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術作品的鑑賞的比較有什麼

  中國的藝術,那些黑色的墨跡,行雲流水一般在白紙上醞開,所表達的意境盡在不言中。大象無形,至美無華。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中西方美術作品的比較

  中西方人的宇宙觀、世界觀、哲學背景和對世界的審美方式不同,導致了傳統中西繪畫在時間、空間等方面的差異。中國繪畫歷來是含道應物、澄懷味像,講究精神對過程的體味,對生活真諦的追求、對心境意絮的表現。西方繪畫則講究焦點透視、光影、明暗、色調等,對真、善、美的追求。這兩大傳統繪畫體系不僅成了世界美術的兩大支柱,也體現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從中西繪畫中對空間、時間、表現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較分析,進一步闡釋中西藝術家在對待客觀世界的不同認識和哲學思想。通過比較可使學生加深理解中外繪畫作品的藝術特徵。

  1.時間的比較。我們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繪畫是空間的藝術,而從古至今,中西藝術家們也一直在探索著繪畫中的時間表現,同時也形成了各自的時間表達方式。法國立體派畫家杜尚在1912年畫的《正在下樓梯的裸體女子》,很像一張重疊曝光的照片,畫面充滿了動作,而沒有靜止狀態中的形象。畫家的目的是通過這種特殊的手段,表現在一段時間內一個裸體女子下樓梯的連貫動作,克服時間對繪畫的侷限。中國山水畫中,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所採用的手卷式構圖,在克服時間對繪畫的侷限上,是非常成功的。《清明上河圖》在結構上有序曲、高潮***虹橋部分***、尾聲,形成鮮明的情感節奏,突破時空的侷限,在同一時間裡展現不同環境。通過這樣的比較,使學生了解在克服時間的侷限上,西方藝術家往往強調瞬間的因素,在表現上選擇富有暗示性的動作的一瞬間,需要觀者的想象;中國藝術家則往往採取橫幅手卷形式,表現連續性的故事情節或場面,引發觀者的回憶。

  2.線條的比較。對中西繪畫中的線條,可以將中國畫中的線條提煉出來,與西方繪畫素描、速寫中的線條加以比較。總的來說:中國畫基本上用線條、墨塊組成,中國曆代畫家們十分重視用筆、用線,因此,中國畫也可以是線的藝術。西方繪畫中的線條是依附於形體的,沒有上升為一個具有獨立價值的審美範疇,就如《羅丹藝術論》中提到:“由於線條的顯然的來龍去脈,你們才能夠深入空間而獲得物體的深度。”從中細想起來,羅丹繪畫中的線條的確優美,但線條的表現並不是為了其本身的審美意義,而是為表現事物的形體和空間,也正如羅丹自己所說:“你們要記住,沒有線,只有體積。當你們勾描時候,千萬不要只著眼於輪廓,而要注意形體的起伏。”而中國畫筆墨審美體系中的線條,內涵豐富,具有自己的“筆法”***各種描法、破法、點法等***,既傳達不同物象的質感、量感、運動感,又因以書法入畫成為相對獨立的形式美要素,體現著一定的人文內涵和不同的個性特徵。

  充分地瞭解中國的藝術提高民族榮譽感

  長期以來,由於歐洲中心論的影響,由於把科學的發達等同於美學的發達的錯覺,中國的藝術跟在西方科學的路子後面,疲於奔跑的追趕,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遠,忽略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優勢。

  而中國的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它以筆墨“線索”作為塑造意識形象的根本要求,並融詩入畫,使畫的意境,佈局,筆墨,色彩完全詩化而成為“無聲的詩”。他不僅是中國近代,現代繪畫藝術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且對我國一些鄰近國家的繪畫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中國繪畫是屬於藝術美學,抒情詩學,寫意畫學。

  中國繪畫是多點透視,在遊動中看世界,不但能畫出肉眼之所見,而且能畫出心眼之所見。山前山後,屋裡屋外,長江萬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時納入畫面。

  我們的飛天要飛,勿需安裝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其愛的資訊的傳達雖然“身無綵鳳雙飛翼”,卻能“心有靈犀一點通”。

  難怪畢加索反問:“在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您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人有藝術,當然日本人的藝術又是源自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人有藝術。除二者外,白種人根本沒有任何藝術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麼多的中國人,東方人要到巴黎來學藝術”。

  況且有專家認為,中國畫是後現代主義的溫床。進入90年代,伴著消費的發展,現代主義的熱潮在中國迅速降溫,而一種打破傳統和新潮,藝術和非藝術,雅和俗的後現代主義以遊戲的姿態悄然興起,他相容性更強,在這裡,被排斥的古典藝術又有了自己的位置,並且是以一種遊戲的姿態出觀:維納斯穿上了牛仔褲:蒙娜麗莎被戴上一副眼鏡,彌勒佛扛起了廣告牌等等。在這裡,這些藝術既保持著自己的“風和雅”,同時更大眾化。

  現代主義重視看得見的形式,後現代主義重視道不清說不明的狀態,他從東方神祕主義眾吸取了資訊,而崇尚“天人合一”中國早有“玄之又玄,天機不可洩露”之說。這些被某些學者視為不能用精確數值定量定性的落後乃至迷信的中國古老文化,說不定潛藏著科學主義未能認識的領域和未能解讀的資訊。

  正如古希臘的奴隸制太完善了,所以他的封建社會就不發達。中國完善的封建社會決定了他不可能出現完善的資本主義,而在後工業社會形態中則可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和繁榮。中國對現代主義藝術有著一定的排斥性,而對後現代主義卻有著先天的親和性。

  瞭解中西繪畫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

  中國古代繪畫在不斷地完善和豐富著它的藝術形式,表現手法,藝術風格以及各種繪畫體裁,畫家們將書法的結構,用筆運用到繪畫中去。以加強繪畫的表現力和藝術趣味,形成了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特色。它不僅是中國近代,現代繪畫藝術發展基礎,而且對我國一些鄰近國家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日本老畫家中村不折在他的《中國繪畫史》一書中指出:“中國繪畫是日本繪畫的母體,不懂中國繪畫而研究日本繪畫是不合理的要求,用長流不息來比喻中國的繪畫是最合適不過的。”

  歐洲的繪畫是世界上最早的美術品,發現於歐洲的西南部與中部。到了中世紀以後,由於基督教成為統治國家的精神支柱,這一時代在繪畫史上稱之為"黑暗的中世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為了掃清前途的障礙,需要很有說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門終於從古人的武器寶庫裡找到了飽含著現實主義精神和科學理性的古希臘,古羅馬的思想文化,從而打出文藝復興的旗號,正如恩格斯所說:"拜占庭滅亡之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地西方人面前展示一個新的世界,——希臘的古代:在它的光輝形象面前,義大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繁榮。"因此,歐洲的繪畫是時而浩瀚,時而乾涸,這與中國地繪畫地源遠流長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