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溝通技巧

  人際交往是我們人生中重要的內容之一,每個人作為一個社會人都希望自己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在自己日常社交的活動中如魚得水,希望自己能建立起和睦的同學師生關係,親屬關係,鄰里關係,從而使自己可以愉快地學習工作。而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人際吸引至關重要。那麼,怎樣才能夠被人喜歡,擁有很好的人際吸引磁場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美感性因素

  人的美也如自然美、藝術美一樣,具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女性在舞會上總是喜歡接受英俊瀟灑的男子的邀請;在選擇伴侶時,男性總是喜歡挑選如花似玉、風姿綽約的女子為物件;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總是對外表俊美的人更饒有興趣、刮目相看、品評較高。美的人能吸引他人,這是因為美能給他人一種心理上的愉悅感,使人感到賞心悅目。

  當然,這裡所說的人之“美”包含著外表美與內在美兩個方面。外表美首先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使人感到愉悅,給人以吸引。為了適應人們這種天然的心理需要,注重自己的儀表,講究風度,是很必要的。這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隨著接觸的頻繁,內在美便超過了外表美給人以經久不衰的吸引力。人們總是喜歡那些表裡如一的人。一個人儘管具有令人羨慕的外表,但內在品質冷酷無情、貪婪成性、邪惡自私……他仍然不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一個具有忠誠無私、熱情善良、開朗正直的人,儘管其貌不揚,仍然能像磁石一樣吸引人並與之建立起密切友好的關係。那些天生缺乏外表美的人,務必要發展你的精神、態度和個性,從而洋溢你的內在美。這類人中有不少因此而成功,成為社交場上受歡迎的人物。

  熟悉性

  人際關係的由淺到深,是從相互接觸和初步交往開始的,通過不斷的的瞭解,才開始引發對一個的的喜歡。可見,熟悉對人際吸引力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事實上,僅僅看到某人,就能增強我們對他的喜歡,這是就曝光效應。那麼,為什麼會如此呢?伯恩斯坦用進化論的觀點加以解釋,他認為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常以小心的方式不斷把去應付不熟悉的事物,通過與環境不停的相互作用,給我們帶來危險的不熟悉的事物慢慢地為我們所適應,也就變得熟悉和安全了。隨著戒心的解除和舒服性的上升,人們對該事物的正性情感也必然增加。可見,增進喜歡需要有一個最佳水平的曝光頻率,也就是熟悉性。

  接近性因素

  接近性因素對人際交往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人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十幾年前當我們還是住著老式住宅時,左右前後的鄰居全都認識,面且越是相鄰的關係越是密切。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在1950年做了一個簡單的有趣的實驗。這位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幢已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而調查的物件完全是隨機的,後來發現,在這個居住區中,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數也越多,關係越密切,在同一樓層中,和緊隔壁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22%,和隔三戶交往的機率只有10%,實際距離增加不了多少,但其親密程度則大不相同。不難看出,較小的空間距離有利於建立密切的人際關係,時空的接近性是影響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所發揮的作用會慢慢變小。

  首先,距離的鄰近為人際交往創造了頻繁接觸相互熟悉的環境,而熟悉是建立友好關係的前提條件之一。越是鄰近的人,交往的機會就越多,機會越多越熟悉,越熟悉就越瞭解。這就是所謂“日久生情”的道理。其次,距離鄰近影響著相互之間的利害關係家都比較重視搞好鄰近關係。中國有句俗話:“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如果你與周圍的人相處得比較融洽,在遇到困難時,大家熱情相助,就會使困難得到較快的解決;如果你與周圍的人關係緊張,在遇到困難時,大家不僅不幫助,還會幸災樂禍,這時候你就會品嚐到世態炎涼的滋味了。所以,在你和周圍人交往中,經常關心和幫助他人,這樣不但對他人有好處,對自己也將十分有益。

  相似性吸引

  常常有這種情形,有的人初次見面,就能和人聊得熱火朝天,很快交上朋友,這就是“一見如故”o有人認為這是緣分。其實不對,主要是因為他們之間有許多相似性因素,從而產生較強的吸引力,所以才能一見如故。具體地說,這些相似性因素包括:在態度、信念、思想、理想、目標、志趣等方面的“志同道合”;在教育水平、經濟收入、職業身份、社會地位等方面的“門當戶對”;因經歷、遭遇相似而產生的“同病相憐”。

  果追求相似性吸引的心理歸因的話,只要稍加註意一下你周圍朝夕相處的人們,就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一方面,態度等方面相似的人往往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徵;另一方面,每個人都對自己滿意和喜愛,人們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實際上是一種間接的自我肯定和欣賞。瞭解了這些,我們就知道,懂得建立和培植友誼的人,一定善於尋找和創造相似性因素。

