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綠色畜牧業河南畜牧獸醫論文

  綠色畜牧業是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畜產品的迫切要求,發展綠色畜牧業是滿足國內人民對高品質綠色畜產品需求的迫切要求。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畜牧多種經營與畜牧業經營創新

  摘要:畜牧業產業化來源於農業產業化***Aglibusiness***的概念。應對技術壁壘的難度加大中國加入WTO之前,關稅,數量限制等式影響我國畜牧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加入WTO後,許多國家複雜苛刻的技術法規,標準,名目繁多的商品包裝,檢驗,衛生,環境等要求,已經構成了更為隱蔽,更難應對的技術壁壘,直接影響到了我國的畜牧業產品的出口。為了應對更多的機遇和挑戰,調整畜牧業的經營理念是我國當前畜牧業出口生產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畜牧產業化的實質內容和運作方式的創新都需要我們去學習和研究。

  關鍵詞:畜牧業多種經營;技術壁壘;WTO機遇;經營創新

  一、引言

  草原畜牧業是我國經濟體制中的傳統產業。在自然經濟時期,它向人們提供衣、食、住、行、燒等簡便易得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較少地依賴社會的其他產業而存在。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後,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化、專業化、商品化這股強大洪流,衝擊著牧區自然經濟。因此,轉變指導思想,改變生產經營方式,促使畜牧業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化,加快畜牧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

  1.改革畜牧業經營方式

  只有改革落後的經營方式,才能提高經濟效益。要進行內部挖潛,走內涵擴大再生產路子。牧民群眾由於長期受自然經濟思想的束縛,養畜不是面向市場而是自給自足,衡量家庭富裕程度主要看牲畜存欄數量的多少,這樣作的結果,只能使畜牧業長期維持簡單再生產,對畜牧業資源來講是一個很的大浪費。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增加飼草料入手,這樣,又需要投入較多的財力、物力和勞力。因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推行季節性畜牧業,即利用夏秋牧草豐茂之機,多飼養並育肥羯羊及內畜,入冬之前,根據冬春草場的載畜能力,適時適量出欄牲畜,既加快了牲畜週轉,增加經濟收入,又減少了冬春草場的壓力,降低牲畜死亡。

  2.畜牧業向高層次發展

  畜牧業要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需要,必須拓寬經營範圍,改善產品質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畜牧業經濟。它既包括畜牧業的內涵,又包括畜牧業的外延,使畜牧業生產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上一個新的臺階。為達到此目的,就要創造條件,逐步形成新的產業群體,按照這種發展思路總攬全域性,指導產業結構調整,保證畜牧業經濟穩步發展,經濟效益不斷提高。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通過生產關係的變革,家庭經營已成為畜牧業生產的經營基礎。

  3.發展牧區定居點建設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定居點建設和牧區的經濟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它的發展速度、規模和標準,取決於經濟發展的程度和水平;而經濟的發展在某些部門和環節上受著它的影響和制約。所以,要加強規劃和建設,注意發揮其積極作用。定居點是牧民的宿營地和商品交換的集中帶,也是牧區繁榮的體現。牧民定居點建設要因地制宜,走自己的路子,不能強求一律。既要符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適合現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又要順應牧民的生活習慣。

  4.改善牧民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包括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在內的全部生活活動總和。過去牧民的生產力水平低,只能過原始落後的遊牧生活,隨著經濟的發展才達到絕大多數牧民定居,住進了封閉式的瓦房;放牧也逐步由徒步、騎馬轉向騎摩托或開汽車;太陽能輻射大部分牧區,部分牧民還擁有彩電、錄音機,大大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牧民的文化生活。今後,還能達到 “吃的講營養,穿的講漂亮,住的講寬敞,用的講高檔”的生活水平。這些都說明了生產方式的轉變是生活方式轉變的根本。

  二、畜牧業產業化來源於農業產業化的概念

  其基本特徵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對畜牧業經濟的重點產品、主導產業按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的要求,實行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優化重組,形成各具特色的“龍”型產業實體,以達到產業區域化、組織集團化、經營市場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標。其實質內容就是生產專業化。

  畜牧業生產專業化包括三個層次的含義。一是從巨集觀上講,畜牧業作為一個產業部門,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地區專業化;二是由於畜牧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商品化,擴大了產前、產中、產後各產業部門專業化和農場專業化;三是從微觀來看,畜牧業部門和農場專業化的發展,又把一種產品的不同部分或不同工藝階段分成若干專項生產,推動了畜牧業生產工藝專業化。畜牧業生產專業化在這三個層次上的發展,使科學、高效的組織管理方式的運用成為可能,從而才能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在此基礎上,產業化經營形式應運而生,出現了供產銷或牧工商等畜牧業經營的一體化。

