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是指語文老師對教學活動的再認識、再思考,通過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泉城》教學反思
讀中有思 以思促讀
《泉城》一課,位於蘇教版語文教材第五冊的第二單元。課文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介紹了泉城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並以優美的筆調,讚美了濟南泉水的奇麗。
本文介紹的是第一課時中對第一段的教學思考,教例如下:
說起濟南,自然會想起濟南的七十二泉。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好象銀花盛開;有的晶瑩剔透,好象明珠散落;有的聲音洪大,聽起來如虎嘯獅吼;有的聲音低細,聽起來如秋雨瀟瀟。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該段共三句,第一句點明泉多,第二句用“有的……有的……”句式,從形態,聲音等不同角度,反映濟南名泉的全貌,第三句點明其中的四大泉水是七十二泉中最負盛名的。
在讀過教材後,我落筆寫教案,卻發現久難下筆,心中一直纏繞著這麼幾個問題:
1、語文課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僅僅是領著學生在課文內容上糾纏不清嗎?實驗部接受課程改革後,每週僅安排8節語文課。去掉一節寫字課,一節作文課後,閱讀課也就所剩無幾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得到有效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恐怕在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需作新的取捨。
2、“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話說得沒錯。但是,沒有足夠思維活動的讀,是否有效?讀的外顯形式僅僅是照文出聲地朗讀嗎?是否應該增加說、演、畫等讀的其它外顯形式?
3、綜觀《泉城》一課,語言美則美矣,但是,那是以成年人的體驗與眼光抒發的美,三年級的孩子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去感受這份美嗎?我們怎樣把課文語言轉化得更為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呢?
4、新一輪課程改革方案要求我們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校“生活教育理念”也一貫強調: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之間要建立一種平等的對話關係。但是細看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一些公開課、展示課,或許是為了追求過程的流暢,形式的完美,能尊重學生思維方式,允許學生當堂提出問題的,微乎其微!我們怎樣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呢?
鑑於以上考慮,根據教材特點,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讀中有思,引導提問,讀懂感悟第一自然段。模仿第一段構段方式,觀察課外活動場面,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寫話。
在實施該目標時,我作如下教學操作:
1、讀中仿句,幫助積累句式。
在讀過第一句後,我出示如下句式讓學生仿說:
說起無錫,自然會。
說起北京,自然會。
說起杭州,自然會。
說起,自然會。
這不僅幫助學生積累句式、擴充知識,還對活躍課堂氣氛有一定幫助。
2、讀中有思,培養質疑解疑能力。
古人說得好:“讀書無疑須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疑問是思維的契機,創新質疑則是創新的先導。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於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的。因此,在讀準第二句後,我鼓勵學生:“有什麼不懂的地方,請提出來。”此時,往往是課堂上最活躍的時候,學生在提問與解疑的過程中,盡享學習樂趣:他們提出:“白浪翻滾”一詞不懂,我引導學生聯絡“銀花盛開”配上動作,加以想象感悟;又提出“晶瑩剔透”一詞不懂,我以實物演示;還有同學提出“虎嘯獅吼”“秋雨瀟瀟”不明白,我領著學生在擬音中感悟。在理解之後,學生再進行感情朗讀,學生便顯得勁頭十足。
3、讀中有悟,發現句式特徵。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只要理解詞義,能感情朗讀,便大功告成了。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必定僵化。這一次,我讓學生再仔細讀這一句,找一找是否有什麼相同之處。學生一般能找出:⑴有四個“有的……”。⑵前兩個“有的……”是講泉的形態,後兩個“有的……”是描述泉的聲音。⑶每一個“有的……”都是先講看到或聽到的情景,再講作者的想象。
4、讀中仿說,完成遷移練習。
幫助學生悟透句式特徵之後,我引導學生“將目光轉移到歡騰的操場上”,仔細看看同學們開展了哪些活動,是怎麼開展的?又採用先扶後放的方式,引導學生先說說第一個“有的……”。有了前一段教學的鋪墊,學生還是很願意說的,請聽:“同學們有的正在踢足球,一位同學凌空一腳,那球像長了翅膀一樣,直向球門飛去,守門員來個‘猛虎撲食’,把球牢牢抱住。”此時,我又引導學生拓展思路——————-既能對運動器材展開想象,又能對運動時的動作展開想象,觀察其它運動專案,用四個“有的……”說話、寫話。
這樣的教學活動,也許過程不夠完美。但是,學生確實樂意投身其間,讀、思、說、寫合一,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語文能力。
如何指導朗讀——聽《泉城》後的一點思考
今天聽了張丹君老師的《泉城》一課,想法頗多。張老師能根據教材特點,注重朗讀訓練,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感受泉城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語感,但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的發揮。
1.恰當發揮範讀的作用。小學生模仿力很強,教師的範讀對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十分有效。範讀時機的選擇也要恰當,不是學生初次接觸文字就範讀,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在什麼時候範讀依具體情況而定,可在學生遇到困難不能解決時範讀,在學生要求範讀時再範讀,教師要做到語言準確,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為學生起到示範作用。範讀的內容:依具體情況而定,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內容可範讀全文,為解決難點可範讀一些重點句段,範讀那些與中心思想關係密切、語言鮮明生動的段落。範讀時可以由教師範讀,也可以找領悟快、朗讀能力強的學生範讀。
2.朗讀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熱情。朗讀作為閱讀教學的一部分,不是少數學生的表演、展示,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除了要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朗讀以外,教師一定要當好朗讀活動的組織者、調控員,多抓學生閃光點,多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的朗讀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朗讀要與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機結合起來。葉聖陶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呂叔湘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也就是說,學習語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對語言直接感受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的多了,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古人所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
