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講章三個趁著

  趁著是指利用某個時機,那麼你知道基督教裡面的三個趁著嗎?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傳12:1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

  約9:4-5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5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

  來3:12-13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噁心,把永生 神離棄了。13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

  曾有人說:“過錯,是一時的遺憾,還有糾正的機會;錯過,卻是一生的遺憾,無法彌補。”中國古人亦云:“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把握時機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聖經中也不乏類似的教導。以上幾處經文中,都用到一個詞彙——趁著,“趁”即利用機會,抓緊時機之意。結合其上下文內容,足以領會上帝僕人們的良苦用心,他們是多麼希望上帝的兒女們都能夠在屬靈的道路上把握時機,更好的服侍主啊!因此,將他們留下的這些美好的教導實行在生活中,應當成為每個基督徒擁有的心志。

  一、“趁著”年幼記念主

  所羅門的一生,充滿了令人敬仰的美好見證,比如:他的智慧和心胸——“上帝賜給所羅門極大的智慧聰明和廣大的心,如同海沙不可測量。”***傳4:29***他的知識——“他作箴言三千句,詩歌一千零五首。他講論草木,自黎巴嫩的香柏樹直到牆上長的牛膝草;又講論飛禽走獸、昆蟲水族。”***王上4:32-33***他的財富——“所羅門王一切的飲器都是金子的;黎巴嫩林宮裡的一切器皿都是精金的。所羅門年間,銀子算不了什麼。”***王上10:21***他的車騎——“所羅門聚集戰車馬兵,有戰車一千四百輛,馬兵一萬二千名,安置在屯車的城邑和耶路撒冷,就是王那裡。”***王上10:26***同時,也留下了令人惋惜的敗筆之跡,因為他與上帝所不喜悅的民族中的公主通婚,又受這些外邦妃嬪的誘惑去隨從外邦神,“不效法他父親大衛,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上帝。”***王上11:4***並且為假神建築邱壇。***參王上11:1-8***

  當所羅門走過大半的人生之後,悟出了一個極為深刻的道理:“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1:2***從字面看,這句話充滿了消極思想,很容易令讀者對人生心灰意冷,但縱觀全書,卻並非如此,而是要向世人闡明現世生活的短暫性,以及世人面對無法逃離的死亡和審判該如何智慧地生活在世上,更重要的是要用一生來敬畏上帝。所以,他在《傳道書》即將接近尾聲的時候,給那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留下了發自肺腑的忠告:“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傳12:1***因為當人們步入老年之時,“手臂要發抖,強健的腿無力。……牙齒只剩幾顆,難以咀嚼。……眼睛昏花,視線模糊不清。……耳朵聾了,聽不見街上的吵鬧;推磨或歌唱的聲音你聽不到。但麻雀初唱,你就醒來。……怕上高處,走路也有危險。……頭髮斑白,精力衰敗,性慾斷絕,再也不能挽回了。”***傳12:3-5《現代中文譯本》***正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

  年輕是一筆豐厚的資本,但是對資本的合理運用比擁有資本更加重要。所以,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就當正確地計劃自己的人生,不能因著貪戀世界上的一時之樂,將自己的大好青春浪費在邪惡和虛空的事情上,而應趁著還擁有充沛的精力、強健的體魄、敏捷的動作……之時,記念造我們的上帝。正如有一首詩歌中所唱:“把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主”,是啊,多麼美好的提醒!願每個上帝的兒女都能去深思。

  二、“趁著”白日作主工

  耶穌依然像往常一樣,帶著他的門徒去傳道。那天,他們看到一個人,門徒直接問耶穌:“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約9:2***看來,那人生來就瞎眼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在猶太人的觀念中,罪是導致人患病的直接因素。但是,對於一個生來就瞎眼的人而言,究竟是誰犯罪導致的結果,他們卻無法判斷。所以,便藉此機會把大家一直以來無法得出結論的問題提到耶穌的面前。耶穌的回答顯然否定了他們的傳統認識,“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繼而說出了那人瞎眼的原因,“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約9:3***。這裡所說上帝的作為,就是讓一個自生下來就沒有見過光明的人見到光明,並藉此讓我們知道,耶穌還要讓世人見到光明,因為耶穌“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

