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華爾街金融風暴畢業金融危機防範論文

  金融風暴,又稱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週期的惡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一起來看看吧!

  篇1

  華爾街金融風暴的作用機理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摘要:美國房貸模式的改變是次貸危機的初始原因,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化、信用衍生品的創新導致危機從信貸市場傳導至資本市場,而融資槓桿使損失放大了N倍,進而輻射到了全球金融系統。在國際和國內經濟的急劇變化下,中國經濟潛在的風險不容忽視。中國應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嚴格控制信用評級部門的評級標準及信貸政策,提高政府監管水平加強應對危機的能力。

  關鍵詞:次貸危機;作用機理;潛在風險;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1.59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9-09-0060-04

  引言

  隨金融市場信用衍生品的創新,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及其對全球金融造成的巨大影響,使我們不得不對市場利益和產品創新鏈條進行深入的思考。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次貸危機的實質是由於濫用信用衍生品的創新,而造成信用風險累積,進而釀成美國社會的信用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與美國危機管理中的失誤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抵押貸款的證券化及信用評級制度的缺失為次貸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美國金融創新的過度發展及美國人超前消費的生活理念成為次貸危機爆發的基礎。本文在梳理美國華爾街金融風暴產生的基礎上,對比中國經濟中潛在的金融風險,提出對中國的若干有益啟示,以期做到“防微杜漸”。

  二、華爾街金融風暴的作用機理

  一美國的次級房貸模式

  傳統上,銀行融資的抵押貸款是從他們收到的客戶存款中得到的。這限制了抵押貸款的數額。近年來,銀行已移至新的模式,他們出售抵押貸款的債券市場,這使得他們更容易舉債額外基金見圖1。

  在傳統模型中,還貸的路徑②會由於購房者未能還貸而終止。而在次貸模型中,①、②、③、④路徑都會由於購房者未能還貸而終止,導致各個機構出現風險的連鎖反應。

  美國的信用評級公司將住房貸款劃分為三種類別:優質貸款市場;“ALT-A”貸款市場;次級貸款市場。所謂次級抵押貸款是指向信用評級分數較低、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家庭或個人提供住宅抵押貸款。在美國有相當數量的金融信用評分不高的人群。信貸公司正是看準了潛在的強大市場所能帶來的預期收益,於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降低貸款標準,形成了大量次級抵押貸款。

  由於房貸週期很長,房貸公司和商業銀行為了提前獲得現金流,對其進行資產證券化運作,便把這部分房貸打包成為住房按揭抵押債券MBS或抵押債務債權CDO。而MBS或CDO的投資者主要是投資銀行和對衝基金見圖2。

  證券化的次級抵押貸款的信用風險及其收益正是通過這樣的信用鏈條,從未證券化前完全由貸款供應商商業銀行或專業貸款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轉移到持有抵押貸款支援證券MBS或CDO的機構投資者的資產負債表中。因此,表面上分散了的風險,實際上已經傳導到了證券市場。

  二美國次貸危機的蔓延

  次貸危機的實質是由於美國的次級貸款都被證券化了,並通過融資槓桿使損失放大了N倍,進而輻射到了全球金融系統。根據Thomson financial的統計,過去的三年全球CDO發行量分別達到了271 803.3$MM、551 709.6$MM和502 978.8$MM。

  通常情況優質抵押貸款是由有政府信用支援的抵押貸款債券發行機構進行發行的,其信用等級為AAA。而通過證券化後打包的MBS和COD都可被信用評級公司評級為AAA;然而這些債券本來是從一些低質資產發展而來,尤其在經過多次“金融創新”後,使這些低質資產通過獲得信用評級公司的評級都獲得了AAA的高等級標號,這樣最後投資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持有的AAA級產品究竟是來自何種質量的資產。2007年,全世界GDP總量約54萬億美元,跟CDO的發行量比起來只有萬分之一。

  國際清算銀行曾統計,根據次級貸款包裝成美國CDO產品在2004年為1 570億美元,2005年發行了2 490億美元,但在2007年的第一個季度就發行了2 500億美元。

  美國的信用衍生品創新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次貸這樣一種創新使美國信用評級較低的居民買到了房子,同時通過資產證券化變成次級債,將高風險載入在高回報中,發散到了全世界,當風險冒出來之時所有利益鏈條的連帶責任也浮出了水面。

