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報告範文
我國曆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嚐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采、雅俗共賞的飲茶文化。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中國茶文化專題研究報告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製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依照《詩經》等有關文獻記錄,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諸類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巨集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列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中國茶的歷史及其發展,不僅僅是形成簡單的一種飲食文化的過程,而同樣映射出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質。
2
中國茶文化調研報告
茶的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飲茶的發源時間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
,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飲茶的起因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人類最早為什麼要飲茶呢?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
祭品說:
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藥物說:
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說:
“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同步說:
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
茶樹的發源地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麼幾種說法:
四川說:
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
雲南說:
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川東鄂西說:
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江浙說:
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
茶的文字及其演化傳播
⑴茶字的由來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
⑵茶的各種稱呼、字形及其傳播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如:荈詫、瓜蘆木、荈、皋蘆、檟、荼、茗、茶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方言的原因,同樣的茶字,在發音上也有差異。如:
福州發音為ta
廈門、汕頭髮音為:de
長江流域及華北各地發音為chai、zhou、cha等。
少數民族的發音差別較大,如:傣族發音為:a
貴州苗族發音為chu、a
世界各國對茶的稱謂,大多是由中國茶葉輸出地區人民的語音直譯過去的。如日語的""チセ""和印度語對茶的讀音都與""茶""的原音很接近。俄語的""чай""與我國北方茶葉的發音相近似。英文的"ea"、法文的"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hea"都是照我國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發音轉譯的。此外,如奧利亞語、印地語、烏爾都語等的茶字發音,也都是我國漢語茶字的音譯。
從茶字的演變與確立,到世界各地的有關茶的讀音,無不說明,茶出自中國,源於中國,中國是茶的原產地。
中國茶道
茶道發源於中國。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朝鮮,獲得了新的發展。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飲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
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 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古代沒有茶道專著,有關茶道的內容散見於各種茶書及茶詩文繪畫中。下面是從古代茶書及茶詩文的東鱗西爪中,筆者所披尋出的中國茶道形成與發展的脈絡。
一 、唐宋時期──煎茶道
中國茶道形成於八世中葉的中唐時期,陸羽為中國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創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陸羽、常伯熊、皎然、盧仝、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齊已等。[唐代]茶人對茶道的主要貢獻在於完善了煎茶茶藝,確立了飲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於中晚唐,歷[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歷時約五百年。
煎茶道茶藝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二、 宋明時期──點茶道
點茶道形成於十一世紀中葉的[北宋]中後期,代表人物是蔡襄、趙佶、梅堯臣、蘇軾、黃庭堅、陸游、審安老人、朱權、錢椿年、顧元慶、屠隆、張謙德等。[宋代]茶人承先啟後,創立了點茶茶藝,發展了飲茶修道的思想。點茶道鼎盛於[北宋]中後期至[明代]初期,至[明代]末期而亡,歷時約六百年。
點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三、明清時期──泡茶道
泡茶道形成於十六世紀末的[明代]後期,代表人物有張源、許次紓、程用賓、羅廩、馮可賓、冒襄、陳繼儒、徐渭、田藝衡、徐獻忠、張大復、張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對茶道的貢獻其一在於創立了泡茶茶藝,且有撮泡、壺泡和工夫茶三種形式;其二在於為茶道設計了專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於明朝後期至[清代]前中期,衰於近代,復興於二十世紀後期。
泡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四 總說
中國茶道成於唐,繼於宋,盛於明。