  為此,主耶穌要“趁著白日”——還在世的時候,“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因為“黑夜將到”——耶穌受害之後,“就沒有人能作工了”***從耶穌的人性而言,他受死復活之後,就不能以肉身的方式作工了***。這句話中耶穌特意用了“我們”一詞,可見也包括著每一個上帝的兒女。所以,我們都當意識到,生命是有限的,應當趁著還在世的時候,“作那差我來者的工”,當走完人生道路之後,就不再有機會為主作工了。

  可以肯定,任何一個基督徒都擁有一顆服侍主的心志,只要能夠為主作工總是充滿了喜樂。因此,每當教會裡有什麼事情時,大家都會搶著幹,爭著幹,恐怕自己失去了為主作工的機會。保羅說:“無論作什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因你們知道從主那裡必得著基業為賞賜。”***西3:23-24***是的,無論是以何種方式,是通過何種途徑,只要能夠“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都會得賞賜。但是,確立侍奉的中心是必要的。耶穌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腳蹤,他曾一再強調自己是世上的光,顯然是要讓我們明白他的心意,就是讓世人因他出黑暗入光明。所以,基督徒除了要在教堂裡盡心竭力地參與不同的服侍之外,更應該注重在每日生活中的見證,因為在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信仰,才是真實的信仰。

  耶穌是世上的光***約8:12***,他要趁著在世讓更多的人得見真光。今日,我們也是世上的光***太5:14***,應當遵從他的教訓,效法他的榜樣,使更多的人因著我們得著耶穌基督的光照,獲得真光。

  三、“趁著”今日多相勸

  以色列人在曠野路上,雖然有四十年之久觀看上帝的作為,但他們卻依然悖逆上帝、試探上帝,所以,上帝“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來3:11***這樣的結局,對以色列人而言是多麼悲哀啊!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便以此警戒與他同時代以及今日的信徒說,“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噁心,把永生上帝離棄了。”***來3:12***並且進一步給信徒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祕訣,即“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來3:13***

  以《希伯來書》作者之意,信徒之間“彼此相勸”是對付罪、避免剛硬行之有效的方式。“相勸”在另外的聖經版本中也被譯為“鼓勵”***《聖經·呂振中譯本》***。信徒在日常的信仰生活中,總會時常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良狀況,比如:驕傲、嫉妒、軟弱、灰心等等。固然上帝是有大能的,必負我們完全的責任,但這絕不是我們忽略上帝還要藉著人來彰顯他大能的理由。因此,信徒當正確面對來自其他肢體在主裡面愛心的勸勉。“彼此”一詞又說明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勸勉並不是某一部分人所擁有的特權,而是每個基督徒都應當具有的責任。同時,任何一個基督徒都當明白,自己也絕非信仰道路上的常勝將軍,虛心接受其他肢體的勸勉,也是需要擁有的一種態度。

  “今日”,說明了彼此相勸本身就是個機會。有人說,人生在世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但事實上只有一天,那就是今天,因為昨天已經過去,一去不復返,明天還不知屬不屬於我們,只有今天才是真正屬於我們的。另外,“今日”也是上帝給我們在地上的日子,假如我們在地上沒有及時的進行彼此勸勉,等到了天上,就沒有必要進行這樣的侍奉了,因為那時一切已經定實了,即使相勸也不能挽回或改變上帝所定準的事。所以,應當趁著還有今日過相勸的生活。

  “天天”,說明相勸是個持續性的工作。相勸相愛的生活,不是一次作完就了事的,乃是經常的,天天的,因為我們天天都有可能軟弱、跌倒,天天都可能受到罪的迷惑,雖然已往曾為某方面的錯失相勸過,但現在仍須同樣的相勸。

  因此,在生活中,為了能夠更多避免受到罪對我

  基督教講章:三種敬拜

  經文:約4:19-24

  《約翰福音》第4章,主要講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談道的故事。在這次長篇的談論中,耶穌主要講了兩件事:一是關於活水的道理,一是關於敬拜的道理。在關於敬拜的談論中,撒瑪利亞婦人向耶穌提出一個撒瑪利亞和猶太人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究竟在哪裡敬拜上帝?耶穌分別評價了撒瑪利亞人和猶太人的敬拜,但未正面指出究竟孰是孰非,而是指出一種真正的敬拜——“用心靈和誠實敬拜”。透過三種對敬拜的不同理解,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瞭解,我們當如何敬拜。

