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危機參考論文

  金融危機的發生和蔓延,對經濟執行有著深遠的影響,但金融危機又無法完全避免。尤其在開放條件下,各國金融體系之間的高度關聯性使得金融危機具有很強的傳遞能力和破壞性。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全球金融危機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

  摘要: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經濟遭受重創,作為全球貨幣金融體系監管機構的IMF的表現卻不令人滿意,尤其是在救助求援成員國和監管成員國國內貨幣政策方面備受詬病。本文將在對IMF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改革建議,以期對於IMF今後在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以及在進行全球金融監管方面更好地發揮其職能。

  關鍵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危機;困境

  一、全球金融危機折射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的迫切性

  2007年,隨著房地產行業經濟泡沫的破滅,美國次貸危機爆發。2008年9月,先後經歷了雷曼兄弟倒閉,華盛頓互助銀行告急,美國國際集團***AIG***國有化,危機急劇惡化,並進一步演變為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然而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面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作為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監管機構發揮的作用卻顯得不盡如人意。一方面IMF未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成員國的國內金融體系進行嚴格有效的監管,致使歐美等發達國家過度發展金融衍生產品、過度使用槓桿,以謀求資本利潤的最大化,這最終導致了金融市場的道德失控。另一方面,IMF在救助危機國家方面也少有作為,這主要源於IMF貸款資源的匱乏、貸款條件的僵硬以及對國家經濟主權的入侵,都阻礙了成員國向其尋求救助。此外,由於IMF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權利結構的失衡從而導致的IMF治理結構的失衡,也制約了其防範危機發生、遏制危機蔓延的能力。IMF在全球危機下的無能為力更多地折射出IMF改革的迫切性。要徹底改革IMF,必須在重新審視各國基金份額的配比、廢止少數發達國家事實上的一票否決權、提升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反應迅速、卓有成效的國際金融救援機制,擔負起危機救助及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不公平的份額制及投票表決制

  IMF的決策採用加權表決方式,每一成員國的投票權都是由250票的基本投票權與各國按照出資比例及份額計算公式得到的加權投票權所構成的。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建立的承擔戰後經濟重建重任的IMF,採用加權表決方式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各個成員國在經濟實力、貢獻大小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牙買加體系的更替,新興市場國家對於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由於早期發達國家出資較多,擁有了超半數的投票權,進而對IMF實施了絕對的控制,這種發達國家主導下的份額計算公式的不合理導致新興市場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無法獲得與之經濟實力相匹配的份額。IMF決策機制的不公平還體現在投票表決方式上。目前IMF的表決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多數表決方式,另一種是特別表決權表決方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後簡稱《協定》***規定:“IMF的重大政策決定***如份額的調整、特別提款權的分配、章程的修改等***必須有85%以上的投票權通過方可實施”。然而根據IMF2009年釋出的資料顯示,歐美這些發達國家直接或間接控制的投票表決權比重超過60%,這就意味著無論是採用哪一種表決方式,發達國家能夠實質性地決定IMF的重大決策。而美國則更為特殊,其對於特別投票表決事項享有一票否決權。這種決策機制導致了新興市場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對IMF各事項的態度表達變得無足輕重,一項決議的命運實質上掌控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

  ***二***危機救助機制存在缺陷

  在當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IMF的職能之一就是通過貸款方式的資金援助幫助受災成員國控制危機。然而隨著其運用貸款條件次數的增加,該危機救助機制越來越受到成員國的詬病。首先,貸款條件僵化。IMF在對成員國進行救助時缺乏對成員國國內經濟狀況與經濟結構的具體分析,也未依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審視其援助方案的客觀性與合理性。在以往的救助中,IMF為了達到國際收支好轉以及維持對外償付的目的,都傾向於迫使受援國接受實施經濟緊縮政策、減少財政赤字、抑制需求增長。這些措施將會帶來短期內的經濟蕭條、失業上升甚至社會動盪。同時,IMF在經濟危機中的政策指令也未能充分考慮各國金融危機的新特點。其次,貸款條件干預成員國經濟主權。《協定》對使用基金普通資金的條件做出了規定,政府必須承諾在政策上做出某些改變以換取IMF的財政援助。但在實踐中,發生危機的成員國往往只能被迫地接受IMF附加的一系列結構性政策條件。近年來,貸款條件不僅涉及一國巨集觀經濟的改革與調整,甚至還涉及到一國的社會及文化政治領域。最後,貸款額度有限,不能有效發揮救助功能。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深化,陷入危機的主權國家越來越多,IMF的資金短缺問題日益凸顯。IMF的救濟貸款主要來源於成員國繳納的配額,而該配額與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權重成正比,與資本流動量卻遠遠不配比。