中國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煎茶道、點茶道在中國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一線生機。[唐宋]元[明清],中國的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先後傳入日本,經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發揚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茶道發源於中國,光大於日本。
敬茶之禮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義之邦,無論貧富,大凡家有客至,以茶待客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待客用茶應做到:茶葉質量好,沏茶水質好,茶具質地好,泡茶調製好,待客禮貌好。
如在華北、東北,老年人來訪,宜沏上一杯濃醇芬芳的優質茉莉花茶,並選用加蓋瓷杯;如來客是南方的年輕婦女,宜衝一杯茶葉淡雅的綠茶,如龍井、毛尖、碧螺春等,並選用透明玻璃茶杯,不加杯蓋;如來訪者嗜好喝濃茶,不妨適當加大茶量,並拼以少量茶末,可做到茶湯味濃,經久耐泡,飲之過癮;如來客喜啜烏龍茶,則用小壺小杯,選用""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巖茶""招待貴客;如家中只有低階粗茶或茶末,那最好用茶壺泡茶,只聞茶香,只品茶味,不見茶形。
以上就是所謂""細茶粗吃,粗茶細吃""的道理。
我國有""淺茶滿酒""的講究,一般倒茶或沖茶至茶具的2/3到3/4左右,如衝滿茶杯,不但燙嘴,還寓有逐客之意。泡茶水溫也要因茶而異,烏龍茶需用沸水沖泡,並用沸水預先燙杯;其他茶葉沖泡水溫為80~900C,細嫩的茶末沖泡水溫還可再低點。
敬茶要禮貌,一定要洗淨茶具,切忌用手抓茶,茶湯上不能飄浮一層泡沫和焦黑黃綠的茶末或粗枝大葉橫於杯中,茶杯無論有無柄,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盤,敬茶時溫文爾雅、笑容可掬、和藹可親,雙手托盤,至客人面前,躬腰低聲說""請用茶"",客人即應起立說聲""謝謝"",並用雙手接過茶托。
做客飲茶,也要慢啜細飲,邊談邊飲,並連聲讚譽茶葉鮮美和主人手藝,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飲。主人陪伴客人飲茶時,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時即新增開水,使茶湯濃度、溫度前後大略一致。飲茶中,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的功效。
茶與宗教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 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從歷史的角度看,道教與茶文化的淵源關係雖是人們談論最少的,但實質上是最為久遠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觀,一直是中國人精神生活及觀念的源頭。所謂""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道無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質,決定了人們從發現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觀念灌注其全部歷程。老莊的信徒們又欲從自然之道中求得長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生了原始的結合。玉川子要""乘此清風欲飛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陶弘景《雜錄》與西漢壺居士《食忌》的記載,都與此有關。《茶經?七之事》引述《神異記》的故事,更表明陸羽本人對道士與茶茗的關係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從歷史事實與觀念發生的角度看,都顯示了道教與茶文化的關係是最為久遠的。
從歷史和發生學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從發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則應歸之於儒家學說。這一核心即以禮教為基礎的""中和""思想。儒家講究""以茶可行道"",是""以茶利禮仁""之道。所以這種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儒家茶人從""潔性不可汙""的茶性中吸取了靈感,應用到人格思想中,這是其高明之處。因為他們認為飲茶可自省、可審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確地對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為""以茶可雅志""的邏輯連續。足見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種人生態度,基本點在從自身做起,落腳點在""利仁"",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所以""中和""境界始終貫穿其中。這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的體現,其深層根源仍具一種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如果說道教體現在源頭,儒家體現在核心,則佛教禪宗則體現在茶文化的興盛與發展上。中國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體現了真正的""禪風禪骨"",其次,禪佛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傳播及美學境界的提升諸方面,貢獻巨大。所以,沒有禪宗,很難說中國能夠出現真正意義的""茶文化""。""天下名山僧侶多"",""自古高山出好茶"",歷史上許多名茶出自禪林寺院,而禪宗之於一系列茶禮、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審美趣味,它對中國茶文化的持續的推波助瀾,直接造成了中國茶文化的興盛,尤其值得大書一筆的是禪宗對茶文化流傳國外特別是亞洲一些國家,有不可磨滅的卓著功勳。可以說,品茗的重要性對於禪佛,早已超過儒、道二家。而""吃茶去""這一禪林法語所暗藏的豐富禪機,""茶禪-味""的哲理概括所濃縮的深刻涵意,都成為茶文化發展史上的思想精蘊。
真正說來,中國茶文化的千姿百態與其盛大氣象,是儒釋道三家互相滲透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釋道的思想精華,融匯了三家的基本原則,從而體現出""大道""的中國精神。宗教境界、道德境界、藝術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釋道共同形成的中華茶文化極為獨特的景觀。
中國茶的種類
一.各種茶類的發展歷史
各種茶類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周朝:茶鮮葉晒乾或陰乾收藏,與現在白茶製法相同;
東漢:茶鮮葉搗碎製成餅茶;
唐朝:茶鮮葉先蒸後搗碎,製成團塊茶,因技術掌握不同,出現了黃茶、綠茶和黑茶;北宋:發明蒸青散茶;
南宋:發明炒青散茶;
明朝;發明紅茶製法;
