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

  上課、編制教案、輔導學生、業務學習是七年級生物學教師日常職業生活的重要內容。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範文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教學目標

  1.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瞭解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3.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收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重點和難點

  1.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2.從生物圈水迴圈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猜想、歸納,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整體感知本節內容。

  方案二:學生觀看水分進入植物體的CAI課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大體途徑,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方案三:學生迅速瀏覽課本,概括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猜想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對本節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1.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一: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講述參與老師培養長出根毛的幼苗的過程,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並分析原因。然後學生閱讀課本P111《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二: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結合平日的觀察,大膽猜想根適於吸水的特點,然後通過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組討論歸納確認猜想的正確性。

  方案三:學生直接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結合已有的知識,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四: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上的《觀察與思考》四人一組討論思考題,通過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教師指導課外小組的學生髮言,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2.從生物圈水迴圈的角度來理解根適於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後,暫不下結論,讓問題留在頭腦中隨知識擴充套件不斷完善。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後,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實際上等於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迴圈。教師引導學生隨著知識增多從生物圈水迴圈的角度來理解根吸水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二、水分運輸的途徑

  1.莖的結構

  方案一: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首先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猜想莖的結構,再通過觀察莖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瞭解莖的結構,確認猜想的正確性,最後瞭解莖的結構。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以及本節課最後一個自然段,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後,歸納出莖的結構。

  方案三:學生觀察教師製作的莖的結構CAI課件或投影片,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後,歸納出莖的結構。教師引導學生聯絡俗語、日常生活經驗,並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讓學生初步瞭解莖的結構。

  2.莖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學生通過看本節課的後三個自然段,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小組間合作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

  方案二:對學生水平較高的班級,學生可個人看書自學,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經同學間的表達和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看書,參與小組間合作學習。

  3.探究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的實驗,經同學間表達和交流,確認最佳方案。通過看課本上的P111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二:先讓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講述自己參與教師製作木質部已變紅的植物莖的過程以及對所觀察現象的思考和分析。學生閱讀課本Plll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個人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並說出本節課的知識和能力兩方面的收穫。最後師生共同小結。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經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師生共同小結***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結本節課內容。

  讓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走進生物課堂

  摘要 本文從十個方面闡述了在生物課堂教學活動中釆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體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方法。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活動 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趣味無窮的自然科學。在生物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操作、主動體驗,有利於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發展,從而讓生物課堂更加精彩。

  1.做一做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結合有關教學內容,理論聯絡實際,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構建學生操作實踐的活動場景,以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對於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素質和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想一想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思考,尋找各種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骨的結構時,很多學生對“長骨的管狀結構,既堅固又輕便,適於人體的運動”感到難以理解。在課堂上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景:取兩張大小相同的白紙,一張攤開展平豎直放好,另一張捲成筒狀,然後讓學生將一本書分別置於其上,看哪張紙能夠承受住書本的重量。通過實驗,大家都明顯看到當然是捲成筒狀的那張。然後我讓學生動腦想一想:長骨的管狀結構與捲成筒狀的白紙是否相似?通過大家的思考,從而讓學生明白:長骨的這種管狀結構不但可以使骨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減輕自身的重量,令運動更加靈活。學生通過思考,自己總結出答案,更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3.說一說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設定問題情景,釆用講故事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想象,調動學生動腦動口的熱情,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在學習了植物的輸導組織和蒸騰作用內容之後,讓學生編寫這樣的故事:“水的旅行”。假如你是土壤溶液中的一滴水,請說一說你經過植物的根毛,最終到達大氣中的旅行過程。學生經過積極思考,把所學的知識加以疏理,展開想象的翅膀,最後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文章。通過這種說一說的教學形式,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訓練,生物知識也在編寫故事的過程中得以理解和記憶。

