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初二物理教案

凸透鏡是根據光的折射原理製成的。凸透鏡是中央較厚,邊緣較薄的透鏡。凸透鏡分為雙凸、平凸和凹凸(或正彎月形)等形式,凸透鏡有會聚光線的作用故又稱會聚透鏡,較厚的凸透鏡則有望遠、會聚等作用,這與透鏡的厚度有關。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關初二物理上冊教案:透鏡及其作用之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相關內容,以供大家閱讀,更多資訊請關注學習方法網!

第三節《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

〇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學生在學習第2節"生活中的透鏡",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成像規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係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結論"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產生興趣、發現問題、激發矛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為了降低學生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難度,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個難點實像和虛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鏡"中,相對於第1版來說,這次教材明確提出了實驗時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分別為:u>2f、f<u<2f、u<f,同時給出了詳細的實驗步驟;在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結論時以提問的形式得出;教材這樣處理,著重於學生的實際情況,降低探究的難度,這樣更加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有利於探究的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想想議議"欄目讓學生思考凸透鏡成放大實像和縮小的實像,物距與像距的大小關係.這樣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規律,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U<2F、U<F,同時給出了詳細的實驗步驟;在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結論時以提問的形式得出;教材這樣處理,著重於學生的實際情況,降低探究的難度,這樣更加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有利於探究的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想想議議"欄目讓學生思考凸透鏡成放大實像和縮小的實像,物距與像距的大小關係.這樣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規律,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p>

●〇教法分析

本節課是初中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第一次進行全過程探究,本節課需要兩個課時(每課時40分鐘),第1課時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猜想能力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學生猜想時一般不懂怎樣去猜想,有時猜想與提出的問題毫無關聯,所以我們關鍵應該引導學生怎樣去猜想,在教學中創設合理猜想情景,並且引導學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亂猜想。設計實驗是探究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實驗,讓學生明白實驗研究什麼和怎樣去研究,實驗時應該觀察什麼、測量什麼、記錄什麼?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對實驗資料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表格資料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因果推理,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後教師歸納總結,這樣讓學生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歸納科學規律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中力圖體現:學習知識是一種探究的活動。結合教學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構建,以更利於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與創新,學習知識和掌握相關的技能,並領悟科學探究的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

1.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2.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體驗性目標

1.經歷:觀察凸透鏡的成像過程,能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2.反應:能在經歷的基礎上表達感受(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現象的主要特徵)。

3.領悟:初步形成愛科學的態度、願意探究的精神、與他人協作的意識、勇於創新的精神等。

教學準備

凸透鏡、光具座、蠟燭、火柴、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膠片放到課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膠片上滴一個水珠,觀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祕"小水珠"並進行設問:

你玩過凸透鏡嗎?能介紹一下你以前是怎麼玩的嗎?還有別的玩法嗎?

(二)演示:用投影儀把細小的燈絲投影在天花板(牆壁)上。讓學生觀察燈絲的像與燈絲相比怎樣?

演示:燈絲開口向下,在像上開口怎樣?

演示:燈絲開口向上,在像上開口又怎樣?成什麼樣的像,

1.如何區別像的正立、倒立?

什麼情況像明亮、清晰?

2.怎樣區別實像和虛像?

像與原物相比有什麼特點,

3.像的放大、縮小是什麼意思?

學生思考回答: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虛像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形成的,無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與物體的上下位置比較是否顛倒。

"放大"、"縮小"指像與物比較的結果。

"變大"、"變小"指像本身的變化情況。

4.什麼是物距、像距?燈絲到凸透鏡的距離叫物距;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叫像距。

(三)設問:使用凸透鏡產生這麼多的現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點?成像的條件是什麼呢?能猜想一下嗎?

凸透鏡所成的像可能與物體的位置有關,我們這節課就用實驗來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進行實驗

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能產生探究物理世界的興趣。尊重實驗事實,如實記錄實驗現象、資料,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卡片;使學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鍛鍊和提高。

(一)出示課題並板書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讓學生觀察實驗器材,自己動手組裝、擺放、調整器材。

1.觀察實驗裝置

實驗裝置:J2507型光具座。

讓學生觀察說明光具座主要組成部件。

2.學生對實驗器材進行組裝、擺放、調整。

探究按照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如何組裝實驗器材?

擺放順序可以從左到有依次為蠟燭、凸透鏡、光屏,也可從右到左依次為蠟燭、凸透鏡、光屏。

使蠟燭、凸透鏡、光屏放在同一直線上。

調整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鏡,移動蠟燭和光屏進行觀察實驗。

固定蠟燭,移動凸透鏡、光屏進行觀察實驗。……

3.設問:什麼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學生對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體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像距是像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焦距是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三)學生根據實驗要求和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及進行相關記錄。

學生可採用不同的擺放順序、不同的移動物件來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如:

擺放順序從左到右依次為蠟燭、凸透鏡、光屏。

設問:如何使物體的像呈現在光屏上?