清朝:發明青茶製法。至此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名優茶多達千種,其中獲得省級以上名茶稱號的有四百多種。名優綠茶品種最多***產量佔名優茶總產量的80%以上,其次是青茶和白茶,在再次為黃茶,黑茶最少。
名茶主要形狀有扁形、針形、片形、捲曲形、牙形、尖形、圓形、蘭花形、條形等九大類***;共同特點是:茶樹品種優良,原料細嫩,採摘精細,加工精湛,形質優異,風格獨特。
二.茶的分類
主要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再加工茶
綠茶
綠茶是一種不經發酵製成的茶。因其葉片及湯呈綠色,故名。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製成。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綠茶,綠茶形成了“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等特點。
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距今三千多年,也是我國產量最大的茶類,產區主要分佈於浙江、安徽、江西等省。
中國綠茶十大名茶:西湖龍井、太湖碧螺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太平猴魁、廬山雲霧、四川蒙頂、顧渚紫筍茶。
紅茶
又稱發酵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其湯色以紅色為主調,故得名。紅茶可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為我國第二大茶類。中國著名的紅茶有安微祁紅、雲南鎮紅、湖北宣紅、四川川紅。
花茶
花茶是成品綠茶之一。將香花放在茶胚中窨制而成。常用的香花有茉莉、珠蘭、玳玳、玫瑰、柚花等。以福建、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為主要產地。蘇州茉莉花茶,是花茶中的名品;福建茉莉花茶,屬濃香型茶,茶湯醇厚,香味濃烈,湯黃綠,鮮味持久。
烏龍茶
烏龍茶是一種半發酵茶,特徵是葉片中心為綠色,邊緣為紅色,俗稱綠葉紅鑲邊。主要產於福建、廣東、臺灣等地。一般以產地的茶樹命名,如鐵觀音、大紅袍、烏龍、水仙、單樅等。它有紅茶的醇厚,而又比一般紅茶澀味濃烈;有綠茶的清爽,而無一般綠茶的澀味,其香氣濃烈持久,飲後留香,並具提神、消食、止痢、解暑、醒酒等功效。清初就遠銷歐美及南洋諸國。目下最受日本遊客的歡迎。
代表茶有文山包種茶、安溪鐵觀音、凍頂烏龍茶、 武夷大紅袍
白茶
白茶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
主要產區在福建省***臺灣省也有少量生產***建陽、福鼎、政和、松溪等縣。白茶的製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而其關鍵是在於萎凋。白茶製法的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顯現,湯味鮮爽。
主要品種有白牡丹、白毫銀針
黃茶
人們從炒青綠茶中發現,由於殺青揉捻後乾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於是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
黃茶屬發酵茶類,黃茶的製作與綠茶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多一道悶堆工序。這個悶堆過程是黃茶製法的主要特點,也是它同綠茶的基本區別。
黃茶按鮮葉的嫩度和芽葉大小,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
代表茶有蒙頂黃芽、霍山黃芽
黑茶
是我國生產歷史十分悠久的特有茶類。在加工過程中,鮮葉經渥堆發酵變黑,故稱黑茶。黑茶既可直接沖泡飲用,也可以壓制成緊壓茶***如各種磚茶***。主要產於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和廣西等省、自治區。因以銷往邊疆地區為主,故以黑茶製成的緊壓茶又稱邊銷茶。
代表茶有普洱茶
再加工茶
以基本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的原料經再加工而成的產品稱為再加工茶。它包括花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藥用保健茶等,分別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
代表茶:花茶有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緊壓茶有沱茶和六堡茶潤,俗稱“寶光”。
三、中國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圍的群山之中。杭州不僅以美麗的西 湖聞名於世界,也以西湖龍井茶譽滿全球。
鑑別:湖龍井產於浙江杭州西湖區,茶葉為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為綠黃色,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芽長於葉,一般長3釐米以下,芽葉均勻成朵,不帶夾蒂、碎片,小巧玲瓏,龍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龍井茶則多是清草味,夾蒂較多,手感不光滑。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吳縣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
鑑別:碧螺春產生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銀芽顯露,一芽一葉,茶葉總長度為1.5釐米,牙為白毫捲曲形,葉為捲曲清綠色,葉底幼嫩,均勻明亮。假的為一芽二葉,芽葉長度不齊,呈黃色。
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產於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茶芽格外肥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的上品。
鑑別:黃山毛峰產於安徽歙縣黃山。其外形細嫩稍捲曲,芽肥壯、勻齊,有鋒毫,形狀有點像“雀舌”,葉呈金黃色;色澤嫩綠油潤,香氣清鮮,水色清澈、杏黃、明亮,味醇厚、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豔。假茶呈土黃,味苦,葉底不成朵。
廬山雲霧茶
廬山雲霧茶產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
安溪鐵觀音
安溪鐵觀音***1張*** 安溪鐵觀音茶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安溪鐵觀音茶歷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稱。 “砂綠起霜”成為鐵觀音高品級的標誌,獲得了“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的美譽。
鑑別:鐵觀音產於福建安溪縣。葉體沉重如鐵,形美如觀音,多呈螺旋形,色澤砂綠,光潤,綠蒂,具有天然蘭花香,湯色清澈金黃,味醇厚甜美,***微苦,立即轉甜,耐沖泡,葉底開展,青綠紅邊,肥厚明亮,每顆茶都帶茶枝,假茶葉形長而薄,條索較粗,無青翠紅邊,葉泡三遍後便無香味。
君山銀針