  一、撒瑪利亞人的敬拜1.敬拜的物件

  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說:“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22節***,這個評價是實實在在的。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滅亡後,亞述將大批的以色列人遷到遠方,又將其他被征服的國家的居民遷到撒瑪利亞。這些外來的居民,各自帶來了自己的偶像,撒瑪利亞成了一個宗教信仰混亂的地方。受拜偶像之風的影響,留在撒瑪利亞的以色列民也被引誘,開始敬拜假上帝。儘管有祭司指教他們怎樣敬畏耶和華,但他們仍然執迷不悟***參王下17:24-49***。他們在敬拜假上帝的同時,也敬拜耶和華,如此混亂的敬拜使他們的信仰失去純度。所以主耶穌說:“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上帝,又侍奉瑪門。”***太6:24***在信仰上,這永遠是我們的警戒。

  2.敬拜的地方

  撒瑪利亞婦人認為,敬拜應在“這山上”,這山指的是基利心山。猶太史學家約瑟夫斯曾有記載說:與所羅巴伯一同回國的大祭司押杜立的兄弟瑪拿西娶了撒瑪利亞人蔘巴拉的女兒為妻。由於參巴拉曾參與破壞尼希米建造聖城的工程,猶太人對他十分反感。猶太長老要求瑪拿西與妻子離異,否則不得進入聖殿。參巴拉為了拉攏瑪拿西,便在基利心山建了一座聖殿,與耶路撒冷對抗。於是撒瑪利亞人以基利心山為聖山。主前128年,約翰•希爾肯努摧毀了此殿,但他們仍然在基利心山上敬拜耶和華。

  3.敬拜的態度

  撒瑪利亞人敬拜的態度令人啼笑皆非。《聖經》上說:“他們又懼怕耶和華,又侍奉自己的神***假神***,從何邦遷移,就隨何邦的風俗……不專心敬畏耶和華,不全守自己的規矩、典章,也不遵守耶和華吩咐雅各後裔的律法、誡命。”***王下17:33-34***。撒瑪利亞人敬拜上帝,是出於懼怕,並不是出於真誠。對律法,他們不全守;對《聖經》,只接受摩西五經;對《詩篇》及先知的資訊一概撇棄。如此的敬拜怎能得上帝的喜悅呢?經上說:“你要盡心、儘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可12:30***。“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侍奉他”***太4:10***。

  二、猶太人的敬拜1.敬拜的物件

  猶太人所敬拜的是獨一的上帝,儘管他們也曾拜過假神,但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的信仰是純正的。他們知道耶和華是造他們、愛他們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他們相信上帝的大能,時常記念上帝將他們從埃及領出的往事。他們也相信上帝的信實,盼望彌賽亞的應許儘早實現。對獨一真神的觀念,所有的猶太人都—樣,就是那些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也沒有否定。所以耶穌說:“我們***指猶太人***所拜的,我們知道。”

  2.敬拜的地方

  猶太人敬拜的地方是耶路撒冷。律法頒佈之先,沒有固定的場所,多數在家中敬拜,或者是上帝指定的地方,如上帝指示亞伯拉罕在摩利亞山獻上以撒***參創22:2***;指示雅各在伯特利築壇***參創35:1***。出埃及後,是在會幕中敬拜;到所羅門時,建起了聖殿,開始在聖殿中敬拜;被擄時期,在會堂裡敬拜;耶穌時代,在第三聖殿中敬拜,有時也在會堂裡敬拜。總之,猶太人的敬拜是在上帝所指定的地方,不是憑私意而定地點。

  3.敬拜的態度

  上帝對他們的要求是“盡心、儘性、盡力”的敬拜,但他們時常只用儀禮來敬拜上帝。因此常遭到耶和華上帝的責備。《以賽亞書》29章13節記載:“主說:‘因為這百姓親近我,用嘴脣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更是如此,他們只恪守繁文縟節,沒有真誠的敬拜。不但自己虛假,也嚴重影響了當時的猶太百姓。因此,主耶穌屢次地斥責他們,稱他們是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粉飾的墳墓。***參太23:13、27***

