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貨幣是什麼

  貨幣是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和記帳單位的一種工具,是專門在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

  西周時期的貨幣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金屬貨幣廣泛使用已經出現青銅貝幣。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走向崩潰,封建社會逐步確立的大變革時期,生產關係的變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於不同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程度的差異,和習慣的不同,遂形成了這一時期貨幣形態的多樣性,除西周已有布幣外,尚有刀幣、環錢、蟻鼻錢和爰金等。

  周朝的貨幣:西周貝幣

  在鄭州窪劉遺址古墓群內,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出土了11枚距今3000多年的貝幣。現場的考古工作者介紹,這些出土物再次證明鄭州地區當時有著較為活躍的遠端貿易。

  經過緊張的挖掘、清理,考古工作者在三號、四號墓室內共發現11枚貝幣。三號墓室內發現的8枚貝幣幣形較大,形如成年人的大拇指;四號墓室的3枚貝幣明顯偏小,外形酷似棗核,形如成年人的小拇指。貝幣背部均有鑽磨的圓孔,人為痕跡明顯。現場的考古人員初步判定,11枚西周時期的貝幣,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考古人員補充說,貝類生活在海洋,而鄭州地處中原,貝幣出土證明遠端貿易在當時早已存在。11枚貝幣的出土,對於研究當時的歷史文化、生活習俗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周朝的貨幣:東周貨幣

  東周鑄幣有布幣、刀幣、圓錢和金銀鑄幣等。東周各國流通的錢幣也各有特點。東周貨幣金屬鑄幣的出現,標誌著社會經濟的重要發展和歷史的進步。最初出現於春秋晚期的貨幣,是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戰國時期進入發達的階段。在春秋時代以前,交換中主要用貨貝、麻布、工具或銅塊之類的實物作為等價物。春秋晚期,因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實物貨幣逐漸被具有固定形狀、重量的金屬鑄幣所代替。東周時代各大國諸如東周、三晉、燕、齊、楚、秦等均曾大量鑄幣,有銅幣,也有金銀幣。銅幣東周貨幣中以銅幣最為普及,是當時中原各國流通的主要貨幣。按銅幣的形制又可分為布幣、刀幣、圓錢、銅貝4種。

  延伸閱讀

  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春秋時期,黃金已作為貨幣而出現,如子貢“家累千金”,越大夫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說明黃金已作為衡量財富的尺度、作為一般等價物而出現了。此外,春秋時出現了銅鑄幣。

  春秋時期黃金與銅鑄幣雖已出現,但在實際生活中似乎普遍使用的還不夠。李劍農先生統計了《左傳》中記載:"賞賜、饋贈、獻納、犒 聘者二十九,或以器飾,或以車馬牲畜,或以璧玉,或以帛錦,或以衣服,以生金者一,無以錢刀者";"言擄掠盜竊奪者十四,或禾麥米粟,或木材,或璧玉,或實用之兵器,或馬,或鍾,奪幣者一,不言為錢刀之幣"。因此,對春秋時期貨幣的使用情況不能估計過高。

  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普遍使用,但當時處於金屬鑄幣、貴金屬貨幣和實物貨幣並用時期。到戰國時期,除了黃金是各國的通用貨幣外,銅鑄幣是各國民間的通用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尚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準。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徵性的神祕主義解釋,有人認為銅幣的圓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銅幣上面通常帶有鑄造時的皇帝年號。

  金幣在古代中國很罕見。春秋和戰國時期,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曾經使用過金餅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區和朝代裡,黃金主要用於裝飾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的漢武帝曾經發行過白色的鹿皮貨幣,用於賞賜貴族和軍事將領。除了銅幣以外,棉布、絲綢、大米等生活物資也曾經作為貨幣的計算單位***而不是實際的貨幣***用來支付官僚和軍隊的薪餉。唐朝以後,白銀貨幣逐漸得到廣泛流通。雖然國庫和官方銀庫裡的白銀按照統一的成色與重量鑄造成元寶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銀卻不是鑄幣,而是以零碎的塊狀流通,在市場上使用時要經過計算成色、秤量重量這些繁瑣的手續。大塊的銀錠要用夾剪下割,零碎的小塊銀錠需要在銀匠那裡重新鑄造成更大的銀錠。中國不使用白銀鑄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政治的不穩定性,官方無法為發行的銀幣提供擔保,同時由於戰亂頻繁,民眾經常將白銀窖藏起來,導致市場流通額不足以支援銀本位貨幣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