中國著名黃茶之一。君山,為湖南嶽陽縣洞庭湖中島嶼。清代,君山茶分為“尖茶”、“茸茶”兩種。“尖茶”如茶劍,白毛茸然,納為貢茶,素稱“貢尖”。
鑑別: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嶽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製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衝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後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假銀針為清草味,泡後銀針不能豎立。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又稱片茶***,為綠茶特種茶類。採自當地特有品種,經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過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葉。信陽毛尖***5張***信陽毛尖
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素來以“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而飲譽中外。
鑑別:六安瓜片產於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雲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帶芽和莖梗,葉呈綠色光潤,微向上重迭,形似瓜子,內質香氣清高,水色碧綠,滋味回甜,葉底厚實明亮。假的則味道較苦,色比較黃。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產於福建崇安縣。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蜻蜓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蛤蟆背”。
鑑別:武夷巖茶產於福建崇安縣。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蜻蜓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俗稱蛤蟆背,滋味醇厚回苦,潤滑爽口,湯色橙黃,清澈豔麗,葉底勻亮,邊緣硃紅或起紅點,中央葉肉黃綠色,葉脈淺黃色,耐泡在6―8次以上,假茶開始味淡,欠韻味,色澤枯暗。
祁門紅茶
著名紅茶精品,簡稱祁紅,產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黃山支脈區的祁門縣一帶。祁紅外形條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俗稱“寶光”。
鑑別:祁門紅茶產於安徽祁門縣。茶顏色為棕紅色,切成0.6―0.8釐米,味道濃厚,強烈醇和、鮮爽。假茶一般帶有人工色素,味苦澀、淡薄,條葉形狀不齊。
茶葉選購的基本知識
茶葉的種類很多,該買什麼茶葉才適合自己呢?
如果您希望攝取較多的維他命C,而且喜歡那種新鮮蔬草香味,可以買綠茶。如果覺得綠茶帶“菁味”不喜歡,而偏好桂花的清香,那就買“包種茶”。認為綠茶,包種茶都太“生”,怕自己的胃喝了不舒服,那就選擇發酵稍重,香氣、甘酵兼具的烏龍茶。喜歡勁道十足,回甘力強,喉韻令人低迴不已的茶友,可選購“鐵觀音茶”。 不論向茶莊或茶農買茶葉,一般以茶葉名稱、分級、價格標示清楚,以“標準泡法”***三公克衝入150cc熱開水浸泡五或六分鐘***泡茶,以供顧客試飲的業者,比較貨真價實。茶葉品質好壞,雖多少摻有飲用者主觀的成份,但仍有一定的標準。
茶葉乾燥是否良好
以手輕握茶葉微感刺手,用姆指與食指輕捏會碎的茶葉,表示茶葉乾燥程度良好,茶葉含水量在5%以下;如用力重捏茶葉不易碎,則是茶葉已受潮回軟,茶葉品質會受到影響。
茶葉葉片整齊度
茶葉葉片形狀、色澤整齊均勻的較好,茶梗、***、茶角、茶末和雜質含量比例高的茶葉,大多會影響茶湯品質,以少為佳。
茶葉外觀色澤
各種茶葉成品都有其標準的色澤,一般以帶有油光寶色或有白毫白毫烏龍及部份綠茶為佳,包種茶以呈現有灰白點之青蛙皮顏色為貴。而茶葉的外型條索則隨茶葉種類而異,龍井呈劍片狀,文山包種茶為條型自然捲曲,凍頂茶呈半球型緊結,鐵觀音茶則為球型,白毫烏龍自然捲曲而色澤帶五種顏色***白、綠、黃、紅、黑***,香片與紅茶呈細條或細碎型。
聞茶葉香氣
這是決定茶葉品質的主要條件之一,各類茶由於製法及發酵程度***Degreeoffermentation***不同,幹茶的香氣也不一樣,綠茶取其清香,包種茶具花香,烏龍茶則具特有之熟果香,紅茶帶有一種焦糖香,花茶則應有薰花之花香和茶香混合之強烈香氣,茶湯香氣以純和濃郁為上。另外茶葉如有油臭味、焦味、菁臭味、陳舊味、火味、悶味或其它異味者為劣品。
嘗茶滋味
由於各類茶之不同,其滋味亦異,有的須清香醇和,有的重在***要刺激而稍帶苦澀,有的則講究甘潤而有回味,總之,以少苦澀、帶有甘滑醇味,能讓口腔有充足的香味或喉韻者為好茶。若苦澀味重、陳舊味或火味重者則非佳品。
觀茶湯色
茶葉因發酵程度重而呈現不同的水色,一般綠茶呈蜜綠色,紅茶鮮紅色,白毫烏龍呈琥珀色,凍頂烏龍金黃色,包種茶呈蜜黃色,除其標準水色外,茶湯要澄清鮮亮帶油光,不能有混濁或沉澱物產生。
看茶葉葉底***泡後茶葉渣***
? 葉面展開度沖泡後很快開展的茶葉,大都是粗老之茶,條索不緊結,泡水甚薄,茶湯多平淡無味且不耐泡。泡後茶葉逐次開展者,系幼嫩鮮葉所製成,且製造技術良好,茶湯濃郁,沖泡次數亦多。葉面不開展或經多次沖泡仍只有小程度之開展的茶葉,則不是培火失敗就是已經放置一段時間之陳茶。但白毫烏龍或龍井茶系以茶芽為重,因揉捻輕微,泡後葉底自然較易展開。
? 葉形整碎:葉底形狀以整齊為佳,碎葉多為次級品。
? 茶身彈性:以手指捏葉底,一般以彈性強者為佳,表示茶菁幼嫩,製造得宜。葉脈突顯,觸感生硬者為老茶菁或陳茶。
? 葉之新舊新茶葉底顏色新鮮明澈,陳舊茶葉底黃褐色或暗黑色。
? 發酵程度紅茶系全發酵茶,葉底應呈紅鮮豔為佳;烏龍茶屬半發酵茶,綠茶鑲紅邊以各葉邊緣都有紅邊,葉片中部成淡綠為上;清香型烏龍茶及包種茶為輕度發酵茶,其葉在邊緣鋸齒稍深位置呈紅邊,其它部份呈淡綠色為正常。
茶葉科學貯藏方法
藏茶禁忌:
1.忌茶葉含水量較多
2.嚴禁茶葉與異味接觸
3.防止茶葉擠壓
壇藏法:用此法貯藏茶葉,選用的容器必須乾燥無味,結構嚴密。常見的容器有陶甏瓦壇,無鏽鐵桶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茶葉通常不宜混藏,因為紅茶是經發酵加工而成的,花茶則以花香取勝,而綠茶又自成一體,倘一家有幾種風格不一,香氣迥異的茶葉貯藏在一起,則會因相互感染而失去本來的特色。
罐藏法:目前,有許多家庭採用市售的鐵罐,竹盒或木盒等裝茶。這些罐或盒,若是雙層的,其防潮效能更好。裝有茶葉的鐵罐或盒,應放在陰涼處,避免潮溼和陽光直射。如果罐裝茶葉暫時不飲,可用透明膠紙封口,以免潮溼空氣滲入。
袋藏法:目前用得最多的是用塑料袋保藏茶葉,這也是家庭貯藏茶葉最簡便,最經濟的方法之一。用塑料袋包裝茶葉,能否起到有效的保藏作用,關鍵是:一要茶葉本身乾燥,二要選擇好包裝材料。
冷藏法:用冰箱冷藏茶葉,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但有兩點是必須注意的:一是要防止冰箱中的魚腥味汙染茶葉;二是茶葉必須是乾燥的。
茶聯
茶聯作為詩詞形式的一種變體﹐以對聯為形式﹐對偶工整﹐平仄諧調﹐往往懸掛於門庭上或室內﹐以茶事生活為內容﹐不但古樸高雅且能陶冶人的情操﹐為古代文人所擅長和推崇。
***1***
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且喝杯茶去﹔
