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喜歡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有些學習方法和技巧受大家所喜愛,這種方法肯定有過人之處。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最受高中生喜歡的學習方法和技巧,一起來看看吧。

  最受高中生喜歡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一、基於合作的學習。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推動現代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

  對傳統的學習方式進行反思,我們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機會,合作的意識和動機顯得十分淡薄。絕大多數學生在通常情況下,表現出一種學習的“個人主義”。

  這種學習方式使他們缺乏合作的願望和衝動,不願與他人一道分享學習成果。

  建立在合作基礎之上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將自身的學習行為有機融入到小組或團隊的集體學習活動之中。

  這樣的學習方式能有效轉化和消除學生之間過度的學習壓力,有助於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積極的溝通,形成學習的責任感,培養合作的 精神和相互支援、配合的良好品質。

  二、基於問題的學習。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一種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主要表現為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出題學生解答。

  這種問答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懷疑、好奇、挑戰的精神在逐步喪失。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科學上的突破、技術上的革新、藝術上的創作,無一不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

  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由發現新問題為起點,到解決新問題為終點的過程。衡量學生的學習重要的不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學生髮現了多少。

  重要的不僅是要學生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有勇氣面對問題。

  重要的不是學生提問的正確性、邏輯性,而在於學生髮問的獨特性和創造性。

  只有學生以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發現了問題,學習才有強大的動力,才能真正開啟心智的大門,才能真正激發學習的熱情,也才能真正領略到學習的樂趣與魅力。

  無疑,這種感受的獲得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有意義。這正是基於問題的學習方式最終所追求的。

  三、基於實踐的學習。

  實踐活動既是認識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學生學習知識的獲取,學習技能的培養、學習素質的提高,無不是在實踐中得以實現的。

  傳統的學習方式割裂了學習與實踐辯證統一的關係,過分甚至僅僅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結果造成學生高分低能、厭學等不良後果。

  現成的書本知識,是他人的認識成果,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他們親自得來的,是一種間接知識,一種偏於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認識結合的不完全的知識,學生要把這些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轉化為理解的和能夠運用的東西,還必須有一定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為基礎。

  學習不是一種封閉在書本上和禁錮在屋子裡的機械識記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學習與生活、與實踐是有著相同外延的,是“合一”的。

  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會實踐中發掘學習資源,學習才是生動的、鮮活的、真實的。

  只有在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中展開學習過程,學習才是完整的、詳盡的、美妙的。

  只有在絢麗多姿的社會實踐中體驗學習感受,學習才是親近的、深刻的、詩意的。

  只有在變化多端的社會實踐中評價學習成果,學習才是高效的、智慧的、靈動的。

  由此我們認為,新的學習方式是基於實踐的,它定然以實踐為依託。

  高中生最佳學習方法

  一、自覺積極性原則

  自覺積極性原則是指學生利用良好的外部學習條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自覺積極地進行學習。

  學習自覺性是學生在認識學習客觀必要性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自主學習行為;學習積極性是學生在明確學習目的性的基礎上,對學習持有的認真頑強的精神。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教”決定著學生“學”的方向、內容、方法等,而學得好不好,又取決於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方法。因此,要搞好學習,學生必須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當好學習的主人。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1***要明確學習目的,認識學習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提高學習的責任感和義務感。***2***要培養興趣,激發強烈的求知慾,具有探求知識的進取精神。***3***要培養學習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和創造性的學習能力,具有會學知識的本領。

  二、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原則是指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必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由己知到未知,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的順序,還要遵循學科知識的順序。

  “序”包括學科知識系統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順序,它是客觀規律,制約著學習的進行。“漸進”包括量的逐漸增加和質的逐漸提高。“循序”是“漸進”的前提和條件;“漸進”是“循序”的要求和結果,只有循序漸進地學習,才能學有所得,學有所進。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的:***1***按照各門學科知識體系的內在順序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學習。***2***要按照自身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學習,要正確處理近與遠、淺與深、己知與未知、簡單與複雜的關係,打好基礎,逐漸積累。***3***要養成系統學習的習慣和踏踏實實的學習作風,不能好高騖遠,不要貪多求快。

