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有哪些歷史起源

  月琴,漢族彈撥樂器,起源於漢代。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全長62、音箱直徑36.3釐米。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月琴的歷史起源

  月琴是從阮演變而來的樂器。自晉代起就在民間流行,約從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圓似月、聲如琴。來陳暘《樂書》:“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軫應律,晉阮咸造也”。當時和阮相似,後來逐漸變化,清時月琴就與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簡化,琴桿變短,音箱呈滿圓形,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廣泛流傳。

  我國的月琴在唐代傳入日本,19世紀30年代達到最盛時期,遍及一般人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月琴在日本被禁,戰後才又恢復。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改革製成寬頸月琴。長67釐米。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用尼龍纏鋼絲絃。

  八十年代製成長杆月琴,長80釐米,縛弦下移,增置弦碼,音箱內橫音樑間增置兩條豎音樑。三十品,定弦g、c1、g1、c2。

  月琴的樂器介紹

  月琴起源於阮。早在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年—前87年***,我國漢族已經創造發明了阮,

  但當時這種以“彈”和“挑”為主要演奏手法的樂器,都籠統地稱為琵琶。據東漢傅玄《琵琶賦》序所載,阮是當時樂工參照琴、箏、築、臥箜篌等樂器創制而成。是:“中虛外實,天地象也;盤圓柄直,陰陽敘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弦。”從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可知,當時的阮長三尺五寸。漢時稱秦琵琶,它通過“絲綢之路”向西域傳播,在甘肅麥積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畫上,均能見到它的造型。東晉***公元317年—420年***“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彈這種樂器。在三國***吳***青釉瓷倉陶塑上有其影象,在南京西善橋南朝墓磚刻畫和江蘇丹陽南齊墓磚刻畫中,都能見到阮咸演奏的影象。唐武則天時***684年—701年***稱其為阮咸。《舊唐書·音樂志》:“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於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時,蜀人蒯朗於古墓中得之,晉《竹林七賢圖》所彈如此類,因謂之阮咸。鹹,晉世實以善琵琶知音律稱。”月琴是由阮演變而來的。北宋陳暘《樂書》***卷一四一***載:“月琴,形圓項

  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軫應律,晉阮咸造也。”當時月琴的形制與阮相近,後來逐漸變化。到了清代,月琴就與阮完全不同了,琴桿縮短為琴頸,演變為現代的式樣。

  月琴的結構說明

  月琴結構和阮近似,不同處是在琴身中膠有音樑和支有音柱、琴頸短小。月琴由琴頭、琴頸、琴身、絃軸、琴絃和縛弦等部分組成。

  琴頭和琴頸是用一整塊紫檀或其他硬木製作。琴頭頂端的裝飾,是單獨用木料雕塑成龍頭或其他圖案,再膠粘上去。琴頸上部開有弦槽,槽側並有安裝絃軸的圓孔。琴頸下端有方形木杆裝在琴身上。

  琴身是呈扁圓形的共鳴箱,由面、背、框板膠粘而成。框板用6快規格一致的木板膠接成一圓形琴框,上下開有裝入琴頸方木的孔眼。它的兩面粘著面、背板。面板和背板是月琴發音的共鳴板,用紋理順直均勻、無疤節和木色一致的桐木製作。在面、背板中間橫置兩道音樑,中間支有兩個音柱。

  絃軸用黃楊木,外表刻有斜條瓣紋,擰轉的一端還嵌有象牙或骨飾。

  琴絃用絲絃、尼龍弦或尼龍纏鋼絲絃。以鋼絲尼龍弦的效果最好。

  縛弦用紅木或竹子製作,粘在面板下部的中間。

  優質月琴的音階準確、音準偏差不超過正負15音分,音色清脆柔和,音響寬亮;琴身圓度準確,框板寬度一致,面背板平光潔淨;琴頭雕飾細緻;音品間隔準確,排列整齊;琴頸和麵板在一個平面上,無前傾或後仰現象;絃軸、軸孔配合嚴,齒輪銅軸靈敏。各膠合部位拼粘牢固,塗漆勻淨光亮。

  演奏月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拿撥子彈奏,其技巧已發展到彈、撥、撮、滾、掃滾、按、顫、滑、吟等30多種,其中還包括有獨特效果的“刮品”技巧,不但可用於伴奏,同樣也是一件出色的獨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