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快拿壺酒來。
***2***
掃來竹葉烹茶葉﹔
劈碎鬆根煮菜根。
***3***
花箋茗碗香千載﹔
雲影波光活一樓。
***4***
得與天下同其樂﹔
不可一日無此君。
***5***
山好好﹐水好好﹐開門一笑無煩惱﹔
來匆匆﹐去匆匆﹐飲茶几杯各西東。
***6***
坐﹐請坐﹐請上座﹔
茶﹐敬茶﹐敬香茶。
***7***
泉從石出情宜冽﹐
茶自峰生味更圓。
***8***
詩寫梅花月﹔
茶烹穀雨香。
***9***
草泥來趁蟹傲建﹔
茗鼎香伴小龍團。
***10***
酒醒飯飽茶香﹔
花好月圓人壽。
***11***
若能杯酒比名淡﹔
應信村茶比酒香。
***12***
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你我﹔
兩頭是道﹐吃一盞莫問東西。
***13***
汲來江水烹新茗﹔
買盡青山當畫屏。
***14***
美酒千杯難成知己﹔
清茶一盞也能醉人。
***15***
欲把西湖比西子﹔
從來佳茗似佳人。
***16***
茗外風清移月影﹔
壺過夜靜聽松濤。
***17***
泉香好解相如渴﹔
火候閒評東坡詩。
***18***
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無遺。
***19***
採向雨前﹐烹宜竹裡﹔
經翻陸羽﹐歌記盧仝。
***20***
香分花上露﹔
水吸石中泉。
***21***
紅透夕陽﹐好趁餘輝停馬足﹔
烹茶活水﹐須從前路汲龍泉。
***22***
鹿鳴飲宴﹐迎我佳客﹔
閣下請坐﹐喝杯清茶。
***23***
煮沸三江水﹔
同飲五嶽茶。
***24***
花間渴想相如露﹔
竹下閒參陸羽經。
***25***
歇一歇消消暑氣﹔
喝二杯品品香茗。
***26***
竹雨松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
***27***
閣構三層讀書論世﹔
泉飛雲壑聽瀑煮茗。
***28***
松濤烹雪醒詩夢﹔
竹院浮煙蕩俗塵。
***29***
瓦壺水沸邀賓客﹐列位請進請進﹔
茗碗香騰破睡魔﹐諸君快來快來。
***30***
來不拈﹐去不送﹐禮義不拘方便地﹔
煙自奉﹐茶自酌﹐悠遊自得大羅天。
***31***
小天地﹐大場合﹐讓我一席﹔
論英雄﹐談古今﹐喝它幾杯。
***32***
斗酒恣歡﹐方向騷人正妙述﹔
杯茶泛碧﹐庵前過客暫停車。
***33***
茶可清心﹔
酒能亂性。
***34***
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賣﹐針鼻鐵﹐薄利只憑微中削﹔
攜子飲茶者多﹐同父飲茶者少﹐簷前水﹐點滴何曾倒轉流。
***35***
最宜茶夢同圓﹐海上壺天容小隱﹔
休得酒家借問﹐座中春色亦常春。
***36***
世間重擔實難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
天下長途不易走﹐梅花嶺上﹐何妨歇腳且斟茶。
***37***
酒好能引八方客﹔
茶香可會千里友。
***38***
消愁不用一杯酒﹔
遣興當喝幾碗茶。
***39***
酒可寧心少飲有益﹔
茶能醒腦常喝無妨。
***40***
瑞草抽芽分雀舌﹔
名花采蕊結龍團。
***41***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竹仙寺兩個山人。
***42***
看《水許》想喝大碗酒﹔
讀《紅樓》舉杯思品茶。
***43***
為愛清香頻入座﹔
欣同知己細談心。
中國經典茶詩
在我國數以千計的茶詩、茶詞中,各種詩詞體裁一應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絕、六絕、七絕,還有不少在詩海中所見甚少的體裁,在茶詩中同樣可以找到。
寶塔詩
唐代詩人元稹,官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詩唱和,所以人稱“元白”。元稹有一首寶塔詩,題名《一字至七字詩?茶》,此種體裁,不但在茶詩中頗為少見,就是在其它詩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詩曰: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迴文詩
迴文詩中的字句迴環往復,讀之都成篇章,而且意義相同。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寫過茶詩幾十首,而用迴文寫茶詩,也算是蘇氏的一絕。在題名為《記夢迴文二首並敘》詩的敘中,蘇軾寫道: “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團茶,使美人歌以飲餘,夢中為作迴文詩,覺而記其一句雲:亂點餘花睡碧衫,意用飛燕唾花故事也。乃續之,為二絕句雲。”從“敘”中可知蘇東坡真是一位茶迷,意連做夢也在飲茶,怪不得他自稱“愛茶人”,此事一直成為後人的趣談。詩曰: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餘花睡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鬆雪落空巖。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
詩中字句,順讀倒讀,都成篇章,而且意義相同。蘇軾用迴文詩詠茶,這在數以千計的茶詩中,實屬罕見。
聯句詩
聯句是舊時作詩的一種方式,幾個人共作一首詩,但需意思聯貫,相連成章。在唐代茶詩中,有一首題為《五言月夜啜茶聯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們是: 顏真卿,著名書畫家,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書,封為魯國公,人稱“顏魯公”;陸士修,嘉興***今屬浙江省***縣尉; 張薦,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人,工文辭,任吏官修撰;李萼,趙人,官居廬州刺史;崔萬,生平不詳;晝,即僧皎然。詩曰: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薦***,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萼***。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崔萬***。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晝***。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士修***。
這首啜茶聯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陸士修作首尾兩句,這樣總共七句。作者為了別出心裁,用了許多與啜茶有關的代名詞。如陸士修用“代飲”比喻以飲茶代飲酒;張薦用的“華宴”借指茶宴;顏真卿用“流華”借指飲茶。因為詩中說的是月夜啜茶,所以還用了“月桂”這個詞。用聯句來詠茶,這在茶詩中也是少見的。
唱和詩
在數以千計的茶詩中,皮日休和陸龜蒙的唱和詩,可謂別具一格,在詠茶詩中也屬少見。
皮日休,唐代文學家,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學士。陸龜蒙,唐代文學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曾任蘇湖兩都從事。兩人十分知己,都有愛茶雅好,經常作文和詩,因此,人稱“皮陸”。他們寫有《茶中雜詠》唱和詩各十首,內容包括《茶塢》、《茶人》、《茶筍》、《茶籯》、 《茶舍》、 《茶灶》、《茶焙》、《茶鼎》、《茶甌》和《煮茶》等,對茶的史料,茶鄉風情,茶農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體的描述,可謂一份珍貴的茶葉文獻。