  三、真正的敬拜1.敬拜的物件

  真正的敬拜,物件是獨一的主,是三位一體的上帝。在耶穌與撒瑪利亞人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三位一體。“那真正拜父的”***23節***突出聖父;“你當信我”***21節***突出聖子;“上帝是個靈”***24節***突出聖靈。

  我們所拜的一定要是主,而不是人。當彼得到達哥尼流家時,哥尼流倒地便拜,彼得立即糾正:“你起來,我也是人。”***參徒10:26***今日有許多人高抬自己,希望別人拜自己,也有許多人盲目地拜人,實在是教會的一大悲哀。

  2.敬拜的地方

  耶穌沒有規定我們在哪裡敬拜,他也不贊成用地點來區劃敬拜。他曾說:“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20***聚會的關鍵不在乎地點,而在乎是否奉主的名。今日常有人說到大教會做禮拜不能得救,到小教會才能得救,實在荒唐至極!主雖然說無論哪裡都可敬拜,但並非鼓勵兩三個人聚會而不去教會。《新約》中也有不少集體的聚會。如門徒在馬可樓聚集禱告***參徒1:15***,保羅在會堂裡講道***參徒17:1-2***等。有人以在任何地方都可敬拜為藉口而不去教會,是不對的。

  3.敬拜的態度

  ***1***用心靈敬拜

  “上帝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以靈來拜。一切受造之物,只有人有靈,其目的就是讓人用來敬拜。《腓立比書》3章3節說:“真受割禮的,乃是我們這以上帝的靈敬拜,在基督耶穌裡誇口,不靠著肉體的。”真正的敬拜不是靠肉體,只守僵死的條文,而是心甘情願地用清潔的心敬拜。“但我們既然在捆我們的律法上死了,現今就脫離了律法,叫我們服侍主,要按著心靈的新樣,不按著儀文的舊樣。”***羅7:6***

  ***2***用誠實敬拜

  詩人說:“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詩24:3-4***真正的敬拜不容許有一點虛偽和詭詐,只有誠實的敬拜,才能得主的喜悅。《詩篇》145篇18節說:“凡求告耶和華的,就是誠心求近。”法利賽人時常存著試探的心就近耶穌,總是遭到耶穌的責備***約8:3;可10:2***。若是存著不正當的心來敬拜,勢必一無所獲,就像那些“吃餅得飽”的人***參約6:26、66***。

  撒瑪利亞人的敬拜是糊塗的敬拜,猶太人的敬拜是虛假的敬拜,真正的敬拜是主耶穌所指出的敬拜——用心靈和誠實敬拜。我們當以撒瑪利亞人的敬拜和猶太人的敬拜為警戒,以主耶穌所講的敬拜為準則,作一個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的人,得蒙主的喜悅!

  基督教講章:與傳道人有關的三個“吃”

  經文:約6:47-58;21:1-13;太14:13-21

  以上三段經文,看似沒有多少聯絡,但若仔細閱讀,我們就會發現,原來裡面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吃”。“吃”,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又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在耶穌的生活和侍奉中,常常會提到“吃”這個最容易被大眾理解的字,他以“吃”關心群眾的生活,又以“吃”講論屬靈的道理。近讀這三段經文,我有很多感悟,特別感覺到這三個“吃”字與傳道人的關係。今天的早禱,我願意將這些心得拿來與我親愛的同工分享,取一個題目,就叫“與傳道人有關的三個‘吃’”。

  一、“我的肉真是可吃的”——與靈性有關的“吃” “五餅二魚”神蹟的次日,大批猶太人來到耶穌跟前,他們指望像前次一樣,從他得著用以填飽肚子的餅和魚。為了矯正這群人的錯誤追求,耶穌向他們指出:“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27節***聽過此話,猶太人的興趣被提了起來。於是,耶穌藉機指出:“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55節***猶太人的思緒顯然跟不上耶穌的思維,他們的目光依然停留在肉體的食物之上,所以無法理解耶穌所講的屬靈真理。其實,耶穌所說的“肉”和“血”並非真的指他的身體,而是指他的話,他在後面講得清楚:“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63節***從這個意義上講,吃主的肉、喝主的血,就是要像注重吃飯一樣注重上帝的話語,正如耶利米所言:“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啊,我得著你的言語,就當食物吃了,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因我是稱為你名下的人。”***耶15:16***如果一個人能夠以愛食物和愛金錢之心愛慕上帝的話語,他的靈命不可能不豐盛。

