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意象

  古詩詞中往往會有一些常見意象,它們通常都是自帶感情色彩出現。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臺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裡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這裡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髮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橋邊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淒涼的巷口。

  、南浦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長亭 是陸上的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芭蕉 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絡。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淒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衝《點絳脣》:“閒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悽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悽惻。

  ***二***

  杜鵑

  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悽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絡在一起。

  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一聲寒食夜,數朵野僧家。謝豹出不出,日遲遲又斜。***”

  李白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雲:“楊花飄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范仲淹***《越上聞子規》***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烏鴉

  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絡在一起。

  李商隱《隋宮》:“***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

  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馬致遠小令《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三***

  蟋蟀

  作為被吟詠的物件,最早見於《詩經·豳風·七月》。它對蟋蟀的活動規律觀察得相當細緻:“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時古人已經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徵人等聯絡了起來。

  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在古詩十九首中就出現過:“明月皎皎光,促織鳴東壁。”

  姜夔《齊天樂》:“***庾郎先自吟愁賦,悽悽更聞私語。露溼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豳詩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寫出了一位緬懷遠人的女性聞蟋蟀聲後的惆悵。

  猿啼

  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徵著一種悲傷的感情。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酈道元《小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唐代詩人李端《送客賦得巴江夜猿》:“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遲遲雲外盡,杳杳樹中生。殘月暗將落,空霜寒欲明。楚人皆掩淚,聞到第三聲。***”

  他們都藉助於猿啼表達這種傷感的情緒。

  關山

  關塞山河。關,關隘要塞;山,山河。

  高適《塞上聽吹笛》:“***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梅花落”為曲子名。意思是請問笛聲飄到哪裡去了呢?風吹著悠揚的笛聲一夜間就間就飄滿了邊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