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十一課美麗的小路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十一課《美麗的小路》中情境優美,語言生動有趣,人物角色較多,教師要加強朗讀訓練指導。小編在此整理了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十一課《美麗的小路》,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十一課《美麗的小路》

  鴨先生的小屋前有一條長長的小路,路上鋪著花花綠綠的鵝卵石,路旁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

  兔姑娘輕輕地從小路上走過,說:“啊,多美的小路啊!”

  鹿先生慢慢地從小路上走過,說:“啊,多美的小路啊!”

  朋友們都喜歡在美麗的小路上散散步,說說話。可是過了不久,小路上堆積了許多垃圾,蒼蠅在小路上嗡嗡地飛來飛去,美麗的小路不見了。

  兔姑娘又從小路上走過,皺起了眉頭,說:“呀,美麗的小路怎麼不見了?”

  鹿先生又從小路上走過,捂上了鼻子,說:“咦,美麗的小路哪兒去了?”

  鴨先生也叫起來:“天哪!我的美麗的小路呢?”

  他看著看著,忽然一拍腦袋,說:“這都怪我!我一定要把美麗的小路找回來!”

  鴨先生推來一輛小車,拿來一把掃帚,認真地清掃小路上的垃圾。兔姑娘和鹿先生看見了,也趕來幫忙。他們提著灑水壺,給花兒澆澆水,給小路洗洗澡。沒過多久,一條幹乾淨淨的小路又出現了。

  兔姑娘說:“美麗的小路好香啊!”

  鹿先生說:“美麗的小路好亮啊!”

  鴨先生對朋友們說:“讓美麗的小路一直和我們在一起吧!”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十一課《美麗的小路》教學建議

  1、檢查學生已經認識本課哪些生字,讓認識的學生做小老師,教大家認字。

  2、根據反饋,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容易讀錯的字和詞,如:

  鼻音聲母的字“腦”。

  後鼻韻母的字“輛、淨”。

  容易讀錯聲調的字“鹿、積、輛”,“積”是一聲,“鹿”和“輛”是四聲。

  有輕聲音節的詞“先生、鼻子、腦袋”。

  3、可根據每個字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識字,如:

  熟字加偏旁:

  兩──輛爭──淨幹──趕

  形近字比較:

  堆──推千──幹

  反義詞比較:

  後──先快──慢

  同音字比較:

  九──久雞──積

  多媒體課件輔助,如:

  從鹿的樣子到鹿字的小篆,再到鹿字的楷書的演變;兩個或三個小朋友拿著不同的部件,跑到一起,組成一個合體字。

  4、讓學生說說為什麼“路”是足字旁。

  5、寫字指導:

  “幹、淨、趕、先”四個字是既要認又要寫的字,可結合識字教學進行書寫指導。

  ⑴“趕、起”都有走字旁,可重點指導走字旁的寫法:

  ①“土”字的橫左邊長,右邊短,給“幹、己”留出空隙;

  ②捺畫要長,能托住“幹、己”。

  ⑵“淨”字的書寫,要注意以下兩點:

  ①兩點水的“點、提”要靠近些,不能離得太遠;

  ②中間一橫右邊要出頭;

  ③豎鉤要寫正、寫直。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十一課《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

  一、學生自主識字,學習片語

  低年級學生識字是教學的重點,本篇課文的生字很多,於是我讓學生先自由學習,再同桌交流,然後在集體中學習比較難的生字。學生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學生們經過三個步驟的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由於學生在自學的時候能自己讀讀生字、說說組詞、記記字形。因此在集體學習的時候就不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在學習完生字後又安排了詞語的學習,讓學生在自由讀讀後說說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髮現aabb型和輕聲的詞語,讓學生會讀輕聲,會說aabb型的詞語。而“花花綠綠的鵝卵石”“五顏六色的鮮花”等片語比較長,讓學生先進行練讀,這樣在朗讀課文的時候就熟練多了。

  二、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

  只有調動學生情感的參與,語文教學才能達到高層次和理想化的境界。在教學中,教學中我利用課件,讓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動態化。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調動了他們學習積極性,課堂參與度比平時高許多,一些平時甚少發言的學生也高高舉起了小手,讓我很是欣慰。

  花花綠綠、鮮花盛開的小路;垃圾遍地,蒼蠅飛舞的小路;憨態可掬,活潑可愛的小動物,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引起了感情的共鳴。學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兔姑娘、鴨先生、鹿先生去感受事物,去朗讀課文,心靈受到薰陶。

  三、以讀為本,自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在本課中採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如:範讀、比讀、表演讀,小組合作分角色讀等形式,將每個學生帶入課文所表述的情境中。讓學生如臨親身體驗,親身感受。不同個性的學生,讀出了自己不同的感悟。其實,只要我們給學生一個舞臺的空間,他們將還你一個精彩的演出。

  首先,比較讀。老師範讀“我會讀”裡的句子,學生注意聽,比較帶有問號、句號、感嘆號的句子所表達的不同語氣。然後學生練讀,體會這三種句子的語氣。

  接著在分角色表演這一環節,我把自主學***還給了學生,告訴學生不僅可以像以前那樣丟掉提示語,加上動作和表情,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自己加以編排。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準備,同時也到各小組去了解情況,並加以點撥。彙報表演時,學生不僅把小動物的動作一絲不差地表現出來,還把課文的第一段和第九段進行改變,使故事更完整。

  《美麗的小路》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有關環境衛生的故事。這篇課文適合分角色朗讀,學生可以通過分角色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如:

  兔姑娘輕輕地從小路上走過,說:“啊,多美的小路啊!”

  鹿先生慢慢地從小路上走過,說:“啊,多美的小路啊!”

  兔姑娘又從小路上走過,皺起了眉頭,說:“呀,美麗的小路怎麼不見了?”

  鹿先生又從小路上走過,捂上了鼻子,說:“咦,美麗的小路哪兒去了?”

  鴨先生也叫起來:“天哪!我的美麗的小路呢?”

  他看著看著,忽然一拍腦袋,說:“這都怪我!我一定要把美麗的小路找回來!”

  文中有許多讓小朋友感興趣的角色,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訓練朗讀,體會每個動物的不同特點以及說話的語氣。兔姑娘和鴨先生看到美麗的小路時發出感嘆:“啊,多美的小路啊!”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看到一件美麗的物品時是怎樣的心情,會發出怎樣的感嘆。從而來體會文中的感情。大部分學生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懂得保護環境衛生的重要,但這種行為還欠缺一定的自覺性。所以要抓住“美麗的小路”的“失”與“回”對照感悟,讓學生在品味語言中受到情感薰陶。

  四、開放實踐,合作交流

  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課要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當學生充分朗讀、盡情表演之後,產生了疑問:“美麗的小路怎麼不見了?”小鴨忽然一拍腦袋,“這都怪我。”小鴨為什麼說“這都怪我”,我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想一想,“我們身邊的垃圾從哪裡來的”。這種開放式的教學設計,讓課堂成為社會、學校教育的連線,又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與同學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舞臺。同時,也突破了本課閱讀教學的難點,又體現了本單元課文內容的整合。這種創造性的語文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課文結尾設計了爭當校園美容師的環節,通過此環節使學生將環保知識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去。

  課堂教學是有遺憾的藝術,本課的教學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有待今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