  可見,相似性在人際吸引力的大小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互補性吸引

  人們不但追求文化歷史背景、個性特徵、態度、價值體系的相似性,而且還追求需要的互補性;膛在人格上與自己相似的人,而且還喜歡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補充自己人格的人。當雙方的需要及對另一一方的期望正好成為互補關係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從而形成密切的人際關係。

  相似性和互補性事實上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有些時候人們要追求相似基礎上的互補。每個人的性格、志趣等除具有個別特徵以外,還具有共同的特徵。比如,愛國、恨敵、正直、從善、愛美、好學等,而這些就是我們喜歡與之交往的基本點。這說明,人們為了和諧相處和完善人格,總是把相似性和互補性結合起來考慮,不但要求對方在人格、物質、心理諸方面與自己相似,而且要求雙方需要的滿足能相互補充。事實上,有些性格迥異的人,因為能求大同、存小異,各自尊重對方的性格,保持自己的興趣,互相支援,互相適應,互相補充,所以生活得很有味道。

  報償性因素

  在人際交往中,雙方或一方具有要達到一定目的、滿足一定需要的想法,並由此而產生了交往,這種吸引就是報償性吸引。可見,報償是自覺或不自覺的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社會動機。在現代效益觀念日益增強的情勢下,交往能否互惠互利,能否從中得到好處,這種報償性的社會動機,更明顯地支配著社交的頻率和深。交往中能夠在物質上或精神上得到某種報償,則交往活動能產生吸引力,得到的報償越多,交往的吸引力就越大。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飴。真正的友誼靠的是赤誠相見、志趣相投,而不在於甜言蜜語或重金送禮。君子之交是“神交”,即以精神上的互相交流為樂趣,不僅能經得起時間考驗,也經得起外界環境的考驗。也只有這樣的友誼才算得上純真,才可以地久天長。總之,君子之交與小人之交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追求的是精神報償,後者追求的是物質報償。

  能力性因素

  英國作家毛姆寫道:“友情有兩種型別。第一種型別是一種動物性本能的友情……第二種型別的友情是理性的,即被對方的才識所吸引,對方具有自己陌生的思想,能預先看見未知的人生,有情豐富的經驗……”事實確是如此,凡是聰明能幹、知識豐富而又熱情的人一般都能引起人們的喜愛、欽佩、尊重和敬慕,在人際交往中具有吸引力。因為與這樣的人交往,可以使自己變得充實起來——知識上充實,精神上充實,生活上充實。人們崇敬名人,實際上就是被名人較強的能力所吸引的緣故。所以,要想對他人有吸引力,提高能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理由相信,隨著你事業的蒸蒸日上,你的吸引力也就越來越強。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會常常碰到這種情形,有人在道德品質方面有嚴重的錯誤,但他某方面的才華卻很突出,很能吸引人,這種人不是不可與之交往,但要在交往中注意,不要讓他的壞習慣、壞思想影響你。如果你能用健康的思想影響他、改造他固然好,但如做不到的話,最好保持“獨善其身”至於那些意志不堅定、對拒絕誘惑缺乏自信的人,最好不要交這種容易把你帶壞的朋友。

  個人特徵

  一般來說,個人特徵主要包括一個人的外貌,性格和能力,品質等。

  首先說一個人的外貌。雖然最近全國火熱的相親節目就很好的表現了這一點。我們看到在節目中,由於節目時間限制沒有給雙方足夠的交流時間,完全只能靠第一感覺來選擇。這樣,那些長相較好的女嘉賓通常很容易得到男嘉賓的青睞,而那些長相不好的則另當別論了。由此不難看出,外貌的確有著很強的輻射作用,因為光環效應的存在,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認為外表好的人也會有其他優秀的品質,如大方,善良,聰明等,自然那些長相漂亮的人就有著更好的人際吸引力。當然,這種情況通常只發生在交往的初期,雙方不是特別瞭解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光環效應的作用漸漸變小。

  其次是性格與能力。性格和能力不僅關係到個體的心理髮展,還可影響其人際關係建立。諸多實踐表明,個體的良好性格和較強能力,是其人際交往中引人注意、令人欣賞的重要條件,而由此建立的良好人際關係,又是個體事業成功的首要因素。如一個人具有誠懇、坦率、幽默等性格特徵,他在人際交往中就容易對他人產生較強吸引力或贏得別人讚賞;又如某人在某方面才華出眾,或學業名列前茅、或竟技比賽奪冠等,都會引起眾人的羨慕眼光和由衷欣賞,形成“眾星捧月”般的人際吸引力。

  總之,上述的幾大要素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絡、相互作用的。其中,外貌和空間等外在吸引力是有限的。如果要深交,保持長久的密切交往,還要靠強烈的內在吸引力。在這方面,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豐富的才識無疑是最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