  三、畜牧業經營中遇到的新矛盾

  1.應對技術壁壘的難度加大:加入WTO後,許多國家苛刻複雜的技術法規,名目繁多的商品包裝檢驗,衛生環保等要求,已構成了更多,更難應付的隱患和技術壁壘,直接影響了我國的畜牧業的產品出口。

  2.增產增收統一的難度加大:從價格方面看,我國的畜牧產品價格大都低於國際市場價格。收價格因素的影響,畜牧業經營過程中的投入產出率偏低,甚至會出現產供量越大,價格水平越低的局面,最終導致畜牧業增產不增加,經濟效益下降。

  3.防禦風險的難度加大:加入WTO後,畜牧業產品出口關稅大幅度下調,這很可能導致大量外國畜牧產品繼續進入中國市場。在這種情況下,由於中國牧民的組織化程度低,超小規模的農牧戶難以應對激烈的國內外尤其是國際市場競爭。面對經營風險導致的利益損失,農牧民尚無自己的組織出面主持公道,這很可能加劇農牧民收入的惡化。近幾年來,國家雖對包括畜牧業相關的不符合WTO法規的幾千項法規進行了必要的修改,但一些更深層次,更為複雜的貿易爭端可能引起的新的法規糾紛難以作出全面估計,一旦在國際貿易方面真的產生意料以外的法律糾紛,可能會出現負面的對我國農牧民不利的後果。

  四、與時俱進樹立畜牧業的經營新理念

  1.實施國際化的經營戰略:面對挑戰,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首先是生產組織標準化問題。必須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產,以打破某些國家貿易保護中的“綠色壁壘”。其次是生產服務社會化問題。必須面對國際環境,本著社群性服務與專業化服務相結合,事業性服務與實體性服務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並逐步向規範化服務邁進。最後是經營保障法制化問題,調整畜牧業立法的基本目標,並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為畜牧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2.推進產業化經營機制的執行:為加快畜牧業產業化過程,首先是成產佈局專業化問題,畜牧業生產者應利用資源優勢從事對自己最有利的生產,發揮優勢,提高經濟效益。在資源配置方面實行規模化經營,為畜牧業產業化創造基礎條件。最後是要投入集約化問題,畜牧業產業化經營必須按照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實現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的集約經營,當前尤其是要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搞好畜產品深加工,提高畜產品的附加值。

  3.探討新的合作化經營體制:從當前情況看,應抓好經營聯合協會化,應在繼續組織好部分專業協會的基礎上,發展全國性的上下一盤棋的綜合性農牧民協會。產權制度的股份化,應考慮在不打亂原雙層經營體制的前提下,有步驟,有重點,多樣性的建立股份制畜牧業經濟,以集中資本聯合經營,增加畜牧業的競爭力。管理方式企業化,對畜牧業實行企業化管理,首先是注意培養龍頭企業,並對其實行公司制的現代化管理模式,對尚未完全股份制的經營實體,要以市場為嚮導,借鑑工業企業成套的,完整的管理體系,手段和方法,採用合同契約制度,參股分紅制度,全面經濟核算制度,並對其整個經營過程中的營運成本,經濟效益實行企業化管理。

  五、小結

  產業化經營形式應運而生,出現了供產銷或牧工商等畜牧業經營的一體化。畜牧業是核心和基礎,但推動一體化發展的都是非畜牧經濟部門。實踐已經證明,這是畜牧業經營管理的有效途徑,產業群體中各個環節的協調發展,畜牧業的多種經營與畜牧業的經營創新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農村養殖技術2007年第五期

  北方牧業2008年第十四期

  現代農業科技2009年第十八期

  中國畜牧雜誌2010年第十期

  篇2

  淺析畜牧業汙染現狀及治理對策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畜牧業生產規模在不斷擴大和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畜牧業發展形勢變得越來越好。但隨之而來的畜禽糞便的增加和任意排放導致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資源退化。為促進畜牧業快發展,用科學發展的觀點,統籌畜牧業汙染源治理,是關係到今後畜牧業健康發展的大問題。筆者根據基層多年經驗,現就畜牧業汙染情況和治理方法作一探討。

  1 畜禽環境汙染源現狀

  1.1 糞便汙染

  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畜禽糞便造成的環境汙染,是造成畜牧業環境汙染的主要汙染源[1-2]。據測算,1頭育肥豬從出生到出欄,排糞量850~1050 kg,排尿1200~1300 kg。據測定,豬糞惡臭成分高達230種,糞便中含有的硫化氫、氨氣、糞臭素***甲基吲哚***、脂肪族的醛類、硫醇、胺類等物質,汙染空氣,汙染生活環境,刺激動物嗅神經和危害呼吸道,不但會導致動物應激,而且排放到大氣中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而糞便作為有機肥料播撒到農田中去,也將導致磷、銅、鋅及其他微量元素在環境中的富積,從而對農作物產生毒害作用,嚴重影響作物的生長髮育,使作物減產。