  三、學思結合原則

  學思結合原則是指學生髮揮思維器官的作用,積極地進行思考,能動地進行學習。

  學中有思,思維能力才能得到鍛鍊和發展;思中有學,學習的知識才能融會貫通。學與思,兩者不可分割,學思結合,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1***要有勤奮學習的態度,“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勤奮好學是獲得知識的根本途徑。***2***獨立思考與求師問疑相結合。獨立思考是獲得知識的關鍵,學生要善於獨立思考,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智慧。學生還要主動求師問疑,學問學問,顧名思義,就是要有學有問,虛心好學,不恥下問。***3***要改變讀死書,死讀書的舊傳統,培養讀活書的新習慣。讀書要靠勤學苦練又不能單靠死學硬練,對於書本知識,應從各個方面加以思考,提出問題,反覆推敲,不生呑活剝,不囫圇呑棗,不人云亦云。

  四、手腦並用原則

  手腦並用原則是指學生學習既要動腦,又會動手,既善於開動腦筋,又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

  學習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習書本知識以增加理性知識;二是學習社會以增加感性知識,提高實踐能力。要搞好學習,必須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手腦並用,既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又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1***既要重視間接知識***書本知識***,又要重視直接知識***指學生親身獲得的感性知識***。***2***學習與練習相結合,學中有練,練中有學。***3***聽、讀、說、寫、行相結合。***4***要重視培養動手實驗的操作能力,科技活動的製作能力,應用知識於實際生活和生產的能力。

  五、課內課外學習相結合原則

  課內課外學習相結合原則是指學生集中精力學好課內的書本知識,積極參加課外學習活動,並把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發展興趣愛好,增長聰明才智。

  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都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智慧的途徑。但課內學習是主要的,它是課外學習的基礎;課外學習也是必要的,它是課內學習的延續和發展,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課外學習範圍很廣,包括課程以外的一切學習活動,如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學科活動、知識競賽、課外閱讀、學工學農、軍事訓練……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1***要學習好規定的各門功課,牢固掌握各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積極參加課外學習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愛好、興趣,以形成特長。***3***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保證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和諧發展。***4***要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培養探索精神,為使自己成才,博學卓識打下基礎。

  六、溫故知新原則

  溫故知新原則是指學生學習知識要注意消化和鞏固,要經常複習,把新知識與已有知識聯絡起來,使知識系統化。

  這個原則反映了學生記憶與遺忘的規律。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較多的書本知識,特別需要及時的複習鞏固。鞏固知識,有利於知識的積累與深化。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1***學習新知識要抓住重點和難點。***2***要重視練習和複習,養成多看、多讀、多想、多寫、多講、多用的習慣。***3***讀書要做到“三到”***心到、口到、眼到***,還要掌握良好的記憶方法,同遺忘現象作鬥爭。

  七、持之以恆原則

  持之以恆原則指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有堅定不移的志向,百折不撓的毅力和戰勝困難的韌性,能堅持不懈地學習。

  知識的獲得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只有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地學習,才能佔領一個又一個學習堡壘。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1***要明確學習目的,樹立遠大理想,這是持之以恆學習的根本動力。***2***要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由低階到高階,循序漸進地學習,這是持之以恆學習的重要條件。***3***要發揚聚沙成塔、積水成河的精神,勤奮學習,刻苦鑽研,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才幹。

  八、勞逸結合原則

  勞逸結合原則是指學生合理安排學習活動,科學地使用大腦,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習效率。

  這裡的“勞”是指緊張的腦力勞動,“逸”是指對腦力勞動的調節,即要適當的休息和參加文體活動等。一個人要獲得堅持不懈的腦力勞動的好效果,還取決於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緊張的腦力勞動必須有積極的休息作調整,積極的休息是緊張的腦力勞動的保證。只有勞逸結合,才能使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1***要懂得大腦的活動規律,講究科學用腦,充分發揮大腦兩半球和大腦各功能區的作用。***2***要使腦力勞動和體力活動合理調劑,學習器官的活動和其他器官的活動合理組織,專心致志地學習,輕鬆愉快地休息和活動。***3***要保證睡眠時間***初中生一般每天需8—9小時,高中生一般每天需7—8小時***,重視日常體育鍛煉,探索用腦的最佳方案,培養良好的業餘愛好。