3
關於中國茶文化的調查報告
調查地點:懷化市方誠茶行
調查內容: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茶葉知識、茶具文化
調查方式:進入馨芳成茶藝學校學習、詢問老師、查閱相關書籍、上網搜尋資料。
調查目的:學習中國茶文化、學習泡茶、識茶、品茶。
二調查內容
中國茶的源流
從“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字***而解之。”我國有關茶的記載的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所以我國也稱得上是茶的起源地。後來有陸羽的《茶經》、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等都對茶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神農本草》、《食論》、《本草拾遺》、《本草綱目》等書中均有關於“茶”的條目。詩人李白、陸游、袁枚、蘇軾等都有記錄茶的詩篇。
中國茶的用法發展
1藥用
在我國,飲茶之始,是“食飲同宗”。我們祖先僅把茶葉當做藥物,他們從野生大茶樹上砍下枝條,採集嫩梢,先是生嚼,後是加水煮成羹湯,供人飲用。傳說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農時代,就有“得荼而解毒”之說。經過後人長期實踐,發現茶葉不僅能解毒,而且配合其他中草藥,可醫治多種疾病。《神農本草》記載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東漢神醫華佗在《食論》中也說茶味道較苦,但經常服食的話則有利於頭腦清醒思維敏捷。明代顧元慶在《茶譜》中寫道:“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痤、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世界最早的茶葉專著——陸羽《茶經》、清代黃宮繡在《本草求真》都有相關記載。
2食用
食用茶葉,就是把茶葉作為食物充飢,或是做菜吃。《晏子春秋》中就有記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晏子就將茶作為下飯的菜食用。東晉郭璞《爾雅》註疏雲:“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做羹飲。”上述為古代的食茶之說,流傳至今還有一些原始形態的茶食,如擂茶。在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浙江、江蘇等地都有濃郁的吃擂茶風習。擂茶是用生薑、生米、生茶葉***鮮茶葉***做成,故又名“三生湯”。實際上,“三生”也並不僅僅只有三種食物,原料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故其還有“五生湯”“七寶茶”等名稱。還有一種叫做“姜鹽豆子茶”:取適量茶葉和炒香的黃豆、芝麻、姜、鹽放入茶碗中,直接用開水沏泡即成。豆子茶是十分古老的一種食茶,在廣大的南方水鄉地區,都能尋見它的影子。不過流行在江南地區的豆子茶只能算半原始的食茶了,若要追尋它更古老面貌,或許,至今還儲存在湘西等地的侗族中的“豆子茶”,是最可借鑑的。
3飲用
飲用就是把茶作為飲料,或是解渴,或是提神。中國的飲茶,在秦統一巴蜀之前就已經在巴蜀興起了。巴蜀的茶事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華陽國志》中雲:“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丹、漆、荼、密……皆納貢之。”材料中記載了西周初年,巴蜀向周朝進貢的物品,其中就有茶。秦漢至西晉這一階段,巴蜀茶事進一步發展,達到繁盛時期。在西漢成帝時王褒《僮約》中就有所反映:“膾魚炰鱉,烹荼盡具”“武陽買茶,楊氏擔荷”。反映了當時成都一帶,飲茶已成風尚,在富豪之家,飲茶還出現了專門的器具。並且茶葉已經商品化,還出現瞭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巴蜀的茶風的對外傳播也包括向北方傳播。但由於受地理條件的限制,西漢時,茶是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才傳到了當時的京城長安。由於上層社會對飲茶的崇尚,飲茶之風在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也發展起來。
飲茶方法的演變
1唐代烹茶
唐人飲茶講究鑑茗、品水、觀火、辨器。在飲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唐朝是我國飲茶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到唐代中期飲茶已蔚然成風。陸羽寫出了《茶經》,創制二十四器,還將飲茶分為賞茶、鑑水、列具、烹煮、品飲等若干環節,每個環節都使人感受到在飲茶過程中置身於美的境界之。唐代飲茶開啟了品飲藝術的先河,使飲茶成為精神生活的享受。
2宋代點茶
宋代飲茶方法在唐代基礎上又邁進了一步,迅速發展了合於時代的、高雅的點茶法。點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講究,包括炙茶,碾羅、候湯、點茶等一套程式。宋代點茶用餅茶,在點茶之前,還要用沸水沖洗杯盞,預熱飲具。
3明清泡茶
中國飲茶在經歷唐宋的高峰之後,又迎來了另一個高潮,明清時代無論是茶葉的生產和消費,還是茶的品飲技術都發生了變革,達到了新的高度,在中國茶飲史上留下燦爛輝煌的一頁。明朝的寧王朱權“崇新改易”,簡化飲茶程式
4當代飲茶
隨著沸水沖泡法主導地位的確立,清飲成為我國大部分人的主要飲茶方式,但調飲方式依然存在。除此之外,由於社會生活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再加上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不斷加深,當代的飲茶出現了一些新的內容和形式,如袋泡茶、灌裝茶、冷飲等。
中國茶文化精神
茶文化: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的部分。
1茶文化的四個層次
物態文化:即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儲存、化學成分及療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著的物品和建築物。
制度文化:即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範。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
行為文化:即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常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
心態文化:及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
2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中國茶道精神,是和中國的民族精神、中國民族性格的養成、中國民族的文化特徵相一致的。茶道是以一定的環境氛圍為基礎,以品茶、置茶、烹茶、點茶為核心,以語言、動作、器具、裝飾為體現,以飲茶過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為內涵的,是品茶約會的整套禮儀和個人修養的全面體現,是有關修身養性、學習禮儀和進行交際的綜合文化活動與特有風俗。