  三、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

  雖然由於實行不同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中國和美國存在巨大的差異,但兩國在經濟的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流動性過剩導致股票和房屋為代表的資產價格虛增,投資與投機行為盛行等。幸運的是美國的次貸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我們更加理性、深刻地認識信用衍生品的利益鏈條,對中國的金融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鑑作用。

  一儲蓄率持續盤升導致大量的風險集中於銀行業

  儲蓄存款的高增長使中國形成了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制度,而債券和股票市場等直接融資的發展滯後,使得銀行成為風險的集中地。目前中國還處於經濟轉軌時期,金融改革還沒有到位,金融意識淡薄,金融體系基礎薄弱,投資渠道狹窄,銀行除了貸款給企業,很少有其他渠道來消化存款。這就抑制了居民資本儲蓄向投資的直接轉化,導致銀行業的風險累積。

  高儲蓄率必然導致高投資率,也就造成了產能過剩的局面。中國連續多年高增長的投資依然無法完全吸收過高的儲蓄率,而高投資率所形成的產能又不能被國內消費所吸納,這就形成了中國對外貿易順差較大,而國內需求相對不足的局面。

  二中國將面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趨緩的雙重壓力

  次貸危機的擴散導致投資風險急劇放大,美聯儲為了應對信貸緊縮狀況而連續大幅度調低利率。

  美國利率大幅降低之後,帶來的惡果是美元大幅貶值和大宗商品價格猛漲,從而引起全球性的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具有國際輸入性,並非貨幣當局能夠完全控制。美國經濟的下滑導致大量資金從美國資本市場撤離,去尋求更加安全的投資市場。像中國這樣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很可能就是這些短期資本最理想的目標場所。2008年1―8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77.32億美元,同比增長41.60%。同期,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增長9.26%;原歐盟十五國對華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增長29.09%。快速增長的FDI表明外資正在加速流入中國。同時國際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提高,加之國內貨幣M2的持續盤升的會進一步推高通貨膨脹率。

  三出口額大幅下跌導致大量企業倒閉加大就業和銀行壞賬壓力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是靠出口順差帶動,2007年中國的GDP結構中消費佔44%,投資佔43%,出口則佔27%。美國是中國的出口大國,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佔中國出口總額的19%。受次貸危機的影響中國的出口額大幅下跌。圖7所示,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中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而2008年的月度出口增長率也明顯低於2007年。同時人民幣的升值又將進一步影響中國的出口。出口額的大幅下降導致中國許多中、小企業倒閉加大了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和銀行壞賬率。

  四居高不下的外匯儲備導致外匯市場風險

  雖然中國資本專案沒有開放,尚有防禦國際短期資本衝擊的防線。但從巨集觀上來看,美國次貸危機造成中國鉅額外匯儲備大幅縮水,購買能力下降。為應對次貸危機,美國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2007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從2007年1月的7.8下降到了12月末的7.3,貶值幅度約為%。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3月份已經超過了1.68萬億美元,持有美元資產超過1.1萬億。以美國國債形式而持有的外匯儲備勢必會加劇中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四、中國的應對策略

  一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

  金融衍生品能夠帶來巨大的收益,同時也能帶來巨大的風險。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就是由於過度發展的金融衍生品,使得風險不斷的分散轉移,以至於最後使得最終購買者不能明晰自己到底承擔了多大的風險。

  再者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多采用保證金方式,參與者只須動用少量的資金即可進行數額巨大的交易,由於絕大多數交易沒有以現貨作為基礎,所以極易產生信用風險。加之監管部門很難對潛在的風險進行準確的估計,若有一方違約,就可能引發整個市場的連鎖反應甚至演變為金融危機。

  二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

  近幾年,中國房價迅猛上漲,由此也帶動了商業銀行的住房按揭業務。美國次貸危機的初始原因也正是房地產市場泡沫的不斷累積,最後引發的華爾街金融風暴。截至2007年6月,中國商業住房貸款餘額為2.6萬億元,比2005年增長41.3%;商業性房地產貸款餘額達4.3萬億元,同比增長24.5%。房地產業景象一片繁榮,而貸款機構為了贏利就會降低信用評級標準,盲目貸款,一旦樓市價格發生問題,資金鍊條斷裂,就會導致銀行產生大量壞賬。即使在美國這樣金融監管嚴厲、金融市場發達的背景下,都會發生如此巨大的風險與危機。中國如果任由房地產泡沫吹大,後果也將顯而易見。

