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體會範文
我們在學習茶文化都會有一些自己的體會,那麼學習中國茶文化的體會文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中國茶文化的研究及體會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竹,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中國茶文化是經歷數千年發展演變而成的獨特的文化模式和規範,是多民族、多社會結 構、多層次的文化整合系統。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著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人生等多 方面的內容,涉及到中國的哲學、社會學、文藝學、宗教學等多門類的學科。
在經歷了千迴百轉的歷史歲月後,中國茶文化帶著全部的文化密碼,橫陳在我們眼前。自從《茶經》問世以來,迄今為止,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獲知的古代茶書有124種,可謂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其中既有內容艱深的理論專著,又有通俗易懂 的普及讀物;既有嚴謹實用的科技書籍,又有引入入勝的文化讀物;既有系統全面的綜合著作, 又有某一事項的專題論述。
更為大量的茶文化典籍文獻,散見於各種總集、別集、單行文獻, 散見於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各種文體,其數量之大,連茶書也難以望其項背。茶文化的漫長足跡,引進了中國先秦典籍的字裡行間。雖然對於這些零星記載,由於時代的變遷,用詞的變更,認識的不同,也在學術界引起爭議。但專家學者們一致推崇,並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動搖地位的唐代陸羽《茶經》,對先秦的茶事則是首肯的。南北朝之後,關於茶事的記載逐漸增多,特別是有關南北飲茶習俗的不同,時人飲茶追求的軼事,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價值。
氣度恢弘、舞臺壯闊的唐代,是中國茶文化典籍文獻的定型期。
唐代成為茶文化典籍文獻定型期,其標誌是在唐代中葉陸羽撰寫的《茶經》問世,中國以至世界才有了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的成書時間眾說紛紜,但多數學者認為刻印於唐建中元年公780年。全書共三卷十章,僅有7000多字,卻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唐代及其以前有關茶的知識與經驗,生動具體地描述了茶的生產、品飲、茶事,言約意豐地深化和提高了飲茶的深層美學與文化內涵。陸羽以後,唐代茶書不斷出現,但大多是某一專題性的論述。此外,有關茶的文章也不斷出現。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代之文學的唐詩,也融匯了更多的茶文化內容,反映了更廣闊的生活畫面。不僅陸羽、皎然、盧仝等終身許茶者有頗多茶詩,連文壇大詩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詩名篇傳世。這種流風遺韻,影響到其後。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史,中國茶文化典籍文獻的一脈流程時寬時窄,時急時緩。但是,我們作邈遠的追索,不僅是為了憑弔,不僅是為了懷古,更是為了今天和未來。踩在21世紀的終點和未來世紀的開端,我們進行的這種沉思,就是源自於這種歷史的使命感。
2
《中國茶文化》課後心得
這學期,抱著對茶文化的強烈興趣,我選修了校選課“中國茶文化”。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我對中國茶文化有了更加系統深入的瞭解。
任課老師運用幻燈片和自身專業知識詳實地講解了茶的文化及分類、茶具的發展、茶藝與茶館經營。
對我來說,最受用的就是學習了茶葉的分類以及各類茶的特性。
一 茶葉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
即青茶 、白茶、黃茶和黑茶。根據季節的不同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根據薰花種類的不同分為:素茶和花茶。茶葉的製造程度不同,也可分為:初加工,深加工。
1 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 、洞庭碧螺春 、黃山毛峰 、廬山雲霧 、六
安瓜片 、君山銀針 、信陽毛尖 、武夷巖茶 、安溪鐵觀音 、祁門紅茶
2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
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綠茶。 3 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切、發酵、
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①,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徵。
4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
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5 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是我國的特
產,產於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臺灣省也有少量生產。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的。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製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麼是白色?這是由於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晒乾或用文火烘乾,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白茶最主要的特點是毫色銀白,素有“綠妝素裹”之美感,且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後品嚐,滋昧鮮醇可口,還能起藥理作用。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海外僑胞往往將銀針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種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尤其是白毫銀針,全是披滿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狀挺直如針,在眾多的茶葉中,它是外形最優美者之一,令人喜愛。湯色淺黃,鮮醇爽口,飲後令人回味無窮。 6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黃色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