  1.2 水質汙染

  農村散養戶、規模養豬場糞便露天堆放,無害化處理不徹底,經雨水衝淋而排入水體中引起水體汙染。養殖場和加工廠的汙水中含有的大量汙染物質,其汙水的生化指標極高。不僅能汙染地表水,其有毒、有害成分還易滲入地下水中,嚴重汙染地下水質。病死的動物屍體無害化處理不到位,焚燒不徹底,有的亂扔亂拋也導致環境水體汙染。

  1.3 病原微生物汙染

  畜牧業的發展會帶來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和傳播,特別是患病或隱性帶病畜禽排出多種致病菌和寄生蟲卵,如不適當處理,會成為傳染源,不僅造成畜禽疫病傳播,而且會波及人類,影響人們的健康[4]。環境的汙染還可導致各種微生物、病毒、病原體的變異,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

  1.4 藥物殘留汙染

  藥物殘留對畜產品及環境造成潛在汙染。畜產品中殘留的藥物有獸藥、醫藥、消毒藥、農藥及其他化學物質,目前最突出的是瘦肉精的殘留問題。此外,抗生素和激素的濫用、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超量使用也會造成藥物殘留。

  2 治理對策

  2.1 科學保護畜牧生態,加強畜禽汙染環境監測

  要高度重視畜禽業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問題,吸取某些地方畜牧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先汙染後治理的教訓,將畜牧業生態保護納入環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中來,提高畜產品安全意識,按照國際慣例組織畜牧生產,加強畜禽及其產品的安全管理與質量認證。隨著畜牧業的迅速發展,要加強對畜牧業環境汙染的監測力度,開展畜禽汙染現狀的調查,科學地掌握畜牧業環境汙染情況,為畜牧業的生態保護提供依據。

  2.2 建立人工生態型養殖場,採取動物營養性環保措施

  根據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組織原有以及新建的養殖場,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和現代技術,實行無廢物和無汙染生產。通過推廣農牧結合、果牧結合、牧菜結合等多種生態養殖模式,強化畜禽糞便無害處理與綜合利用,提高畜牧業的整體科技水平、環保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實現畜牧業內部的良性迴圈。走出發展汙染、汙染髮展的惡性迴圈老路,實現發展利用的良性迴圈。飼料部門準確測定畜禽營養需要量和飼

  料原料的營養價值,更準確地配製出符合不同生產階段和目的的畜禽環保型飼料,減少養分的過量供給,提高飼料養分的利用率,減少氮和磷的排出量。採用多階段飼養法,減少畜禽排洩物對 環境造成汙染。

  2.3 控制畜禽排洩物,大力 發展沼氣生產

  加強畜禽糞便 管理,控制糞便的產生、播撒,防止畜禽糞便造成大量積壓,消除汙染隱患。對畜禽糞便進行技術處理,提高畜禽糞便作為 農業肥料的利用效率,殺滅病原菌,增加養殖業的收入。降低飼料中的礦物質及粗蛋白含量,從而降低糞便中的氮和礦物質含量,減少環境的汙染。有的糞便可通過處理重新利用,如雞糞粗蛋白質不僅無氮浸出物含量高,還含有豐富的鈣、磷和微量元素,通過乾燥、膨化、氨化或發酵等方法處理後可作畜禽飼料。此外,應充分利用畜禽糞便和秸稈實現資源的迴圈利用。

  2.4 控制藥物殘留,加強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

  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飼料、獸藥管理的規定,嚴禁在飼養過程中使用國家明令禁止、國際衛生 組織禁止使用的所有藥物,嚴格按照用藥規程用藥,控制畜禽用藥,限制某些抗生素及藥物的濫用,保證畜產品的安全,減少對人畜的汙染。病死動物及產品無害化處理既涉及到 社會公共衛生,也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可迴避的一個重要問題。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豬鏈球菌、豬高熱病發生後,病死和撲殺畜禽的處理更是成為一大難題。加大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裝置的投入、規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是各級政府和畜牧獸醫部門應當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

  2.5 保持良好的飼養環境,保證畜牧業和諧發展

  飼養環境不僅影響到畜禽的健康和生產效能,而且影響到對環境的保護和與周邊居民的關係。保持良好的飼養環境措施具體為:一是搞好禽場的環境綠化;二是加強禽舍的通風,保持空氣清新潔淨;三是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溼度,保持環境安靜,減少應激發生;四是做好養殖場的隔離,進入人員和物品、裝置要消毒;五是保持舍內清潔衛生,定期消毒。

  3 結語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不具備發達國家所擁有的 經濟和技術優勢,環保投入有限,治理技術也比較落後。因此,絕不能走發達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必須在經濟發展中抓好環境保護,將畜牧業的發展納入可持續發展中來。這是從事畜牧業的 工作者必須認真探討的長遠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