  三嚴格控制信用評級部門的評級標準及信貸政策

  美國的次貸危機正是由於其信用評級機構把信用評分較低的房貸人的次級房貸,通過不斷證券化的過程給予了AAA級評分,使得信用風險轉嫁給了擔保債券的持有人。如果信用評級機構能夠嚴格審查並給予準確評級,那麼次貸危機恐怕不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由於房地產業的繁榮,銀行等金融機構放寬了對貸款條件的限制,和貸款人的資格審查,是美國次貸危機的一條導火線。中國在面臨與美國相似的背景及社會心理下,應嚴格控制信貸規模和信貸條件,以降低我國信貸市場的風險。

  四提高政府監管水平加強應對危機的能力

  美國政府把次級債券這種金融衍生品的評估和監督責任完全留給了信用評級機構,給這些私人機構留下了過多的操作空間,結果導致信用評級標準的下降,不夠真實可靠。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政府也採取了各種救市方式,高調向市場投放貨幣,連續降低利率。儘管如此,次貸危機的影響並沒減弱,反而繼續蔓延,其所引發的問題也難以估量。可以說美國政府的救市是失敗的,也可以說美國政府對危機的管理效率低下。面對美國如此強大的經濟大國,其對出現的危機管理尚且如此,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更應重視政府對危機的應對能力。

  參考文獻:

  [1]Staff Report no.318 March 2008.Understanding the Securitization of Subprime Mortgage Credit.

  [2]Credit Suisse 2007. Mortgage Liquidity Du Jour: Underestimated No More , Equity Research, Americas/United States, 12

  March.

  [3]何帆,張明.美國次級債危機是如何釀成的[J].求是,2007,20.

  [4]曹遠征.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次級債的分析與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7,11.

  [5]甄炳禧.透視美國次貸危機及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11.

  篇2

  華爾街金融危機帶給我們的理性思考

  摘要:發端於美國次貸危機的華爾街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已經和必將繼續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崛起的中國面對當前嚴峻形勢,為保持國民經濟又好足快地發展,應該多一些理性的思考。

  關鍵詞:金融危機 理性思考

  一、金融危機及其特徵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I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週期的惡化。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時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動盪。金融危機可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型別。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二,華爾街金融危機及深層原因

  1、華爾街金融危機的爆發。

  美國一向是提倡提前消費、貸款消費的國家,當傳統的金融方式及領域已經沒有賺大錢的可能時,人們就要考慮新的方式,開闢新的領域,又加上美國遇到了9 11,經濟急劇下挫;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和消費,政府幾次降低利率,受益最大的行業中,房地產是最為消費者夢寐的,於是金融業和房地產業聯手提出了讓過去那些沒有固定收人或者低收人人們不敢想的事情――買房子。

  在美國,個人貸款者是向抵押貸款公司而不是直接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抵押貸款公司將抵押貸款出售給商業銀行或者投資銀行。銀行將抵押貸款重新打包成抵押貸款證券後出售給再購買抵押貸款證券的投資者,轉移風險。同時,銀行會與抵押貸款公司簽署協議,要求抵押貸款公司在個人貸款者拖欠還貸的情況下,回購抵押貸款。

  銀行還會購買一些信用違約互換合約,相當於購買一種對抗抵押貸款違約率上升的“保險”,來進一步分散自己的風險。這樣,就產生了好多金融衍生品。買房子要貸款,貸款要有抵押,要對申請貸款人進行還款信譽評級:過去只貸給A級――標準貸款的申請人,現在降低了,設定了次級標準。沒有固定收入和低收入的人,也可以貸款買房子。次貸問題引發了支付危機,從而導致金融危機。

  2、華爾街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

  1]美國的過度消費和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過度儲蓄。

  長期以來,美國國內儲蓄一直處於低位,對外經濟表現為長期貿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佔GDP總額達到6%的水平,且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單”。而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和石油生產國居民則是儲蓄過度,長期貿易順差,積累起大量的美元儲備。這些美國經濟體外的美元儲備需要尋找對應的金融資產來投資,這就為華爾街金融衍生品創造、美國本土資產價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礎。