  4.讀一讀

  教材中的閱讀欄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很強的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教師指導得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使學生從中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提高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例如在學習“青春期”一課時,我沒有把青春期時身體的變化情況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通過閱讀教材,並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分析,最後總結出男生、女生在青春期時的心理變化和生理特徵。通過這種讀一讀的形式,不僅訓練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學生髮現通過自學也能得出問題的答案,從而產生一種滿足感、成就感,極大的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併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5.比一比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競賽活動,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能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培養學生的競爭意思,在競賽中體會到合作與交流的樂趣。如:在學習過“鳥類的特徵”一節後,讓班上的男生和女生進行比賽,看看誰知道的鳥類最多。開展愛鳥識鳥知識競賽。學習過“昆蟲”一節後,也可以開展中學生昆蟲知識競賽等等。在競賽中,小組成員為了取得好成績,同學之間主動想點子、出主意、查閱資料。學生的責任心表現的非常強烈。全班同學都積極參與其中。通過這樣的比賽,學生在緊張而又和諧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6.辯一辯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組織辯論活動,把學生分為正反兩組,針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和明辯是非,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加深理解,提高能力的目的。如學習過“激素”一節課後,利用多媒體播放兩組動畫:一是小明感冒發高燒,醫生給他注射了激素類藥物地塞米松,很快燒就退了;另一組是小明的媽媽服用了另一種激素類藥物來治療腎炎,結果吃成了大胖子,然後讓同學們討論到底是激素好,還是不好。這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兩組,一方堅持“激素好”的觀點,另一方堅持“激素不好”的觀點,讓他們闡述自己的觀點,同時反駁對方的觀點。再如學習過“鳥類的特徵”一節之後,讓學生展開辯論:蝙蝠屬不屬於鳥類。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鳥類特徵”的理解。

  通過這種辯一辯的教學方式。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收效也特別大。

  7.演一演

  “演一演”就是通過多種形式,如朗誦、詩歌、相聲、小品等,生動地反映生物之間的聯絡,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那些典型材料,選擇主要的角色,指導學生排練,儘量使全部的學生都參與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增長知識,培養其創造能力和交際能力。例如,學習生長素的發現時,當講到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那裡時,我讓一個學生進行了一段小品表演: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忽從一側射來一束燈光,黑暗中直立的他會有什麼反應呢?我讓另一個同學用預先準備好的一個不透光的紙箱罩住頭部,他無動於衷。將紙箱套在頭的下部,他立即朝著光源做了一連串的轉頭側身彎腰的滑稽動作。學生恍然大悟,異口同聲道:“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的下面的一段。” 再如學習過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一節之後,設計了這樣一個小品《細胞器爭功》。我讓幾個同學分別扮演不同的細胞器,表演中各“細胞器“為了證明自己在細胞結構中的重要作用而彼此相互爭功,在爭吵中說明各自的重要作用,最後得出各細胞器只有互相協調、相互合作才能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通過這種恰如其分、惟妙惟肖的表演形式,課堂氣氛活躍,有利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學生印象深刻。

  8.評一評

  新課程強調改革單一評價主體的現狀,實施多主體評價,讓學生也主動參與到生物教學的評價中來。使教師和學生同時成為教學評價的主體。通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可以取長補短,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可以把教師從繁重的作業評價中解脫出來,以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指導學生學習。通過這種評一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評價的主人,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自評與互評中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做人。

  9.練一練

  教師在課堂即將結束時,通過提問、練習、或小測驗等形式,讓學生練一練,及時瞭解學生對本節內容掌握的情況,發現不足,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也能通過反饋瞭解教學效果,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做到有的放失。同時,通過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讓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每節課中都有新的收穫,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10.理一理

  課堂小結是生物課堂教學中既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視的環節。生物課堂教學中的理一理活動,是指在完成某項教學任務的終了階段,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總結和轉化昇華的行為方式。例如在學習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時,可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製作的步驟:一擦二滴三取四浸五蓋六染七吸。再如學習過“昆蟲的特徵”一節後,讓學生用口決總結出昆蟲的特徵:體分三部頭胸腹,兩對翅膀三對足;體足觸角都分節,骨骼奇特生外部。通過這種理一理的教學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可以誘發學生極積思維,強化學生的記憶。最後教師利用板書展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綱要,通過比較,讓學生找出自己和老師間的差異。為以後更好的學習打下基礎。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