  ***三***監管機制不足

  IMF在監管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是危機預警能力較差,目前IMF的援助主要在危機發生以後,只是儘可能的減少損失,並不能做到事前避免損失。其次是在政策監督職能上的兩難,《協定》中賦予了IMF政策監督的職能,但協定並未對監督的程式及法律效力進行明確的規定,因此,在實踐中政策監督職能往往是通過IMF與成員國之間進行協商完成的。這樣的“軟機制”也就導致了IMF的監督通常是以貸款條件的方式進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IMF也只有通過對成員國提供救助資金,才能實現其監督職能,因而對於非救助國則不具有強制力。

  ***四***監管機制、調節國際收支平衡能力不足

  美國國際收支鉅額逆差,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鉅額順差,全球國際收支的嚴重失衡。而IMF不但對逆差國國際收支的調節沒有任何約束力,還將全球國際收支失衡歸咎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指出造成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採取本幣低估等政策。

  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的法律建議

  ***一***改革治理結構,完善決策機制

  如前所述,IMF在決策機制上的改革應從份額分配和表決方式兩方面入手。在份額分配方面,IMF應當按照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增加其份額與投票權。美國當前的份額與其經濟比重基本相當,大幅讓渡份額的可能性不大。而歐洲一些中小國家所持有的份額與其經濟實力並不相當。但當前改革IMF決策機制的一個悖論是:改革決策機制也必須由現行的決策機制來決定。要讓利益既得體出讓其既得利益,可能性並不大。所以針對這種狀況,可以通過讓歐洲國家將自己分散的份額合併成歐元區國家與非歐元區歐洲國家兩個大的份額,這樣歐元區國家就可以獲得與美國同樣的一票否決權。合併之後歐洲國家還可以適度的讓渡多餘的份額。在表決方式方面,降低特別多數投票的門檻。可以通過採取雙重多數的表決方式,即在某些重大決議的表決上,採用兩種方式結合的共同表決。一種是傳統的投票表決,另一種是每個國家只用基本投票權進行表決,然後將兩種表決結果賦予一定的權重,加權平均後決定是否通過決議。這種改革方案可以兼顧基本投票權和各國認繳基金組織份額比例兩方面的因素,從而有效地把決策權從持有大額投票權成員國手中轉移到持有較少投票權成員國手中。2010年11月12日,二十國集團通過了首爾峰會宣言,確認了IMF的份額改革方案。該方案在數值上有三個大的變化:一是發達國家向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轉移超過6%的基金份額;二是新興市場化國家中的金磚四國全部進入前十名;三是中國持有的份額從3.72%升至6.39%,投票權也將從3.65%升至6.07%。至此,中國的基金擁有份額躍居全球第三,將揭開中國在國際金融舞臺上的新篇章。

  ***二***改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條件

  IMF的貸款條件雖然受到了很多批評,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應當進行改革。相比較言,事後的貸款條件比事前貸款條件更合理。儘管某些受援國面臨的危機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其初始條件及經濟結構千差萬別,因此經濟調整政策也要根據受援國國內狀況量身制定,不能一成不變。另外,在一些涉及到國家主權範疇的調整政策方面,IMF應當充分尊重受援國的國家主權,加強溝通與協調,不能貿然強制執行。此外,在考察貸款發放的依據時,要多方面考量受援國的經濟條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階段性目標。還有一些學者提出貸款條件不應該由IMF和成員國的非正式協商來決定,而應該由受援國自己設定貸款條件,IMF執行董事會則履行審查這些條件的特定權力。除其他一些程式上的要求,條件應符合合理性的標準。若受援國提出的貸款條件達到合理性標準,IMF執行董事會則可以按照其條件對其發放貸款。但這僅僅是單方面的陳述,IMF要想做出全面、公平的判斷,必須建立在更加客觀、公證、科學的分析基礎之上。因此,給各成員國建立詳細的經濟金融檔案非常有必要的,這使得基金組織可以親自掌握第一手詳盡的資料,更加有利於IMF考察借款國的真實狀況、評估調整計劃,也更加有助於該貸款條件的有效執行。針對貸款額度有限的問題,首先,可以向新興市場國家增發特別提款權,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將新興市場國家閒置的外匯儲備聚集起來,而且可以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體在IMF中的份額和投票權,這既符合現有的國際經濟狀況,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IMF現有結構的缺陷。

