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溼熱體質養生要點

  溼熱體質的人易長痘,秋季養生要養好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才能改善症狀。那麼溼熱體質秋季養生要注意什麼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飲食以清淡為主

  秋季飲食以清淡為主,可食綠豆、赤小豆、芹菜、黃瓜、藕等,不宜食羊肉、韭菜、生薑、辣椒等辛發物,少吃火鍋、燒烤、烹炸。可以多吃些綠豆、黃瓜、冬瓜、蓮菜等。溼熱體質和痰溼體質有一定的共通之處,因此也可以多吃些薏米仁。初秋乾熱時,可多食清甜、水分多的水果,多喝白粥,每天清晨喝一小杯淡鹽水或蜂蜜水,以潤腸通便。

  2、服用祛溼熱中藥

  可服用如茵陳、車前草、淡竹葉、滑石、溪黃草、雞骨草、木棉花等祛溼熱中藥,但以上中藥多寒涼之物不能久吃久服,可多喝水或者適時喝些祛暑清熱利溼的涼茶。

  3、避免居住地潮溼

  要避免居住在低窪潮溼的地方,宜選擇向陽避陰、通風良好、乾燥涼爽的居住環境。衣著宜寬鬆,不宜緊身束口。應養成良好作息習慣,保持頭部、面部、身體等的肌膚清潔乾燥。不要熬夜、過於勞累。

  4、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保持充足而有規律的睡眠。內衣以天然纖維、棉麻、絲綢等寬鬆舒適、透氣性好為宜。溼熱體質的人,不可憋尿憋大便,要保持大小便通暢,防止溼熱積聚。

  5、戒除菸酒

  溼熱體質的人忌菸酒。中醫認為,菸草為辛熱穢濁之物,很容易生熱助溼。酒是熱性,有助陽熱的功效,同時有生痰溼的弊端,所以溼熱質人飲酒很容易釀生溼熱。

  6、調整作息睡午覺

  熬夜會增加溼熱。因為熬夜傷肝膽,會非常影響肝膽之氣的升發,容易生溼熱。每天保證至少7小時睡眠,給身體充足的時間進行自我修復。夜間睡眠不足就特別需要午覺的補充。過度勞累容易耗傷氣血,氣血不足會進一步加重水溼內停。午間適當補眠能讓身體更輕盈,更精力充沛地投入下午的工作。

  7、保持平和心態

  溼熱體質的人性格多急躁易怒,愛發脾氣。應保持平衡的心態,遇事不急不躁,冷靜處理棘手的事。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學會剋制感情上的衝動。根據情況分別採用節制、疏洩、轉移等不同的方法,使不良情緒得到化解和釋放。應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如書法、養花等。多聽流暢悠揚舒緩有鎮靜作用的音樂,如《塞上曲》、《春江花月夜》等。

  8、適量運動助排溼

  溼熱體質是以清濁內蘊、陽氣偏盛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適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鍊,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可以消耗體內多餘的熱量,排洩多餘的水分,達到清熱除溼的目的。可以將力量聯絡和中長跑結合進行鍛鍊。運動鍛鍊注意舒展筋骨關節,增加身體的柔韌度,如果筋骨關節僵硬、澀滯,則不利於肝膽的疏洩,會加重煩躁、緊張和焦慮。

  9、刮痧拔火罐除溼熱

  中醫祛溼有很多方法,如中藥祛溼、穴位祛溼等,其中刮痧、拔火罐最受歡迎。刮痧側重祛除溼熱、暑溼和風邪;拔火罐則側重祛除經絡中的寒邪、溼邪和風邪。溼熱體質的人時不時可以做一些拔罐刮痧,改善小便發黃,煩躁不安。

  溼熱體質的表現

  1、總體特徵:溼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脈滑數等溼熱表現為主要特徵。

  2、型體特徵:形體偏胖或消瘦。

  3、面部,發黃發暗,面部油膩。

  4、脣紅齒黃、牙齒黃、牙齦紅、口脣紅。

  5、面板易生痤瘡,發紅、膿皰。

  6、口乾、口臭、口苦、汗味大、體味大。

  7、大便燥結或粘滯不爽,異味特別大,臭穢難聞。小便黃赤、顏色很深。

  8、男性多有陰囊潮溼;女性常有白帶多,色黃,外陰經常瘙癢。

  9、舌像:舌紅苔黃。舌質紅,舌苔黃厚。

  10、心理特徵:性情急燥、容易發怒。

  11、發病傾向:易患瘡癤、黃疸、石淋、熱淋等病。

  12、適應能力:不能耐受溼熱環境;對夏末秋初溼熱氣候,溼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

  13、溼熱體質容易生病。脂溢性脫髮、痤瘡、體味、淋證;泌尿道感染,帶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

  14、面板特別容易生膿腫瘡瘍、容易得癬症:皮癬、腳癬、體癬、黃疸。還有對肝膽的感染性疾患。

  15、這種體質的人特別容易出現筋骨肌肉的疲勞,易腰痠背痛、渾身疼的難受。

  溼熱體質的病因

  1、先天稟賦

  2、嗜菸酒、常熬夜

  日久會出現牙齒黑,舌苔黃膩,滿嘴口氣,身上味道也大。長期帶下色黃,下體異味很大,白帶多黃。

  3、滋補不當

  如吃很多銀耳、燕窩、冬蟲夏草、烏雞白鳳丸等,滋補不當,滋補過度會催生或者加重溼熱體質。

  4、肝鬱氣滯

  長期情緒壓抑,借酒澆愁。

  5、環境

  長期生活在溼熱環境,如廣東。亞健康狀態多見溼熱體質。

看過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