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公共政策論文免費

  公共政策在付諸實施之前只是一種觀念形態的分配方案,其效能的發揮很大程度地受到實際執行過程的影響。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下載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下載篇1

  淺論中國貨幣政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一、引言

  貨幣政策是金融領域的研究熱點。在次貸危機轉變為金融危機之後,在我國產生了複雜多變的貨幣政策執行環境,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貨幣政策對我們具有很重要的意義。2011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週年。1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邁上新的臺階,國家面貌發生舉世矚目的變化,為促進亞洲和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雖然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帶來的世界經濟調整會影響全球化程序,但是長遠看,沒有改變的是全球化的趨勢。

  如今,在貨幣政策的調控中,貨幣政策的預訂目標和實際的執行結果之間可能存在著一些偏差。這種偏差是不確定的,或者比較小,或者比較大,我們需要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這是一個不斷分析和研究各種影響原因的過程,然後針對各種原因採取一定的解決措施。除此之外,我國特定時期的經濟成果也會反映貨幣政策的調控效果。

  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的兩年,我國的整體經濟形勢遇到了較大的困難。中國政府高瞻遠矚,出臺了一攬子的經濟刺激政策,使得我國經濟的復甦領先於全球各國。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目前世界的經濟正在逐漸走出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陰影,克服了很多挫折,增長雖然緩慢但是一直持續著。我國經濟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升。畢竟世界各國經濟復甦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希臘等國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給世界經濟的復甦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全球復甦之路是艱難的,前景不是很明朗。

  在我國貨幣政策對消費影響的領域,國內沒有系統而且全面的研究,雖然有些文章部分提到了貨幣政策對消費的影響。

  曹永琴***2007***發現,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對貨幣短期衝擊的反應弱於經濟欠發達地區。而孔丹鳳等***2007***的研究表明,在省際,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的非對稱性還是比較明顯的,內陸省份的反應要比沿海省份的反應弱一些。裴平、方先明、張宜浩在用貨幣數量論的理論框架分析時發現:我國的外匯儲備通貨膨脹效應非常顯著,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沖銷政策總體有效,不盡如人意的是貨幣沖銷彈性方面。

  卞志村***2004***採用向量自迴歸模型的脈衝響應函式法和方差分解法,依據我國1995年1月至2003年3月各變數的月度資料測算出的結果是,利率、信貸規模和狹義貨幣供應量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時滯效應分別為8個月、4個月和7個月,對物價水平CPI的時滯效應分別為6個月、5個月和3個月。

  二、實證分析

  為具體測度我國貨幣政策對消費的傳導效果及效率,我們將在借鑑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迴歸分析等來進行相關實證分析,以期對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能力提供有益參考。

  ***一*** 相關指標的選取和處理

  一國匯率是影響其進出口的重要的因素。但是通過貨幣供應量M1與實際匯率指數的相關圖可以看到,LnM1與實際匯率指數負相關。也就是說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可以部分代表實際匯率的變化。同時結合本文的需要,在模型中首先選用貨幣供應量作為衡量貨幣政策的變數。對居民消費資料,我們用商務部發布的中國消費品零售總額來衡量;對於貨幣政策指標,根據我國現行貨幣量的劃分,包括流通中的現金***M0***、貨幣***M1***、貨幣和準貨幣***M2***。在本文中所採用的資料是貨幣***M1***、貨幣和準貨幣***M2***。資料全部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網站。資料統計見附表。

  關於樣本資料的選擇,由於資料的可獲得性以及為了迴歸結果的準確性,本文采用的資料全部為月度資料,起止時間為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由於對資料取對數不改變變數之間的協整關係,並且可以消除異方差,所以本文對變數做對數處理。分別記作:

  LnRE:表示中國進出口商品總額的對數;

  LnM1:表示貨幣供應量***M1***的對數;

  LnM2:表示流通中的貨幣和準貨幣***M2***的對數。

  ***二***序列平穩性檢驗

  對變數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是建立經濟計量模型和分析的前提,所以我們利用Eviews6.0,採用Dicky-fuller檢驗***ADF***檢驗對變數LnRE、LnM1和LnM2進行單位根檢驗,變數LnRE、 LnM1和 LnM2均為不平穩數列,但LnRE、 LnM1差分後為平穩數列,它們是一階單整過程,LnRE和LnM2二階差分後為平穩數列,它們是二階單整過程。

  ***三***協整檢驗

  協整檢驗是用來檢驗非平穩變數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係。

  對LnRE和LnM1構造協整迴歸,然後對LnRE和LnM1迴歸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

  迴歸的殘差在5%水平通過單位根檢驗,殘差數列是平穩數列,就是說LnRE和LnM1通過了協整關係檢驗。

  下面對LnRE和LnM2構造協整迴歸,然後對LnRE和LnM2迴歸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