的結果。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於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別.比如,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採用的全是肥壯的芽頭,製茶工藝精細,分殺青、攤放、初烘、復攤、初包、復烘、再攤放、復包、乾燥、分級等十道工序。加工後的“君山銀針”茶外表披毛,色澤金黃光亮。黃茶具有“黃葉黃湯”的特色,屬於輕發酵茶。這種黃色主要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渥堆悶黃的結果。黃茶可分為黃大茶、黃小茶和黃芽茶三類。黃大茶:著名的品種有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黃小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南嶽陽的北港毛尖、湖北的遠安鹿苑、浙江的平陽黃湯等。黃芽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嶽陽的君山銀針、四川名山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浙江德清的莫幹黃芽等。
7 黑茶屬全發酵茶。由於原料粗老,黑茶加工製造過程中一般堆積發酵時
間較長,葉色多呈暗謁色。主產區為四川、雲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採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製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佈,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雲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數民族飲用,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群眾喜好飲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藝上,黑茶也有自己獨特的工藝。
二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
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1 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認為:“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2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3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4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5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
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6 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
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7 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8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
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9 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禪。
10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11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我認為茶道不單單是一種烹茶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心的方式。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心性。日本的茶道精神追求:和敬清寂。和敬是敞開心扉、互相尊重的意思;清寂是不弄髒茶室,保持潔淨。日本茶道傾向於通過沖泡茶的過程呈現莊嚴的儀式感,表達日本人的內斂謹慎民族精神。而中國的茶道更類似於結合了對自我修養的提高,如朱熹所說“正心誠意修身”。在品味茶的香醇同時,尋找人生樂趣,體會人生哲理,提升個人思想境界。
3
茗茶的奧妙在哪裡?
茗者,茶也。品茶是一件高雅且高難的事情。品茶的要旨在於領略、體會、享受好茶之清香。好茶之香為“真香”,而非“損香”或“奪香”。但何者為“真”,只有善品者得知,如禪洱茯茶之特有菌花香,只有慢慢品飲才能領悟其間的奧妙。
品茶有三個基本步驟:一曰聞香,二曰品味,三曰悟道。所謂“聞香”,或聞注入茶水之杯,或聞注入而倒空之杯,讓茶香經鼻腔進入肺部,以便為味覺器官營造品茶的氛圍。“聞香”之後,便要“品味”。
茶有五味:苦、澀、鮮、甜、酸。其中苦、澀是主味,鮮、甜、酸是配味。“品味”要用“三口氣”,即在將茶水吮中的同時注入一些空氣,讓其在舌面上迴圈震動三次,如此方能感知茶的香味。
品茶的最後一步是“悟道”。荷水入胃,餘香在口,回味賞玩,領悟茶道。“悟道”時既要有良好的心情和意境,也要有適宜的環境和氛圍,否則便絕難體會出自然和諧、寧靜淡雅的“茶心之路”。只有在主觀和客觀上都具備了品茶的條件,才能真正領會荷的“中淡閒潔”和“韻高致靜”,才能真正感悟茶道的“修身養性”和“致清異和”。
茶人飲茶,在觀茶、聞香、浸泡、嘗味的品茶過程中,獲得美感,並引發各種聯想。有的將茶比作美酒知音,“美酒千杯難成知己,清茶一盞也能醉人。”;有的將茶比作美人,蘇東坡的詩句“從來佳茗似佳人”;有的將茶比意境,“茗外風清賞月影,壺邊夜靜聽松濤。”;有的將茶比作是嫦娥的靈藥,“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有的於世無求,只求以茶相伴,“平生於物元無取,消受山中茶一杯”,凡此種種,不勝列舉。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品茶乃是人們運用審美觀,對茶葉進行鑑評與欣賞,是中華民族高潔清雅風尚的一種體現。
- 中國茶文化體會範文
- 運用多媒體美術鑑賞教學的作用
- 西雅圖用英語怎麼說
- 小學四年級交通安全手抄報素材
- 學生四年級自我介紹作文
- 朋友的英文是什麼的相關英語知識
- 帶有梅的古詩句
- 戶外運動裝備廣告詞_戶外運動裝備經典廣告詞
- 頓字打頭四字成語大全
- 高考物理固體液體氣體的轉化知識點總結全
- 節氣清明經典祝福簡訊最新又文藝
- 五一假期黑板報
- 關於如願以償的造句
- 民政局述職報告個人模板
- 標準版專案外包合同
- 保密法實施條例最新解讀
- 金剛結紅繩手鍊編織方法圖解
- 有關勵志的小學記敘文
- 三山五嶽的意思是什麼
- 學畫可愛的猴子簡筆畫教程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