  其次,作為一個超國家的機構,IMF的融資能力不應僅侷限於對於動員和催化官方機構,還需要催化其他私人資本參與到危機的救援中來。私人資本參與危機救援可能有雙重效應,這就要求IMF一方面發揮國際金融市場中介和代理人的功能,儘可能地將債權人與債務人聚集到一起,對受援國原有債務進行重組;另一方面,提供更加合理可行的經濟改革方案,進而讓私人投資者重拾信心。2009年3月,IMF批准了對基金組織的貸款框架進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一項內容就是使基金組織針對所有借款人的貸款條件現代化,通過推出一個新的靈活信貸額度,實現既能保證撥付貸款的條件有所側重,又能增強向低收入成員國提供短期融資和緊急融資的需要,從而保證救助效率,幫助發展中成員國更迅速地走出危機。

  ***三***強化監督機制,提高透明度

  為保證基金組織與各成員國的有效合作,IMF有權對國際貨幣制度進行監督,主要是對成員國匯兌安排和儲備資產政策合作義務的監督。與此同時,IMF的監督職能不能僅限於成員國的匯率政策與貨幣政策。當前形勢下,加強金融監管是防範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環節,國際社會需要一套權威、高效的國際金融監管準則。因此IMF在對全球金融市場進行監測時,應加強與相關國際機構的合作,制定一套有約束力的最低要求的金融監管規則。IMF在發表監測結果方面也應當保持更大的獨立性,使得監測結果對發達國家具有更強的約束力。同時,在《協定》中專設一條詳細地列舉出IMF的職能,並增加兜底條款,以適應發展國際金融活動對IMF的職能的需求。此外,IMF應當建立一個巨集觀審慎的監督框架,將其巨集觀監督職能擴充套件到對成員國貨幣政策及其他巨集觀經濟政策的監督,使得衡量金融風險的範圍涵蓋系統性金融風險,並進一步加強了對全球巨集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多邊監督。

  參考文獻:

  [1]王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探析.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2]藺捷.金融危機背景下IMF貸款條件性改革.國際商務研究.2011***5***.

  [3]嶽華、趙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治理機制改革的新設計.經濟問題探索.2012***7***.

  [4]李向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未來發展方向.經濟研究參考.2010***12***.

  篇2

  試談金融危機煤炭經濟發展思考

  一、金融危機產生的背景及成因簡介

  此次金融危機最初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後愈演愈烈,在金融領域迅速從區域性擴散到全球,演變成為一場百年不遇的世界性金融危機。2008年下半年以來隨著金融危機深度蔓延與滲透,開始對實體經濟產生巨大沖擊、並深刻影響世界經濟發展。此次金融危機產生並在全球迅速傳導的原因,本文認為主要是以下三個“過度”:一是美國市場經濟的過度自由放任。表現在美國當局過於相信市場的理性,執迷於“看不見的手”調劑經濟的能力,美國消費者對經濟的預期過於樂觀、消費觀念過於超前。二是近年來世界經濟的過度投機性,特別是在房地產、股票市場、原油期貨等領域的過度投機背離了生產要素“價值決定價格”這一基本經濟規律,引發大量泡沫經濟。三是各國經濟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對於美國經濟的過度依賴。近半個世紀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序不斷加速,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對外依存度快速提高,出口需求在許多新興經濟體內對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而美國的高消費、超前消費與舉債消費對其他經濟體的發展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拉動這些經濟體經濟增長;一方面以美元為主的國際結算體系即所謂佈雷頓森林體系和以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單一性對這些經濟體構成潛在威脅,一旦美國經濟出現危機、美元貶值就會迅速使潛在威脅由隱性變為顯性。世界經濟這一特徵在全球股市上可以鮮明佐證:華爾街打個“噴嚏”,全球股市就會“感冒”。

  二、金融危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簡析

  ***一***對世界經濟的深刻影響

  此次金融危機,首先使發達經濟體金融機構遭受重創,導致主要金融機構崩潰、股票市場狂洩、信貸凍結,緊接著傳導至實體經濟,對全球房地產、股市、製造業、世界貿易帶來巨大沖擊。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增長急劇下滑:

  1、發達國家生產總值2009年預計將出現負增長;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預期從2008年的5.9%放緩至2009年4.6%;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從2008年2.5%下降至0.4%~1%。

  2、初級商品價格起伏動盪、暴漲暴跌。

  3、世界貿易總量下降,2009年預計將縮減10%。

  4、就業困難,失業率上升。

  5、世界人均收入下降。

  ***二***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目前,金融危機對我國巨集觀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幅下降。自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幅開始低於兩位數,駛入本輪經濟週期下行區間。隨著金融危機向縱深蔓延,2009年首季GDP增速更是快速回落至6.1%,增幅比同期低4.5個百分點,為近二十年來新低。2009年全年預期為7.5%,比十五以來的平均增長速度要低2-3個百分點。

  2、工業增速明顯回落。金融危機擴散到實體經濟後,工業經濟遭受最直接、最嚴厲的衝擊。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2009年2-5月按月分別為11.0%、8.3%、7.3%、8.9%,1-5月累計增長6.3%,增幅比同期低整10個百分點。

