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角平分線的性質教學反思
通過反思實踐來改進教學,做‘反思型實踐者’”。八年級數學角平分線的性質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本節課採用“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饋測試”等流程。
一、重視情境創設,讓學生經歷求知過程。本節課引入問題教學的模式,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積極投入到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中,通過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深層次參與。
二、有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課堂教學效益。在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猜想、概括等活動後,用幾何畫板演示角平分線上的點運動時,該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的變化情況,進一步體會變化中的規律並快速反饋出相應的結論,為下一步的命題的歸納與概括、證明奠定基礎。課件的動態演示,對抽象思維能力偏弱的學生有了更好的幫助,有效促進學生從直覺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
三、注重對學生數學課堂學習過程的評價,儘可能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發言。對正確的發言給予真誠的肯定,對不對的意見有意進行冷處理,創造機會讓學生去爭論。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敢說、敢議、敢評。不足是有時過於急躁,應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
***二***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瞭解角的平分線的性質,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證明角的平分線的性質,會利用角的平分線的性質進行證明。為了讓學生掌握角的平分線的性質定理的運用,對定理的學習進行以下設計:用數學語言給出條件和結論,讓學生熟悉這定理的條件和結論後,再拿一些具體題目讓學生在情境當中運用這兩個定理。用數學語言敘述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條件:點P是角AOB平分線上的一點,PD垂直OA,PE垂直OB。結論:PD=PE。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具體題目設計,第50頁第1、2,題,第51頁第2、3題。讓學生看到題目後指出怎樣用定理。
一、成功之處
1、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能夠比較容易的運用定理。許多學生學習了定理後,遇到相對應的題目往往不知道該怎樣用定理,通過一些對應的題目,或者用數學語言給出條件,讓學生得出結論,並說出應用的定理,可以強化學生對定理的運用能力。
2、注重分析思路,學生學會思考問題,注重書寫格式,讓學生學會清楚的表達思考的過程。在證明的選題上,注意了減緩坡度,循序漸進。在開始階段,證明方向明確,過程簡單,書寫容易規範化,這一階段要求學生體會例題的證明思路及格式,然後再逐步增加題目的複雜程度,小步前進,每一步都為下一步做準備,下一步又注意複習前一步訓練的內容。通過精心角平分線的證明問題,減緩學生幾何證明的坡度。
二、不足之處
1、學生缺乏具體的自主探究幾何的機會,只是培養了學生的幾何證明思路。
2、沒有理論結合實際生活。教材第49頁思考通過確定集貿市場的位置的問題引出“到角平分線的兩邊距離相等的點在角的平分線上”的結論,使學生看到理論來自實際需要。但是教學上並沒有體現。
3、還用部分同學不用性質定理,仍然通過全等來證明。
***三***
週五教學了角平分線的性質,課本上安排的知識要求比較多:有角平分線的尺規作圖、過直線上的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及其應用。有學生的前置學習,這幾部分的內容在課上比較好的得到了實現,這是“協進課堂”優勢的地方。但是,本課回想起來還是比較平淡,最強烈的感受: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可以優化我們的證題思路、角平分線性質定理的基本圖形可以提醒學生證題思路的確定,學生沒有真真切切的體驗。這就使我們思考,如何在“協進課堂”模式下使學生對新知識的產生和新知識的應用有更為深刻的體驗。
教學時,教者要善於把握和創設機會,對本課教學,例題1的教學就是一個例項,題目是:△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線,且BD=CD,DE⊥AB,DF⊥AC,垂足分別是E、F,求證:EB=FC。在第一個班教學時,分析題目,探求方法時學生比較順利地使用了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而在另一個班教學時,從學案的檢查中我發現了王鈺鈺同學用了兩個方法,而且還進行了比較,及時讓她展示,並談做這道題的體會,學生對新知識的應用意識得到了強化。在練習題中,有幾個地方可以有方法優劣的比較體驗。提升學習訓練對補全形平分線性質定理基本圖形,作出合理的輔助線,教者在教學這道題時,要引導學生總結,本課時間很緊,總結還略顯倉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