然後,一手放開橡皮膜,同時說明這示意膈肌舒張。提醒學生觀察觀察“胸廓”上下徑的變化和“肺”的變化。

  提問:當“膈”運動時,“胸廓”的上下徑和“肺”有什麼變化?

  學生觀察後回答:當“膈肌”收縮時,“胸廓”的上下徑增大,“肺”也擴大;當“膈肌”舒張時,“胸廓”上下徑縮小,“肺” 3.教師演示肋骨運動的模型。說明所代表的脊柱,肋骨,胸骨,肋間外肌。提醒學生注意胸廓前後徑有何變化。

  也回縮。

  5.通過實驗學生得出:①肋骨和膈運動的結果,使胸廓擴大或縮小。②肋骨和膈的運動,與肋間肌和膈肌的收縮和舒張有關。當肋間外肌和膈肌舒張時,胸廓的前後徑和上下徑縮小,這時候胸廓縮小。

  6.教師啟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為什麼肺容積的變化會導致吸氣和呼氣?

  演示氣筒給氣球打氣的實驗:模擬肺容積的變化引起肺內氣壓的改變。***氣筒相當於肺***肺的容積擴大—→外界氣體入肺 肺的容積縮小—→肺內氣體排出

  7. 學生分析、歸納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原理和過程: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胸廓擴大和縮小,引起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形成肺內氣壓與大氣壓之間的壓力差,才使氣體能夠進出肺泡。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初中生物活動教學法策略研究

  摘要:

  新課程理念強調,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學習精神。活動教學法正好可以發揮其教學靈活性,學生為主體教師指導的教學特點,滿足新課程理念要求。初中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重要學科,將活動教學法應用於初中生物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滿足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關鍵詞:

  活動教學法初中生物教學應用

  一、結合學科特點,培養學習興趣

  以往教學過程主要是老師講解,學生聽講,作業累積,老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次要地位,這是教育的弊端,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特點,對學生而言是被動學習,被迫聽講。學習是學生在學習,理應為學習的主體,初中生物是青少年認識自然、探索世界奧祕的視窗,生物中從細胞到個體,從種群到生物界充滿了奇蹟,老師應善於啟發學生的思想,對自身以及生物界的認識,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身邊的事物入手,從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自然現象的科學解釋是生物學的存在意義,要鼓勵引導學生對身邊自然現象的解釋,比如為什麼葉子是綠色的,花是紅色的?為什麼人要吃飯而植物不需要?我是從哪來的?我是怎樣長大的,為什麼人和人長得不一樣?等等,這些身邊看似自然合理的事背後的科學解釋,要鼓勵學生髮問,然後老師引導,讓學生自己查資料,自己找答案,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每堂課都有問題,下堂課解決問題並重新發問,這樣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身的價值,這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見解,老師負責總結,有利於教學的活化,打破以往死氣沉沉的教學氛圍。

  二、注重實踐教學,理論聯絡實際

  以往學習是認識的學習,而實踐比認識更有利於對知識的把握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更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在寒暑假,我們可以少點文字作業,多點社會實踐,既可以讓學生放鬆學習,又可以體驗生活,分組做課程實驗,例如,一組做豆腐乳,一組葡萄酒,一組做麵包,在做食物的同時深入生活了解發酵工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瞭解微生物的生活習性、繁殖特點、代謝產物等,同時體驗生物學的奧祕、自然的神奇,在開學可以分享自己的實驗心得,同時,讓同學們品嚐自己的食物,促進同學友誼。實踐在精不在量,在過程不在結果,失敗有失敗的總結,成功有成功的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團結協作精神、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活動教學特點,滿足人才培養要求。

  三、教學方式多樣化,思維方式多樣化

  在生物學上很多都來自於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教學理論部分的講解中,我們可以發揮各學科特點不要枯燥的文字累牘,某些知識可以用影象、視訊、動畫等來表達,在講解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對所描素的事物結構樣式自頭腦中成像立體化,然後再放實物視訊影象,讓學生在鍛鍊自己想象力的同時認識事物的本質並找出自身想象力的差異。注重思維模式的培養,知識是無窮的,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你理解事物的深度和廣度,批判性思維是中國教育中缺乏最嚴重的思維方式,老師說的不一定是對的,聖賢說的有時也是錯的,所以要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敢於向老師表達自己的見解,即使是錯的那也是自己的,錯的見解說明你思考了,這才是教學的目的,學校是讓人思考的而非一味接受的,思考才能多樣化,盲目接受是一體化,創新需要的是多樣化。活動性教學是讓學生活躍起來,課堂生動起來,思維多樣化,這就需要我們結合生物這門學科特點,充分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他們的思想進行疏導,不是灌輸思想,也不是堵住不讓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而是疏導,在教學中很多問題避而不談,這是不利於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發展的,他們的好奇心可能會使他們犯錯,但是如果我們科學合理的解釋了,適當地疏導並引導他們往正確的方向發展,瞭解他們的思想開啟他們的心扉有利於我們的教育發展。

  作者:潘輝 單位:江蘇省丹陽市第九中學

  參考文獻:

  [1]王華女.素質教育的教學活動中兩個關係的優化處理[J],漢中師範學院與學報***社會科學***.2004.***04***

  [2]謝志芳.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初探[D]福建師範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