  3、出口明顯減弱。海關總署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以來出口以兩位數的速度負增長,分月看,1到5月分別為-17.5%、-25.7%、-17.2%、-22.6%、-2***%,1-5月累計為-21.8%,而去年1-5月累計為22.8%,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影響之深不言而喻。

  4、國內部分重點行業和企業的效益下滑。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製造業特別是出口加工貿易處於本輪金融危機的風口浪尖,由此傳導至其上游各相關行業,重點是原材料、能源等基礎產業,致使部分重點行業景氣持續快速下行、相關企業經濟執行質量與效益明顯下滑甚至不堪其重、步履維艱。

  ***三***對煤炭行業的衝擊

  由於金融危機對鋼鐵、電力、化工、建材四大主要用煤行業的深刻影響,給煤炭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表現在:國民經濟下行不可避免地帶來對包括煤炭及其延伸產業如煤化工在內的能源總體需求低迷,煤炭供求關係發生逆轉,由相對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庫存總體上升,價格深幅下跌,回款十分困難。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煤炭經濟發展應著重處理好以下三方面關係

  面對此次金融危機及其影響,處於國民經濟重要位置的煤炭經濟,應有清醒認識,從巨集觀與微觀的不同層面考量,以科學發展觀來審時度勢、統籌處理方方面面關係。

  ***一***煤炭行業生存與發展的關係

  本輪金融危機前,我國煤炭行業經濟經歷了持續近五年的高漲週期,此期間煤炭經濟發展處於各行業前列,投資擴張十分迅猛,年均投資增長在30%-40%,今年1-4月固定資產投資仍增長36.6%;大量煤炭產能在這五年裡陸續釋放,年均增長2億多噸,2008年全國煤炭產量達27.93億噸。目前在建和規劃建設的6億噸左右煤炭產能,將在近三年形成實際生產能力,如此,在“十二五”初煤炭產量即達到2020年我國煤炭需求量35億噸的預測值,產能過剩在金融危機下已經初露端倪,今後煤炭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因此,從當前與長遠考慮,本文認為:對於煤炭經濟,“發展”仍是第一要務,但發展的前提應是建立在良好而堅實的“生存”基礎之上,建立在科學、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之上,盲目的產能擴張將會帶來巨大的市場風險。煤炭屬於“不可再生”的緊缺資源,始終應遵循“有序開採、適度增量、節約利用”的原則,確定科學經濟的煤炭產能,必要時採取“限產壓小”措施改善因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低迷、銷售不旺的市場環境,正確處理好目前生存與長遠發展的關係。

  ***二***煤炭行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與外部市場、技術成熟度的關係

  進入新世紀,煤炭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給包括煤炭在內的能源行業發展形成有力支撐,同時給煤炭深加工與轉化、行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醞釀了新的機遇。近年來,煤炭行業正是基於國民經濟發展變化要求與市場形勢,加速煤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步伐,大力發展煤化工成了煤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頭戲。但目前我國煤化工產業結構性矛盾在金融危機形勢下更加凸現,一是部分煤化工初級產品產能過剩與市場需求不足,截止2008年底,甲醇產能已突破2000萬噸/年,產量為1100萬噸,開工率僅50%左右,二甲醚產能490萬噸/年,產量為147萬噸,開工率30%;二是低水平重複建設嚴重,煤化工專案投資呈過熱趨勢,不少煤炭企業爭相發展煤化工,且產品結構雷同,對產品未來市場需求狀況缺乏科學精細的可行性分析;三是煤化工產業中仍有諸多關鍵性技術不成熟,從研發到應用、形成一定規模產能尚需時日。針對煤炭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從更加廣闊、長遠的視覺統籌考慮、精心謀劃,以市場為導向、技術創新為抓手科學安排煤炭產業鏈延伸與優化的路子。

  ***三***煤炭行業與下游行業的關係

  煤炭行業作為基礎效能源與化工原料行業,與國民經濟各行業脣齒相依、共存共榮。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主要用煤行業景氣下行、效益下滑,給煤炭行業經濟平穩健康執行帶來深刻影響。2008年9月以來,煤炭需求增長乏力,價格深幅下跌,煤炭企業再現銷售難、回款難、現匯少、資金鍊不通暢的窘境。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不斷滲透,幾乎沒有一個行業能獨善其身。在此情形下,煤炭企業應站在一定的高度審視與下游行業的合作關係,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營銷策略,與長期客戶結成戰略同盟,同舟共濟、共度時艱。各方在產品購銷、價格爭議、貨款結算等方面均應顧全大局、求同存異、互惠互利,實現共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