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手抄報

  我國自古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

  2

>

  3

>

  4

>

  5

  內容

  茶葉的起源

  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木油鹽醬醋茶,”足見茶在中國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雖然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產茶葉,也有飲茶的傳統,但最初都源自於中國。中國是茶葉的故鄉,陸羽733—804《茶經》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在今天雲南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中,還能看到一些樹齡2000多年的野生茶樹,這裡就是茶葉最初的源頭。今天,除西南地區還生存著一些高大的喬木茶樹外,其他地方的茶樹均已灌木化,這種變化顯然是自然與人工共同選擇的結果。

  中國古代人工植茶始於何時,曾經眾說紛紜。陸羽《茶經》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民間也有傳說,認為是上古神農氏遍嘗百草時發現了茶葉。事實上,茶葉起源不會如此之早。《華陽國志·巴志》中提到古代巴蜀曾經將茶作為貢品進獻給當時的天子周武王。由此可見,茶葉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西漢王褒生卒年代不詳《僮約》中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的文字,這裡所說的“荼”就是“茶”,西漢初期馬王堆漢墓中也發現了用於隨葬的茶葉。這些都說明,至遲在西漢時期,茶葉就已經較為普及,並已逐漸自巴蜀向東部傳播。

  在茶葉傳播和流行過程中,佛教禪宗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5世紀時,禪宗祖師達摩來到中國,從此佛教禪宗在中國逐漸興起。禪宗修行時要求靜坐參禪,經常為了修行而徹夜不寐。因為晚間不食不睡,故而能提神醒腦的茶葉就大受歡迎。茶葉首先在中原地區的僧人間流行開來,此後,隨著佛教的傳播,飲茶習俗亦自佛門傳入世間。唐代時,飲茶習俗已遍及大江南北,上至王公貴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將飲茶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

  茶的種類

  1、烏龍茶:鐵觀音、黃金桂、武夷巖茶包括大紅袍、水金龜、白雞冠、鐵羅漢、武夷肉桂、武夷水仙、漳平水仙、漳州黃芽奇蘭、永春佛手、臺灣凍頂烏龍、廣東鳳凰水仙、鳳凰單樅等。

  2、紅茶:正山小種、金駿眉、銀駿眉、坦洋工夫、祁門工夫、寧紅等。

  3、綠茶:龍井、碧柔春、黃山毛峰、南京雨花茶、信陽毛尖、廬山雲霧茶等。

  4、白茶:君山銀針、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

  5、黑茶:普洱茶、茯磚茶、六堡茶等。

  6、黃茶:霍山黃芽、蒙山黃芽等。

  茶文化的涵義

  茶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品位。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茶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

  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三不點”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潔,是為一不;景色不好,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養舉止粗魯又為一不,共為三不。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是不作藝術的品飲,以免敗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