  迴歸的殘差在5%水平通過單位根檢驗,殘差數列是平穩數列,就是說LnRE和LnM2通過了協整關係檢驗。

  ***四***迴歸分析

  通過單位根檢驗及協整檢驗後,分別對以M1和M2衡量的貨幣政策的模型用最小二乘法進行迴歸。迴歸結果如下所示:   根據迴歸結果得M1貨幣模型方程:

  lnRE=0.971lnM1+C

  R2=0.94 D.W=0.67 F統計量=912 t統計量=30.2

  根據迴歸結果得M2貨幣模型方程:

  lnRE=0.95lnM2+C

  R2=0.93 D.W=0.65 F統計量=837 t統計量=28.9

  對不同貨幣口徑M1和M2建立的兩個模型的迴歸係數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殘差檢驗結果也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關。對模型殘差序列的正態檢驗結果也表明迴歸殘差序列滿足正態性,不存在自相關和異方差,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

  從以上模型的分析來看,我國的居民消費與貨幣***M1***、貨幣和準貨幣***M2***都存在正相關,由於貨幣量是由當局貨幣政策決定的,也就是說,我國的居民消費與貨幣政策存在正相關性,與最初的模型設定是一致的。

  由於本文中所用的是雙對數模型,雙對數模型的係數就是解釋變數的彈性。所以,通過這兩個模型的係數,可以看到我國居民消費的貨幣供應彈性。貨幣M1模型中M1的係數是0.97,指的是我國居民消費對貨幣供應量M1的彈性,就是說每當M1增加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就會相應地增加0.97個百分點。貨幣M2模型中M2的係數是0.93,值得是我國居民消費對貨幣供應量M2的彈性,就是說每當貨幣M2增加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就會相應的增加0.93個百分點。

  由於貨幣M1衡量的貨幣政策對居民消費的迴歸係數為0.97,而貨幣和準貨幣M2衡量的貨幣政策對居民消費的迴歸係數為0.93,可以看出,M1對進居民消費更有解釋力,也就是說居民消費以M1衡量的貨幣政策更大一些。

  三、政策建議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應逐步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將公眾預期逐步引匯入正確併合理的軌道。主要分為以下幾點:第一,有關公眾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感,應努力減少。有關社會保障改革措施已提上日程或已列入計劃者,應儘快明朗化、清晰化、政策化和具體化,住房、醫改無不與民生息息相關,縮短民眾心裡期望和實際供給時間,提高民眾幸福感。第二,有關下崗人員基本生活保障,應逐步建立相關政策,建立相關社會保障體系和職能。衣食足而知榮辱,文化強國的理念是建立在民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礎之上,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注。第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有關企業成長中存在的障礙和問題,應及時清理,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促進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注意非國有企業發展中的各種投資壁壘,形成社會各種經濟主體的共同發展和繁榮,在此基礎上才能夠逐步擴大消費和有關投資。最後,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居民投資意識的轉變,才能夠最終調整居民的信貸寬度和資產結構,改變居民個人資產過分集中於銀行儲蓄的被動的投資環境,對居民增收和調整貨幣彈性,最終使國家貨幣政策產生預期功效,也使民眾生活更加寬裕和富足。

  下載篇2

  談產業創新的政策取向

  一、 引言

  一國經濟的發展取決於該國主導產業的升級。但是,主導產業的升級需要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市場從需求方面引導了主導產業的升級;而技術從供給方面推動著主導產業的轉變。而產業創新既改變了產業的技術供給能力,又改變了產業的市場需求結構。以技術創新為主的產業創新,對於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 文獻綜述

  英國經濟學家弗里曼***Freeman***在1972年提出了產業創新理論,他在《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一書中較為系統地介紹了產業創新的具體內容,並建立起了產業創新理論的初步基礎。此後,馬克?道格森***Mark Dodgson***和羅艾?勞斯韋爾***Roy Rothwell***合著的《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對產業創新的動力、創新的本質、創新的部門和創新的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可以說,對產業創新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除此之外,埃裡克?馮?希普爾***Eric von Hippel***在《The Source of Innovation》一書中,重點針對產業創新的主體,進行了相對具體的闡述和分析。目前國外產業創新理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產業創新體系領域,包括波特***Porter***、佈雷斯齊***Breschi***、馬勒爾巴***Malerba***在內的各位學者等都對產業創新體系進行了深入研究。

  國內的產業創新理論的研究相對而言起步較晚,在產業創新的基礎理論方面,嚴潮斌***1999***從產業發展理論、產業技術理論以及產業經濟學等方面探討了產業創新的發生原因及其具體內涵,並初步根據產業創新主體不同,歸納為國家創新、產業創新和企業創新;俞海山***2002***從創新的內涵角度,分析了產業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三者之間的關係;陸國慶***2004***對產業創新的動力機制進行了研究。在產業創新能力研究和技術創新方面,柳御林***1999***比較分析了製造能力和技術能力兩方面對產業創新能力的影響,吳貴生、李紀珍***1999***分析了“從產業層次上實施技術創新”的重要意義。而在較為前沿的產業創新體系方面,張治河、胡樹華等***2006***首次提出構建產業創新系統,他們從產業創新系統的組織構成和創新流程角度,認為產業創新系統具體包括了產業創新環境系統、產業創新技術系統、產業創新政策系統和產業創新評價系統;王明明***2009***則從產業創新系統的結構模型出發,指出產業創新系統應該包括系統目標、三個子系統***組織子系統、技術子系統、制度子系統***和系統環境。我國的產業創新研究儘管呈現出迅速發展的趨勢,但相對而言還處於探索階段。