  生活於這個世界上的人,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為“必壞的食物勞力”,一種是為“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簡單地說,一種是為身體和物質活著,一種是為靈魂和精神活著。我們要感恩的是,上帝呼召了我們,使我們成為為“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的人。作為傳道人的我們,必須真正領悟吃主的肉、喝主的血的真義,倍加珍愛上帝的話語,就“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彼前2:2***,惟有如此,我們才配為上帝的僕人。吃主的肉,喝主的血,會帶來兩種效果:第一,“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對於這一點,我們不必多言,我想各位都已心領神會,作為一個傳道人,卻沒有永生,那將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第二,“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對於一個傳道人而言,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了。常在主裡面,就會“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7:38***,以供應那些渴慕上帝話語的弟兄姊妹。

  作為傳道人,我們已經拋棄了世界,並且也被世界拋棄,世界不會再給予我們任何東西。倘若不願虛度此生,就當不懈追求上帝的話語,在基督裡豐富靈命,在世界中見證基督。

  二、“你們有吃的沒有?”——與生活有關的“吃”耶穌復活之後,曾在提比哩亞海邊向七位門徒顯現。此次顯現中,主耶穌和彼得有一次非常親切的交談,就是三問“你愛我嗎”並提出“你餵養我的小羊”的那一次。最近,我再讀這段經文時,真正感動我的不是耶穌和彼得的那一段對話,而是耶穌在初見門徒時和他們的另一段對話。讀到耶穌與門徒以“你們有吃的沒有”開始的這段對話,我彷彿親臨了那個現場。主耶穌如此關心門徒們的吃飯問題,我被這個溫馨的畫面而深深地打動。這段經文中,我看到了三點啟發:

  首先,吃飯問題需要重視。耶穌此次顯現的重心,就是向門徒交付“你餵養我的小羊”的重大使命。然而,對於如此重要的問題,耶穌並未開門見山地切入主題,在進入實質性的談話之前,他首先對門徒的吃飯問題予以關注——“你們有吃的沒有?”耶穌沒有問,你們讀經了沒有?你們禱告了沒有?你們見異象了沒有?你們說方言了沒有?你們給人施洗了沒有?你們建造教堂了沒有?不是說這些事情不重要,而是說在耶穌的心目中,沒有什麼事情比有沒有吃的更重要,倘若連肚子都填不飽,其他事情都將無從談起。因此,在得到門徒“沒有”的回答之後,耶穌隨即幫助他們打到了153條大魚。在教會中,傳道人的吃飯問題,成為一個諱莫如深甚至談之色變的話題,但耶穌卻如此重視。從這個意義上講,教會實在該調整傳道人之待遇問題上的思路了。

  其次,吃飯問題需要禱告。當耶穌問門徒“你們有吃的沒有”時,門徒的回答非常乾脆:“沒有。”顯出了他們的真誠!當他們表達了自己的需要之後,很快便得到了153條大魚。試想,倘若他們不說“沒有”,估計也就得不到這些魚了,只有繼續餓著肚子。由於教會在傳道人的待遇問題上存在一些誤區,所以傳道人也總覺得這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因此從不談起這個問題,甚至也不好意思向上帝禱告。今天的很多傳道人,不敢像門徒一樣,理直氣壯地說出“沒有”這兩個字,他們只會以“感謝主”或“耶和華以勒”來掩飾自己真正的需求。學會說“沒有”,才能得到上帝的祝福,才能得到肢體的代禱。

  再次,吃飯問題需要本分。當耶穌準備幫助門徒之時,並未吩咐一聲,便叫153條大魚主動跑到岸上,他要求門徒盡上自己的本分:“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6節***。對於今天的傳道人而言,在生存和生活問題上,也需要盡上自己的本分,不是一味禱告就可以解決。具體地說,就是要順服上帝,上帝讓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當我們真正順服上帝之時,生活所需的一切,上帝自然會給我們預備。