  以上各個原則是密切聯絡、相互作用的。學生必須堅持辯證的系統觀點,深入領會學習原則的完整體系,在學習過程中創造性地綜合運用,全面貫徹,防止把個別原則絕對化。

  科學用腦參考: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左半球功能是理性的、線性的,它負責語言的表達,並用語言譯出記憶密碼;大腦右半球是經驗的機能整體和非語言的,它負責識別圖象和藉助圖象來譯出記憶密碼。左半球分析時間,右半球綜合空間;左半球負責邏輯思維,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維。如果一個人長時間地使用大腦的某半球,就會造成疲勞,降低思維效率。因而我們要依據大腦的活動規律,及時改變活動方式,做到科學用腦。辦法有:①調換不同的資訊輸入內容,交叉學習各種不同內容***學科***的知識;②調換不同型別的活動,如伏案學習一段時間後,起身幹一下別的事情;③改換不同的處理資訊的活動方式,交替安排閱讀、運算、分析、實驗、筆記、構思等學習專案。

  高中各科有效學習方法

  學科:語文

  準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語文教師:初中學習文言文只是為了考試,很難適應高強度的文言文教學,以至於學生們剛入高中便談“文言”色變。進入高中前準備好工具書《古漢語 常用字字典》、《文言文基礎知識手冊》。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數量多,篇幅長,難度大,提前閱讀能有效克服學習的畏難情緒。

  學科:數學

  利用假期進行高中預習

  數學組組長:高中數學內容抽象,多研究變數、字母,不僅注重計算,而且還注重理論分析,這與初中相比增加了難度。暑假假期很長,在這個時間裡, 可以進行高中數學的預習,在預習中,一定要站在系統的高度去接受知識,把初中的知識、方法歸入到高中新的系統中來,從而很好地利用初中所學,消除初高中數 學差異所帶來的困難,儘快進入高中的學習狀態。

  學科:英語

  養成閱讀英語文章的習慣

  骨幹教師:為能儘快適應高中英語的學習,應該及早著手把初中階段的詞彙再熟悉一遍。高中英語閱讀佔有很大的比重,學生必須從高一開始養成閱讀英 語文章的習慣。很多初中生認為英語背背答案就可過關,這種想法對升入高中後的英語學習是極為不利的,進入高中後不能靠背答案過關,所學所考的內容應該都是 向高考看齊的。

  學科:生物

  暑假把課本當課外讀物

  骨幹教師:建議中考考生在暑假找來4本初中生物課本作為課外讀物,認真瀏覽閱讀一遍,做到初步瞭解生命的特徵、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的延續和 發展以及生物與環境的內容,對生物學的內容有所瞭解,特別關注課本中所涉及到的基本生物學概念和名稱,例如:病毒、細菌、真菌;細胞和細胞結構;簡單瞭解 初中課本中介紹的基本生物學理論,例如孟德爾的遺傳規律、達爾文的進化理論等。

  學科:化學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優秀教師:高中化學,課前預習是主動學習的策略。對於新課,主要記下老師講課的提綱、要點,以及老師的分析。對於複習課,主要記下老師引導提煉的知識主線。對於習題課,主要記下老師指出屬於自己的錯誤或對自己有啟迪的內容。

  對化學的重要用語,如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在進行課前預習或課後複習時不妨一邊閱讀,一邊書寫。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學科:地理

  不要照抄老師的板書

  地理組組長:高中地理知識量大,每節都有新內容,如果跟不上進度,往往會出現“消化不良”或“負債”現象。學習高中地理要會積累,就是儲備信 息。一是來源於課外學習資料,二是來源於課堂上。注意記課本上沒有的和典型解題思路與技巧,以及自己不懂的。切記,不要照抄老師的板書內容而影響聽課。

  學科:物理

  注意這七個環節

  物理教師: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並不突出,到高中物理教學中已經成為能否處理各種實際問題的至關重要手段了。建議抓住“高 一”這一年。高一要是學好了,高中物理肯定就會學了。在學習上有如下七個環節:課前預習→專心上課→及時複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總結→訓練提升。 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學科:政治

  做一個關心政治的人

  政治組組長: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取得成績的保證。關心時事。政治學科的特點是思想性、時政性較強,要求學生要多關注社會、國家大事,做一個關 心政治,關心生活的人,做到理論聯絡實際。建立知識網。知識間總是有一定聯絡的,在學習中要善於發現這種聯絡,並建立知識間的聯絡,做到融會貫通,努力提 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學科:歷史

  讀讀《中華上下五千年》

  歷史教研組組長:高中歷史採用模組+專題的體例。這種編寫模式使得歷史事件時序顛倒、跳躍性大,割裂了一些完整的事件。假期中,同學們可以讀些相關書籍,如《中華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和一些人物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