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誤區

  語文文言文就是古文。理解通俗點,就是用我們現代的語言去描述古文表達的意思。從古文的翻譯就可以看出你對古文的理解水平。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017

  誤區一:不辨感情色彩

  例1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晉書·皇甫謐傳》***

  誤譯:於是他不做官,沉湎於書籍之中,以至廢寢忘食。

  正譯:於是他不做官,沉醉於書籍之中,以至廢寢忘食。

  分析與對策:譯句將“耽玩”的褒揚色彩誤譯成了貶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愛好、玩味,應譯為“沉醉”“潛心玩味”之義。

  考生誤解詞語的感情色彩,原因在於受到先入為主的思維影響,從而容易對一些似是而非的詞,想當然地進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將其解釋為“耽擱”,從負面的角度進行理解,誤譯為“沉湎”。

  為了避免這樣的錯誤,對待一些前後有矛盾的詞、有疑義的詞,應該“瞻前顧後”,核實自己的初始判斷是否正確。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後文有“忘寢與食”一句,對此句不難理解為“廢寢忘食”之意;並且這句和上句是並列關係而非轉折關係,故此“耽玩”一詞應與“廢寢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應譯為正面的意思“沉醉”。

  誤區二:詞類活用分析錯誤

  例2***2010年天津卷***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魚。

  誤譯:後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兒的衣服,袖子裡的那把刀也向著池塘呼喚魚兒。

  正譯:後母慢慢穿上她女兒的衣服,袖子裡藏著鋒利的刀子走到池塘邊呼喚魚。

  分析與對策:句中的第一個“衣”,名詞活用為動詞,應譯為“穿”;“袖”,名詞活用為動詞,應譯為“袖子裡藏著”。一般情況下,“名詞+名詞”的結構,第一個名詞往往活用為動詞。

  要解決這個問題,考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1、藉助複習資料熟悉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類別,並能通過對活用特徵的識記、比較,結合語境進行正確翻譯。如,形容詞意動用法,表示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可譯為“認為……”“以……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表示主語使賓語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2翻譯語句的前提是讀懂文章大意,而我們檢驗自己翻譯正誤的方法,就是將譯文放到文段中去檢驗,使自己的翻譯符合語境,合情合理。

  誤區三:漏譯省略成分

  例3***2007年廣東卷***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

  誤譯:只是用濃墨灑作大墨點,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

  正譯:***狐狸***只是用濃墨灑作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

  分析與對策:句中漏譯了省略主語“狐狸”。原文中雖然省略了主語,但為使文意通順、明瞭,翻譯時要將省略的成分補上。這也是考試中的一點要求。另外,有些通過直譯無法使文意貫通的地方,如“滿紙都是”,也應適當“增詞”,即加上使文句連貫的詞語。

  考生漏譯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通讀整個句子或與譯句有關聯的前後句,沒有形成整體語境意識,只是“就詞譯詞”,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傳達出來。這種毛病輕則影響到考生對個別詞的判斷和翻譯,重則影響到考生對整個句子的理解。

  要解決這個問題,考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1、考生應注意樹立較強的語境意識,閱讀時真正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在翻譯一個句子時,不能偷懶,只滿足於讀單一的那個要求翻譯的句子,還應適當“瞻前顧後”地照顧語境。

  2、翻譯出一個句子之後,不要急著做下一題,而要回顧一下自己翻譯的句子是否通順,看看有沒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語、賓語等。

  誤區四:語言不合規範

  例4***2007年四川卷***其軍帥怒賁不先白己而專獻金,下賁獄。世祖聞之,大怒,執帥將殺之,以勳舊而止。

  誤譯:賀賁的主帥對他事先不稟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獻金感到憤怒,就把賀賁關進監獄。世祖聞之,眼冒金星,執住了主帥將要殺他,因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罷。

  正譯:賀賁的主帥對他事先不稟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獻金感到憤怒,把賀賁關進監獄。世祖聽說這事,非常憤怒,逮捕了主帥將要殺他,因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罷。

  分析與對策:這段譯文的不規範表現在兩個方面:①文白夾雜,“聞”“執”等文言詞語沒有譯出。根據語境,“聞”可譯為“聽說”;“執”可譯為“逮捕”。②風格不一致,整體上看是嚴肅的書面語,而“眼冒金星”顯然是口語化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考生應注意以下兩點:

  1.嚴格遵守“對譯”的方法,將單音節詞語雙音化,有效避免漏譯文言詞,也就從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夾雜。“對譯”過程中,不採用方言、俚語、口語化的詞語。

  2.檢查有無夾雜在譯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以及方言、俚語、口語詞等。

  誤區五:不懂古代文化常識

  例5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也?”***司馬遷《鴻門宴》***

  誤譯:項王握住劍把站起來,大聲問:“來客是什麼人?”

  正譯:項王握著劍把直起腰來,問道:“來客是幹什麼的?”

  分析與對策:古人席地而坐,而兩膝著地,腳背朝下,臀部坐在腳後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這就叫“跽”。項王本坐著,突然見樊噲闖進來,於是警惕起來,握住劍,挺直腰準備站起來,以防不測。在這裡,只能解釋為“雙膝著地,上身挺直”。高考複習中,考生要留意此類古代文化常識,在教材複習和傳記類文章的學習過程中積累與古代官職***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除,拜官授職。擢,提升官職***、地理***江表,長江以南地區。關東,古代指函谷關以東。朔漠,北方的沙漠***、習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涉及文化常識的譯文,可從兩個方面檢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譯是否合乎古代社會的環境;二是看譯文是否適合語境,是否合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