  傳道人在牧養教會的同時,也要養好家。否則,對不起家人,也不榮耀上帝。耶穌是如此關心我們的生活,我們自己也不應再將此當作俗不可耐的事情,而應心安理得地去面對,去解決。

  三、“你們給他們吃吧!”——與工作有關的“吃”這句話的背景是“五餅二魚”的神蹟。在耶穌為眾人講道並醫病之後,天色已經晚了。門徒看到了眾人的需要,便向耶穌建議:“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裡去,自己買吃的。”此時,耶穌向他們提出了要求:“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雖然覺得很有難度,但還是拿出了僅有的五個餅和兩條魚。經過耶穌的祝福,滿足了幾千人的需要。讀到這段經文時,我想到了傳道人的責任。面對靈裡飢渴的弟兄姊妹,主耶穌給我們與門徒一樣的要求——“你們給他們吃吧!”從而滿足他們的靈性需求。對此,我有四點體會:

  首先,我們要有餅。當耶穌要求門徒給眾人吃時,他們手裡根本沒有那麼多餅,但他們也不是一無所有,他們手裡尚有“五個餅、兩條魚”***《約翰福音》說,他們是從一個孩童手裡得到的***。當我們要給弟兄姊妹吃時,自己先得擁有可以供弟兄姊妹吃的東西,雖然我們所擁有的,永遠不可能真正滿足弟兄姊妹,但絕對不能兩手空空。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就不能簡單地說,我要靠聖靈講道,我們也得常常學習知識,認真準備講章。據說英國有一位牧師,他在講道時對弟兄姊妹吹噓,他的講章都是從教堂隔壁的牧師樓走向教堂的路上預備的。說出此話不久,教會的負責人作出一個決定,在5英里之外給他另外買了一套房子,不讓他在教會住了。

  其次,我們要交託。得知門徒有餅後,耶穌說:“拿過來給我。”於是,“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19節***。經過耶穌的祝福,那本來少得可憐的餅和魚立刻多了起來,“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21節***。在講道的事情上,我們要學會交託,若不交託,我們僅有的那點是算不得什麼的。當我們真正將自己所有的交託上帝的時候,一定會看到數倍於我們能力的果效。

  再次,我們要擺上。這個神蹟的出現,當然是耶穌的作為,但亦與門徒的“擺上”有關,數千人在場,卻沒有發生踩踏和哄搶的事情,門徒在組織群眾和分發食物的事上,顯然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亦運用了自己的智慧。當我們去留意耶穌的神蹟時,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耶穌很少會獨立完成一個神蹟,往往需要人的配合。比如:用水變酒時,他要求用人“把缸倒滿了水”,而後“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約2:1-11***;醫治一個瞎子時,他“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後,吩咐他“往西羅亞池子裡去洗”***參約9:1-12***;使拉撒路復活時,耶穌要求旁邊的人“把石頭挪開”,繼而將他“解開”***參約11:38-44***講臺上的講道,就是一種與上帝同工的“擺”上,倘若我們不懂得講道時的宣講藝術,也懶得盡上自己的本分,就看不到好的侍奉果效。

  最後,我們要收拾。眾人吃飽之後,門徒將“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20節***,門徒懂得充分利用資源。有時候,我們在講道中提到的東西,弟兄姊妹並不能全部領受,當他們按自己的靈性程度已經“吃飽”之後,往往還會有一些“剩餘”。這樣的時候,我們應當把這些“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作為日後分享之用。另外,講道的過程中,聖靈會隨時給一些啟發,是在預備講章時沒有想到的,這些東西也屬“零碎”,是寶貴財富,需要將之“收拾起來”。很多時候,我們對講過的道並不在意,講完了,就過去了,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要學會收拾“零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自己,也能更好地供應肢體。

  三段經文,三個“吃”字,道出了傳道人在靈性、生活及工作中的一些基本原則。願上帝祝福我們,在靈性方面能有豐盛的生命,在生活方面能有豐足的衣食,在工作方面能有豐富的供應,在上帝的引導之下,做一個合他心意的傳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