3茶文化的重點是茶藝
茶藝是指泡茶與飲茶的技藝。
在一定意義上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a茶藝的範圍僅僅限於泡茶和飲茶的範疇,種茶、賣茶和其他方面的用茶都不包括在此行列之內。
b茶藝包括泡茶和飲茶的技巧。
c茶藝包括泡茶、飲茶的藝術。
4茶藝的特點
哲理為先:中國茶藝最講究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簡淨。
審美為重:中國茶藝之美表現在自由曠達,毫不造作,注重內省,不拘一格。
個性為要:中國茶藝注重意境,百花齊放。
實用為佳:茶是用來喝的,是開門七件事之一,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中國茶俗
1擂茶——流行於我國南方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的傳統飲茶習俗。
2鎮巴烤茶——陝西漢中東南約180km的鎮巴一帶,山民春、夏、秋、冬四季都喝烤茶。
3白族三道茶——聚居在蒼山之麓、洱海之濱的白族招待賓客用著名的三道茶。
4雷響茶——雲南白族人家招待客人的另一道茶。
5油鹽茶——傈僳族聚居區流行的一種古老的飲茶方法。
6龍虎鬥——玉龍雪山下的納西族的一種茶。
7竹筒茶——居住在瀾滄江畔、孔雀之鄉、鳳尾竹下、主樓之上的傣族喝的一種茶
8侗族打油茶——又稱煮油茶,在廣西、湖南、貴州及其毗鄰地區流傳頗廣,尤其在廣西恭城的侗族聚居地非常普遍。
9酥油茶——藏族流行的一道茶。
10回族蓋碗茶——以茶具命名的一道茶,俗稱蓋碗子、蓋碗盅。
茶樹知識
1、茶樹的起源:是一種多年生的木本、常綠植物,屬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原始花被亞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起源於距今1億年以前的晚白堊紀,對於茶樹的原產地,近代一些學者有不同意見,但大多數學者已經確認是在中國,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
2、茶樹品種的命名與分類
一是以品種產地命名。如產於浙江省淳安縣的鳩坑種、產於安徽省黃山市的黃山種。
二是以品種形象命名。如葉小瓜子的瓜子種、葉似柳樹葉的柳葉種、葉形如櫧樹葉的豬葉種。
三是以葉片大小命名。如小葉種、中葉種和大葉種。
四是以發芽遲早命名。如早生種、中生種、晚生種、清明早、不知春和瞌睡茶等。
五是以芽葉或葉片色澤和茸毛多少來命名。如紫芽茶、白茶和白毛茶等。
六是根據產地並結合芽葉性狀來命名。如產於雲南勐海縣的勐海大葉種,產於福建省福鼎縣芽葉茸毛特多、芽色銀白的福鼎大白茶等。
七是按品種特點來命名。如葉片如櫧樹之葉、發芽整齊的櫧葉齊,芽葉黃綠色、發芽早的菊花春,新梢生育期長、霜降前後仍有芽葉可採的迎霜。
八是冠以地名或單位並加以編號的新品種。如龍井43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育成的適制的龍井茶的新品種。浙農25和浙農113等為浙江農業大學育成的新品種,臺灣1號至臺灣15號等由臺灣省茶葉試驗場育成。
***七***茶葉知識
1、茶葉分類的方法
按照製造方法和品質上的差異,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六大類。
按照季節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按照加工過程分為粗加工、精加工和深加工。
按照銷路分為外銷茶、內銷茶、邊銷茶和僑銷茶四類。
按照生產地區分,如阿薩姆紅茶、雲南紅茶、浙江龍井。
還有則就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
還有的將非茶之茶也列為一類,如羅布麻茶、人蔘茶、杜仲茶。
2、茶葉依加工方式及發酵程度大致分為不發酵類、半發酵類及全發酵類,各茶類製造流程如下:
不發酵茶類
茶青——炒青——揉捻——乾燥——龍井
茶青——炒青——揉捻——滾桶初幹——滾桶整形——再幹——眉茶、珠茶
茶青——蒸青——初揉——中揉——精揉——乾燥——煎茶
半發酵茶
茶青——室內攤青萎凋——烘青——輕揉——焙乾——白類茶
茶青——日光萎凋***熱風萎凋***——室內萎凋及攪拌***進行部分發酵***——發酵程度8%~25%——炒青——揉捻——乾燥——文山包種茶
茶青——日光萎凋***熱風萎凋***——室內萎凋及攪拌***進行部分發酵***——發酵程度8%~25%——炒青——初幹——熱團揉——再幹——烏龍茶
茶青——日光萎凋***熱風萎凋***——室內萎凋及攪拌***進行部分發酵***——發酵程度50%~60%——鐵觀音茶
茶青——日光萎凋***熱風萎凋***——室內萎凋及攪拌***進行部分發酵***——發酵程度50%~60%——炒青——回幹——揉捻——乾燥——膨風茶、白毫烏龍
全發酵類
補茶青——室內萎凋——切青——揉捻——補足發酵——乾燥——切青紅茶
補茶青——室內萎凋——揉捻——解塊——補足發酵——乾燥——工夫紅茶
補茶青——室內萎凋——揉捻——揉碎——補足發酵——乾燥——碎紅茶
補茶青——室內萎凋——揉捻——篩分——再揉——補足發酵——乾燥——分級紅茶
3基本茶類
***1***綠茶
綠茶類屬不發酵茶***發酵度:0***
顏色:碧綠、翠綠或黃綠,久置或與熱空氣接觸易變色。
原料:嫩芽、嫩葉,不適合久置。
香味:清新的綠豆香,味清淡微苦。
性質:富含葉綠素、維生素C。茶性較寒涼、咖啡鹼、茶鹼含量較多,較易刺激神經。
***2***紅茶
紅茶類屬於全發酵類***發酵度:100%***
顏色:暗紅色
原料:大葉、中葉、小葉都有,一般是切青、碎型和條型。
香味:麥芽糖香,焦糖香,滋味濃厚略帶澀味。
性質:溫和。不含葉綠素、維生素C。因咖啡鹼、茶鹼較少,興奮神經效能較低。
***3***青茶
青茶類屬於半發酵茶***發酵度:10%~70%***
顏色:青綠、暗綠。
原料:兩葉一芽,枝葉連理,大都是對口葉,芽葉已成熟。
香味:花香果味,從清新的花香、果香到熟果香都有,滋味醇厚回甘,略帶微苦亦能回甘,是最能吸引人的茶葉。
性質:溫涼。略具葉綠素、維生素C,茶鹼、咖啡鹼約有3%。
***4***白茶
白茶屬於部分發酵茶
顏色:色白隱綠,幹茶外表滿披白色茸毛。
原料:福鼎大白茶種的壯芽或嫩芽製造,大多是針形或長片性。
香味:湯色淺淡,味清鮮爽口、甘醇、香氣弱。
性質:寒涼,有退熱祛暑作用。
***5***黃茶
黃茶類屬於部分發酵類***發酵度:100%***
顏色:黃葉黃湯。
原料:帶有茸毛的芽頭、用芽或芽葉製成。製茶工藝類似綠茶。
香味:香氣清純,滋味甜爽。
性質:涼性,因產量少,是珍貴的茶葉。
***6***黑茶
黑茶類屬於後發酵類***隨時間的不同,其發酵程度會變化***
顏色:青褐色,湯色橙黃或褐色,雖是黑茶,但泡出來的茶湯未必是黑色。
原料:花色、品種豐富,大葉種等茶樹的粗老梗葉或鮮葉經後發酵製成。
香味:具陳香,滋味醇厚回甘。
性質:溫和。屬後發酵,可存放較久,耐泡耐煮。
4、再加工茶
***1***花茶
花茶是將茶葉加花窖烘而成
顏色:視茶類而別,但都會有少許花瓣存在。
原料:以茶葉加花窖焙而成,茉莉花、玫瑰、桂花、黃枝花、蘭花等,都可加入各類茶中窖成花茶
香味:濃郁花香和茶味。
性質:涼溫都有,因富花的特徵,飲用花茶另有花的滋味。
***2***緊壓茶
緊壓茶以紅茶、綠茶、青茶、黑茶的毛茶為原料,經加工、蒸壓成型而製成。中國目前生產的緊壓茶,主要有沱茶、普洱方茶、竹筒茶、米磚、花磚、黑磚、茯磚、青磚、康磚、金尖茶、方包茶、六堡茶、湘茶、緊茶、圓茶和餅茶等。
顏色:大都是暗色,視採用何種茶類為原料而有所不同。泡出來的茶湯顏色也屬於深色。
原料:各種茶類的毛茶都可以為原料,是屬於再加工茶。
香味:沉穩、厚重。
性質:現代緊壓茶與古代的團茶、餅茶在原料上有所不同,古代史採摘茶樹鮮葉經蒸青、磨碎、壓模成型後乾燥製成,現代緊壓茶是以毛茶再加工,蒸壓成型而成。
