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中柳的意象
柳,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意象,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以柳寫景,摹春光無限。
初春時節,春寒料峭,柳樹的枝條上就已綻出了粒粒新芽。民間諺語云:“五九、六九,河邊看柳。”柳樹早早地將春的訊息傳遞給人,也帶來了春的喜悅,於是,人們把春風稱為“柳風”,春信稱為“柳信”。
王維《田園樂》:“桃紅複合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用桃紅、柳綠與煙雨描摹了一幅生氣盎然的春景圖。元稹寫道:“何處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同樣,我們從楊巨源的《城東早春》:“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中,讀到的也是滿懷的對春光的期待。蘇軾《一叢花・初春病起》:“東風有信無人見,微露意,柳際花邊。”春寒料峭之時,柳梢上已露出絲絲綠意,顯現點點春光。敏感的詩人正是從柳芽萌發中捕捉到春天來臨的資訊。元代詩人劉因《探春》:“道邊殘雪護頹牆,城外柔絲弄淺黃。春色雖微已堪惜,輕寒休近柳梢旁。”冬春交接之際,嚴寒總是遲遲不肯退讓,殘雪困守著頹牆負隅抵抗,然而春光還是頑強地來到柳絲之上。在這一幅對比的畫面中,柳絲悄悄地向人們傳達著春的希望。
***二***
***以柳喻情,抒世間真情。
1.寫離別
自漢代以降,“折柳”之風俗流行開來。因“柳”與“留”諧音,“絲”與“思”諧音,故古人借“柳”傳達送別之人對離人的無限惜別、相思之情。唐代雍裕之《江邊柳》:“嫋嫋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女主人公希望柳絲綿綿不斷,能把“郎”的船兒繫住,留他下來,永不分離。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無盡時。恨分離,柳枝。酒一杯,柳枝;淚雙垂,柳枝;君到長安百事違。幾時歸?柳枝。”連用六個“柳枝”***“留之”***,將離別之痛寫得真切感人。
另外,柳樹易栽易活,以“柳”贈友,寄予著對友人的美好祝福,無論友人漂泊何方都能像“柳”一樣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離別、寄遠以折柳致意,正是祈望離人遠人隨遇而安,身心順暢”。①李白的《折楊柳》:“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寄予了自己對友人真摯的惦念之情。李賀的《致酒行》:“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將對家人的牽掛表現得淋漓盡致。
2.抒鄉思
古人喜歡種柳,無論家中庭院、屋前房後,還是還是河畔池邊,遍植柳樹。故“柳”常作故鄉的象徵,寄寓著人們對家園故土的眷念和對家的依戀。李白《春夜洛陽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遠遊在外的詩人聽聞《折楊柳》之曲頓生故園之思。唐代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的首聯:“一上高樓萬古愁,蒹葭楊柳似汀洲。”開篇即寫自己登樓晚眺,見到蒹葭柳樹這些生在水邊的景物,勾起自己對故鄉無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3.嘆閒愁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仕途不順,英雄末路,歲月空老,人生聚散,閒愁在心。歷代文人騷客的際遇也往往如此。柳絮的滿天飛灑、飄忽不定,與騷客飄零、孤獨的處境相合,且“絮”又與“緒”諧音,故“柳”、“柳絮”又常被詩人們藉以言“愁”,形象生動。王昌齡《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冬去春來,蒲柳先衰,主人公感嘆青春易逝,容顏漸老,擔心夫婿看不上自己的傷感之情便油然而生。馮延巳《鵲踏枝》:“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裡無尋處”是被春愁所困的女子對所愛之人的追尋不斷。賀鑄《青玉案》:“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作者以滿地菸草、滿城柳絮、滿天細雨喻滿懷愁思,遮天蓋地,形象地闡釋了作者此時憂愁的深度和廣度。蘇軾《蝶戀花》:“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柳綿紛飛,喻示春天已逝,東坡感傷美景不常,繁華易去,也是自身處境漂泊不定、遭受摧殘的悲慨。
***三***
表達離別之意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兩件事物,有意關合送別。清朗的天宇、潔淨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
故鄉的象徵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誇張,感情直率真摯又有餘蘊,令人回味無窮。《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