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
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識和能力,是區別作為技術人員的經驗型教師與作為研究者的專家型教師的主要指標之一,關於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教學物件是剛學習物理兩個月的初中二年級學生,通過“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已初步掌握探究方法,並且已經具備一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總結能力。
對學生而言,對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行探究,如果僅憑感性印象和傳統的實驗裝置,很難對其整個變化過程有一個系統、正確的認識,因此藉助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技術的結合應用,就可以創造一個新的教學環境,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物理理論知識的理解,也有利於學生將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從而深刻、系統的掌握知識,並讓學生體系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
本設計通過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激發學習興趣。設定合理探究點,在教師控制下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進行有序實驗探究。通過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歸納物理結論。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充分感受科學方法的應用,感悟物理學研究的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通過實驗,觀察、分析、推理、歸納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通過多媒體動畫加深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再通過凸透鏡成像光路圖的分析,進一步加深對凸透鏡成像光路圖的理解。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探究過程中物距、像距的確定以及像與物所在範圍的確定。本設計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在講物距、像距概念時,就以光具座為例練習物距、像距的計算方法。探究實驗之前就讓學生先固定凸透鏡,再用筆記錄下凸透鏡兩側的一倍、兩倍焦距的位置,確定好範圍,探究過程中物距範圍就看蠟燭放在那個範圍,像距就看最終承接到最清晰像時光屏所在的範圍,一目瞭然。
從學生的實驗完成情況和習題反饋情況看,本節課還是比較成功的,受到了評比老師的好評。
但還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改進:
1、整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過多,留給學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機會比較少,但是全部放手讓學生探究,學生又會找不到方向,這就要求教師選取一個收放點。
2、由於凸透鏡成像規律非常抽象,對於初學物理的學生來說,讓他們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是非常困難的。最好在學生分組實驗資料、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再結合凸透鏡成像光路圖,使學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並讓學生通過凸透鏡成像光路圖認識到物近,像遠大、焦點是成虛實像的分界點、二倍焦距點是成放大縮小像的分界點、什麼是實像、什麼是虛像。但是,這樣設計的話,本節內容要分成兩課時完成。
***二***
本節課的關鍵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得出,探究實驗僅僅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於物體通過凸透鏡所成的像的性質與物距有關,而物距又與透鏡的焦距、二倍焦距有關,凸透鏡的焦點、焦距比較抽象,所以在引入課前,設計了讓每組同學粗略測出凸透鏡的焦距,使學生認識到焦距的存在,為以後由記錄的資料總結出規律做好準備。
課堂引入時,回顧凸透鏡是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上的重要部件,它們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的。教師並用凸透鏡演示成像,讓學生觀察現象,然後教師問:“你們看到了什麼? 知道為什麼嗎? 由此你想知道什麼問題呢?”通過這種情境設計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增強學好本節課的信心。這一節課學生有學習興趣,積極性高。但是由於這是學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動探究實驗,學生還缺乏一定的實驗技能,在探究過程中離不開老師的及時指導,學生實驗時,老師要加強巡視和指導。個別小組只是好奇地觀察成像情況,忽視了物距和像距的測量,使實驗流於形式,得不到自主實驗的結論。實驗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進行的比較順利,由於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較慢,後面顯得時間有點緊,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
課後,我得到以下體會:
1、本節課是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完成的,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提高了動手能力,也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規律,一點興趣都沒有。現在學生們通過不同的方法記住了成像的規律。
2、由於部隊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基礎知識沒有學習好,實驗時手慌腳亂,導致課堂氣氛有點亂,所以還有一部分學生沒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以後應在探究前講清探究的步驟和探究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3、學生有強烈的實驗需求,以前有許多實驗我以為很簡單,往往就用演示實驗一帶而過,通過這節課我深深的感受到實驗對學生是多麼有趣多麼重要,以後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手。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增強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