  2華爾街金融資產的供應沒有堅實的實體經濟發展作為支撐。

  上世紀90年代後期,充裕的全球資金湧八美國,金融業在美國的發展越來越旺盛,金融產業演變成一個大產業,可以吸納大量的就業,產生大量的產值。有關資料顯示,美國金融產業所創造的增加值竟達到GDP的40%。華爾街的從業人員可以獲得天文數字的薪酬和獎金。但虛擬經濟一旦脫離實體經濟,必定演變成一種虛幻經濟。如果將華爾街的金融產業視作一臺巨大的晝夜不停運作的“機器”,它一方面吸納全球金融資源,同時通過其“生產”變成全球各地一個個投融資專案,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用資本在生產中獲得的收益回報給全球投資者。

  如此迴圈,華爾街的金融產業是沒有問題的。或者,這些金融產品的創造立足美國本土的實體經濟,能促使美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那麼危機出現的概率也可以大大下降。然而,由於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週期已經進入lT週期波段的末尾,缺乏投資機會,而且美國已經將大量的製造業轉移到國外。通過製造業資訊化而提升勞動生產率的機會也失去,近期又不可能有大量的科技創新專案吸納融資。在這種情況下,華爾街金融資產的供應沒有堅實的實體經濟發展作為支攆。

  3這次金融危機的本質是“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

  近年來,美國房地產投資異軍突起。這應該算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但是這些房地產的銷售物件主要是美國中下收入階層。在美國製造業轉移的情況下,中下階層的收入難以提高,在金融資產泡沫推動下的房地產價格的不斷上升,最終把他們逼到破產的地步,引發了世界性債務危機。因此,這次金融危機的本質是”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而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只是放大卻是了“次貸”危機,將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風暴。

  4全球總有效需求的不足和全球生產能力供給的過剩。這次危機的表面原因是泡沫經濟的破滅。泡沫起因於全球流動性過剩,流動性過剩背後的深層原因卻是全球總有效需求的不足和全球生產能力供給的過剩,總的表現形態為全球儲蓄過度。換一句話說,全球經濟實際上處於一種動態無效的狀態:充裕的儲蓄資金找不到與之匹配的投資專案。

  三、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首先耍堅定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念。中國曾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把計劃看成是絕對的,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場金融危機使我們看到,市場也不是萬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勢必引起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分配的不公,最終受到懲罰。真正的市場化改革,決不會把市場機制與國家巨集觀調控對立起來。既要發揮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又要發揮政府和社會監管這隻看得見的手的作用。

  其次耍調整巨集觀政策。政府對內要積極改變前一階段過緊的貨幣政策,將賃幣政策的目標從控制通脹轉到保持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方面,短期內特別要關注人民幣匯率貶值而導致資本外流加速的情況,加速的熱錢外流會根本改變流動性過剩局面,使經濟中流動性極為短缺。嚴重影響實體經濟,再加上貨幣政策有滯後效應,更應該採取積極主動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另外,我們需要將貨幣政策與金融政策分離,單用貨幣政策是不能解決熱錢問題的。前段時期熱錢過多,我們只是單一地用緊縮性貨幣政策來對付,其結果是中小企業融資發生困難,影響實體經濟。此外,我們還需要用積極的財政政策來配合寬鬆的貨幣政策。如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徵點,減負企業稅收,刺激內需。

  再次耍加速改革金融產業。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內外結構的非均衡和金融改革的滯後,在危機發展中也起了一定作用。一方面中國投資於美國的國債和其他金融資產,目前投資數額已達9000多億美元,另一方面中國近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從本質上講是中國居民的儲蓄存款在國內找不到好的投資專案。因此,中國外匯儲備的積累,是與銀行的存貸差,即存款大於貸款的數額基本相等。綜合美國經濟和中國經濟的情況,我們發現,目前中國金融的發展嚴重滯後於實體經濟的發展。正因為如此,一個13億人口大國會出現鉅額的儲蓄過度,並且存貸利率大大低於經濟增長率,儲蓄過度使中國經濟實際處於動態無效狀態。多餘的資金需要在美國這樣一個增長緩慢且資產泡沫明顯的國家尋找投資機會。與此同時,我們每年還要引進500億-600億美元資金的國外直接投資專案,支付高額資本報酬給外國投資者。

  最後要建立較為嚴密的金融風險防範體系。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人類留下極為深刻的教訓,大家一定會認真總結危機的原因以及危機的防範,未來金融產品的供給和需求將更為理性,全球金融體系的建設會進一步彌補舊體系的缺失,使其相對完善,各國協調機制也將有可能被逐步建立起來,全球治理結構在金融領域將有一個基本雛形出現。中國完全可以根據這些教訓和防範的總結,建立較為嚴密的金融風險防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