4、要處理好朗讀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的關係。朗讀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都屬於閱讀教學的範疇,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相連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感悟課文內容,而理解了課文內容才能進行感情朗讀,它們不能孤立地進行,也無法孤立地進行。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地讀”,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已經悟出了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我們還能說學生對課文不理解嗎?沒有自己的感悟嗎?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朗讀,學生一定能理解、感悟課文內容。
總之,朗讀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設計,使朗讀成為培養語感,學習語言,陶冶情操的藝術創造,藝術享受,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琅琅的讀書聲。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故事性非常強,我認為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完全掌握和理解課文所有傳達的思想感情,因此開課時我和學生一起學習完生字詞後,就讓學生標段後,把課文分成幾個大部分方便學習,學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務。接下來的課堂其實是很隨意的,讓學生自己讀課文,也可以同桌、四人小組讀書,學習任務是通過讀書可以瞭解文中的三個故事,並且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或明白文章所傳達的感情。
學生自主讀書的過程中,他們有的自己讀、有的和夥伴分角色讀,有的還把對話和一些故事片段表演了出來,在活動結束後,我再組織學生全班一起學習課文時,已經從孩子們的朗讀聲中和他們的發言中感受到了他們對課文已經有所感悟。
通過這節課,我感受到了,對於學生讀課文,放手也是一種好方法。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
一、設定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慾。
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條件,為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引入新課時,我以學生置疑為線索,改變了以往談話匯入的做法。利用“葉聖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作為引入新課。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⑴葉聖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⑵葉聖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為什麼那麼激動?⑶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讓學生讀自學提綱,接著要求學生讀第一部分的內容,採用自學法,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
為了解決“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匯入:作者的感受這麼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那葉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習作的?我採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採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三、在練習中鞏固新知,深化新知。
課堂的修改練習是對掌握新知的延續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必須經過訓練,才能轉化為技能。因此,我講讀課文之後,根據葉聖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方法,採用師生共議--對比體會--小組討論的方法,來修改肖復興的獲獎稿的部分內容。修改訓練,層層深入形成階梯性,有目的地促進學生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這篇課文學生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我在這一課時主要是通過讀課文來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為第二課時的進一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在這裡我主要是培養學生利用好工具書和聯絡上下文來理解詞語。並在讀課文時對自己有感受的部分進行交流。從這節課來看,學生對工具書用的並不太好,有很多同學手裡沒有字、詞典,而有的同學卻很會利用字、詞典,對詞語的意思理解的也很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得進一步指導學生用好工具書,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通過讀課文同學們都對課文感受很深的段落進行了標記,有的同學畫的很好,感受也很深,談的也不錯,這說明通過讀課文有的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了。但還有部分同學理解的不是很好,在下節課當中應帶領學生再進一步的理解課文內容。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電腦的住宅》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介紹了一棟實驗性綜合電腦住宅的有關情況。它位於日本東京市中心,建築面積370多平方米,內部安裝有100多臺電腦,設計師是東京大學教授阪村健。
在本節課的一開始時,初讀課文我覺得用列表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比較好,這個環節的確不錯,因為這篇課文的條理清楚,講述具體,語言風趣,吸引力強。落實初讀時,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讀通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為了形象生動說明電腦住宅的功能和作用,課文運用了想象和聯想,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在讀中理解內容,同時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選詞有一定的開放性,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係,這一練習為下一個教學環節提供了語言積累。課中開展了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合作表演,學生以“電腦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客人”介紹電腦住宅,推選講解員。講解時允許學生使用課本語言,激勵學生重新組織語言,實現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協調發展,這是這節課的高潮部分,是一些優生大顯身手的時刻,但是也有不足之處,成績差一些的學生只能作為聽眾了,也就自然充當了“客人”的角色,即使給他們作為“評委”來評價表演的同學,他們也顯得有些困難。
最後,用“說一說、議一議”的形式作為作業,這樣既教給了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又培養了他們愛科學的情感,實現聽、讀、說、寫的互動遷移,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