引導學生回答調整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

設問:移動凸透鏡或蠟燭,作用是否相同?

讓學生明確: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變燭焰到凸透鏡的距離。

注意:移動光屏觀察成像時,要保證屏上出現明亮、清晰的燭焰的像。

繼續設問:根據設計方案需要記錄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點?

啟發學生明確要記錄:物距、像距;像的性質(放大、縮小,倒立、正立,虛、實)……

(四)學生實驗

1.出示實驗要求:

①多次實驗,觀察物體的成像。

②記錄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燭焰的像時,像的特點及成像時的物距和像距。

③記錄其他方面的問題及發現。

2.學生兩人一組開始獨立進行實驗。並根據實驗填寫小組觀察實驗記錄表(按上面的文字說明做)。

附表小組觀察實驗記錄表

小組觀察實驗記錄表

第_______小組成員_______、_______

要求:1.多次實驗,觀察成像的情況。

2.記錄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燭焰的像時,像的特點及所成像的物距和像距。

3.記錄其他方面的問題及發現。

3.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啟發、點撥或發提示卡片並提示學生。

教師應準備小組實驗活動建議卡片,誰遇到疑難問題或不能繼續進行實可向教師要卡片,按提示繼續實驗)

三、彙報交流

學生實驗基本結束,並填寫好了實驗記錄表。疑難讓學生議;錯誤讓學生析;重要的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及時反饋矯正實驗中的問題。對學生進行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教育。總結成功的經驗,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注意學生思維的火花,延伸實驗課的教學。以討論方式進行。

(一)學生總結髮現的現象、解決的問題及發現的規律性的問題。

學生回答的問題一般有:放大的像、縮小的像、等大(不變)的像、看不到實像(放大的虛像)等,靠移動蠟燭、光屏來解決,或移動凸透鏡來觀察……

看到有關的像時,你們所記錄的物距和像距各是多少?

(二)教師根據板書學生的記錄資料,引深討論。

設問:對所記錄的資料能分析一下嗎?有規律嗎?

學生討論回答:物距和像距及焦距之間有一定的關係。

1.認識像與物等大這個關鍵點。

2.總結:凡是實像都是倒立的,像與物在透鏡的兩側,在光屏上能得到。凡是虛像都是正立的,像與物在透鏡的同側,在光屏上不能得到。

3.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及放大的虛像的條件,有什麼關鍵的位置嗎?

學生思考討論後回答:

1.物體通過透鏡能成什麼樣的像決定於物體離開凸透鏡的距離。物體離凸透鏡由遠移近時,成的像逐漸變大,像離凸透鏡的距離也變大。

2.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時,像總是比物體小。物體移到二倍焦距以內時(焦點以外),像就變大到比物體還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實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鏡一倍焦距以內時,像就由實像變成了虛像,發生了質的變化。(用計算機多媒體突破像變大或變小這個難點)。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能用簡練的語言表達一下嗎?

學生總結歸納:焦點是虛像和實像的分界點;二倍焦距是像的放大或縮小的分界點。

(三)評價

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通過剛才的實驗和回答能對自己做個評價嗎?

啟發學生回答:通過自己親自動手實驗才能明確物理現象;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應該多想、合作解決;猜測的結果和實驗結果不一定相同;自己動手動腦做出的實驗現象有意思、真實……

四、課堂教學小結與延展

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規律提高歸納、概括能力。引導學生聯絡實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1.多媒體計算機演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思考:水珠還能成其他的像嗎?

投影圖片討論其中蘊涵什麼物理規律?

學生回答:水珠離另一側的花朵較遠(u>2f),成的是倒立的、縮小的、實像。

當花朵離水珠較近時(f<u<2f),成倒立放大的像。

當花朵離水珠很近時(u<f),成正立放大的像。

3.由學生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教師提示本節課所總結的規律是下一節應用學習的原理。

●〇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個全新的體驗,學生活動進行熱熱鬧鬧,但我們一定要注意,要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的探究,通過培養學生對實驗資料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讓學生親身體驗在不斷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昇華,深化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從而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原理。

附表:凸透鏡焦距f=cm

實驗次數物距與焦距的關係物距u/cm像的性質像距v/cm實驗者

姓名

實虛大小正倒

第1次u>2f

2f>u>f

u<f

第2次u>2f

2>u>f

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