***3***萃取茶
萃取茶是以成品茶或半成品茶為原料,用熱水萃取茶葉中的可溶物,過濾棄去茶渣,獲得的茶汁,經濃縮或不濃縮,乾燥或不幹燥,製備成固態或液態茶,統稱萃取裝飲料茶、濃縮茶及速溶茶。
***4***果味茶
果味茶是在茶葉半成品或成品中加入果汁後製成的各種含有水果味的茶。我國生產的果味茶主要有荔枝紅茶、檸檬紅茶、山楂茶等。
***5***藥用保健茶
藥用保健茶是指用茶葉和某些中草藥或食品拼和調配後製成的各種保健茶。
***6***含茶飲料
含茶飲料是在飲料中新增各種茶汁而開發出來的新型飲料,如茶可樂、茶露、茶葉汽水等。
5非茶之茶
因製茶技術的發展以及市場的需要,出現了以茶葉再加工的茶,或將茶葉新增其他產生新的口味,稱新增味茶。例如液態茶、茶葉配上草藥的草藥茶、八寶茶。有的根本是沒有茶葉的非茶之茶,如:杜仲茶、冬瓜茶、絞股藍茶、刺五加茶、玄米茶等
6、古代名茶
1、唐代名茶:顧渚紫筍、壽州黃芽、陽羨茶、蒙頂石花、方山露芽、仙人掌茶、六安茶、香雨、天柱茶、峨眉白芽茶、趙坡茶、天目山茶、廬山茶。
2、宋代名茶:顧渚紫筍、陽羨茶、瑞龍茶、謝源茶、蒙頂茶、雙井茶、普洱茶、方山露芽、月兔茶、紫陽茶、信陽茶、仙人掌茶、龍井茶、洞庭山茶、武夷茶、靈山茶。
3、明代名茶:顧渚紫筍、蒙頂石花、玉葉長春、真香、白露、陽羨茶、薄片、武夷巖茶、歙縣黃山、雲南普洱、天目茶、西湖龍井。
4、清代名茶:武夷巖茶、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普洱茶、祁門工夫紅茶、閩紅工夫茶、婺源綠茶、敬亭綠雪、六安瓜片、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老竹大方、信陽毛尖、君山銀針、安溪鐵觀音、屯溪綠茶、廬山雲霧、南山白毛茶、鳳凰水仙、閩北水仙、莫幹黃芽、恩施玉露、溫州黃湯、九曲紅梅。
茶具知識
1、茶具的發展
唐代,當時生產瓷茶器的主要地點有:越南、嶽州、鼎州、婺州、壽州、洪州等,書中還列舉了煮茶、飲茶和儲茶用具共24件,可見唐朝時茶具的生產規模已很可觀。
宋代,全國形成了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各生產不同風格的瓷器。官窯在杭州;哥窯在浙江龍泉;汝窯在河南臨汝;定窯在河北曲陽;鈞窯在河南禹縣***古名鈞州***。
元代,青花瓷茶具聲名鵲起,而白瓷上綴以青色紋飾,既典雅又豐富,和茶文化內涵的清麗恬靜很一致,深受飲茶人士的推崇。
明代,宜興紫砂陶與瓷器同時發展,可謂並駕齊驅。“景瓷宜陶”在燒製釉色、造型上都有了極高的革新發展。紫砂茶具在工匠的手中式樣不斷豐富,藝術性不斷增強,最終成為集金石、繪畫、書法為一身的極具觀賞和實用價值的藝術品,至今不衰。
蓋碗在清代頗受宮廷皇室、貴族,乃至許多高檔茶館的鐘愛。此種茶碗一式三件,下有託,中有碗,上置蓋。蓋碗又稱“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蘊含古代哲人“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
2、茶具分類
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紫砂茶具所具用的原料紫砂陶,不同於一般陶土,陶泥縣有砂性,所製作的陶器內外均不施釉。製品燒成後,主要呈現紫紅色,因而被稱為紫砂。紫砂壺的七大優點:其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其二,壺經久用,即使空壺沸水注入,也有茶味;其三,茶葉不易黴餿變質;其四,耐熱效能好,冬天沸水注入,無冷炸之虞,又可文火燉燒;其五,砂壺傳熱緩慢,使用便攜不燙手;其六,壺經久用,反而光澤美觀;其七,紫砂泥色多變,耐人尋味。
瓷器茶具
江西景德鎮所產的薄胎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美譽。瓷器茶具可分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於清代,主要產於福建福州一帶。有寶砂閃光、金絲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品種。特別是紅如寶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藝,更加豔麗奪目,惹人喜愛。
玻璃茶具
玻璃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各異,用途廣泛。玻璃茶具的缺點是容易破碎,比陶瓷傳熱快,易燙手。
金屬茶具
我國曆史上還有用金、銀、銅、錫等金屬製作的茶具。尤其是錫作為儲茶器具材料有較大的優越性。
竹木茶具
由於竹木茶具價廉物美、經濟實惠,在我國曆史上,廣大農村,包括產茶區,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至於用木罐、竹罐裝茶,更是隨處可見。用竹木材質加工的茶具有茶盒、茶碗、杯盤、茶則、茶夾、茶針、茶葉罐等。
二調查分析
中國茶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到現在也是能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各種茶葉泡製的奧妙,根據不同茶類泡茶從而選擇茶具,還有根據自身身體機能選擇茶類。這些種種都是這幾千年前人不斷探索、總結出來的精髓。再者,焚香品茶這一優雅的行為更是讓後人們覺得品茶是我們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幾千年古老文化的國度才能想出的雅緻的生活方式。但是,經過這些日子對茶的各方面的瞭解,發現雖然我們國家是茶葉的發源地,也是最早開始飲用茶的,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們國人對茶的流行程度似乎還是停留在幾百年前,很多人還是覺得喝茶這一活動是上流社會的範疇,喝茶還是很難讓一些平民百姓接受,特別是遠離產茶區的人們。對於這樣的問題我也問過相關的從事茶行業的人,並自己也有些想法。第一,絕大多數的人對茶葉的認識就來自於大眾傳播媒體,而他們宣傳的就是一些產茶區,並介紹的都是名茶,這就導致一般的人們就會認為這些茶葉賣得很貴,但事實也是這樣,一些名茶會賣到幾千甚至上萬元一斤,這就在一開始讓人們瞭解茶的時候,一聽價格就望而卻步了。第二,單一的喝茶,茶湯的味道會讓很多人接受不了,而我國將茶和其他飲料結合在一起喝則是最近這幾年才開始的。第三,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已經形成,而喝茶則講究精心、調息,配合各種泡茶茶藝,這樣才能真真品出差的韻味。第四,我國的茶葉產量還有望提高,在追究生產名茶的時候,也可以多產一些能被普通人接受的茶。
三調查心得
在未接觸茶之前,我也和一些人一樣認為,喝茶是一項很高雅的事,得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用來享受生活的。但真真接觸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感受它,喝我們自己中國人真真的飲料,它不僅可作為飲料喝,還可以作為保健品。喝茶有諸多好處,其一它能將膽固醇,對於有“三高”的人來說,長期喝茶,能有效降脂,促進血液迴圈;其二喝茶能夠減肥,對於那些天天喊著要減肥的人來說,喝茶不是為一種最輕鬆的方法;其三,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種,喝茶能夠抗氧化,延緩人的衰老;其四,喝茶還能夠延年益壽,縱觀整個茶界,但凡在茶上有一定造詣的,都是長壽的。但是喝茶雖好,可不要貪杯哦,喝茶也是會醉的,如果喝茶喝醉了,那可是比喝酒喝醉了更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