  但是,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產業創新研究,都沒有對產業創新過程中的執行機制進行深入地分析,徐佳賓***2007***在分析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對產業創新進行了相對具體的研究,並對產業間創新和產業內創新的關係進行了初步分析,但是並沒有進行明確地區分。從產業創新執行機制角度,明確產業內創新和產業間創新的差異,對於更有針對性地推進產業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瞭解和掌握制約產業創新的關鍵因素,才能為主導產業升級提供長足的動力。

  三、 產業創新的內涵

  產業創新自從弗里曼首次提出以來,其理論內涵不斷豐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對產業創新內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技術創新說,技術創新是產業創新的主要組成部分,西方國家在該領域的經濟學家和研究人員,都將產業創新歸為技術創新的過程,產業技術創新以及伴隨著技術創新所產生的技術外溢和擴散,使得新的產業技術在產業內得到了傳播和推廣,以個體創新行為帶動了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更新,從而實現了產業的創新;***2***產業發現說,市場對於高技術產品或者新產品的需求,促使了產業的技術進步,隨著新產品的開發而形成了新的產業,這種新產業的產生被稱為產業創新;***3***產業升級說,這種觀點來自於產業經濟學的產業升級理論,該學說認為產業升級是產業組織創新、新產品開發、技術升級的過程,其內容與產業創新具有相似性,因而部分學者認為產業創新就是產業升級的過程;***4***企業創新說,企業是產業創新的微觀主體,產業創新最終是由企業來實現的,該學說認為產業創新是企業突破既定的已結構化的產業約束,以企業利用自身判斷,對產業未來發展的預見來構想未來的產業輪廓,進而培養企業自身的產業核心能力來促使構想的產業變為現實的過程。但是這四種學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

  產業創新是國家、產業、企業三個層面,在市場需求和技術供給兩大動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將稀缺的生產條件和生產要素進行重新組合,進行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流程創新等一系列的創造活動的過程。從產業創新的參與主體方面,可以分為國家、部門和企業;從產業創新的內容方面,又大致可以相應分為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流程創新;從產業創新的動因方面,可以分為市場需求拉動和技術供給推動。目前,我國眾多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創新的內容和產業創新體系的構建,忽略了產業創新的內部和產業間執行機制,也缺乏對產業創新主體之間的創新協同作用進行研究,具體比較產業內創新和產業間創新的差異。

  四、 產業內創新的執行機制

  產業內創新是指一個產業內部的企業單位進行創新活動的過程,它主要是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進行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市場創新,即產業內企業推進產業研發、生產、營銷、管理方面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目的是通過產業內企業的創新努力帶動整個產業的升級。在不依賴外部資源的前提下,其創新的過程一般如圖1示。   企業進行創新的主要內容是技術的創新,行業內的中小型企業可以通過模仿領先企業實現技術升級,但是領先企業必須擴大研發費用和研發人員投入,進行新技術的開發,獨自承擔研發風險。而對於原有產業的生產要素,一方面,由於資產專用性的存在,企業需要在採購更大規模或者更先進生產工藝的裝置之前,必須進行資產裝置更新,即上圖所示的①和②環節;另一方面,對於勞動力而言,主要是技術工人,為了適應新的產業流程改造需要,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訓和學習,以熟悉新的生產過程,也就是③和④環節。所以,從產業內創新可以看到,即使企業遇見了未來的市場需求,仍然具有較大的市場風險和成本壓力。產業內創新中的資產沉沒成本和工人的學習成本,這些都是中小型企業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領先企業雖然也有這個資源轉換的過程,還要時刻警惕跟隨企業的追趕,承擔率先創新成本,但是它們相比於中小型企業,往往更容易可以得到外部資源的支援,以緩解產業內資源流動的壓力,首先,第三方研發機構的支援將會大大降低技術研發的風險,利用現有的研究成果消除了自主研發的不確定性,其次,金融機構的資金扶持使得資產更新和轉移更為迅速,最後,利用外部人力資源可以在保證現有流程的基礎上,建設新的生產線,改造原有的生產流程。所以,在領先企業主導的產業內創新,對於成長期產業的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

  而對於一個處於成熟期的產業而言,產業內創新已經無法滿足行業領先企業的需求,緩慢增長的市場收益無法補償高成本的產業內創新,其往往通過業務的延伸和多角化經營,向其他產業進行發展,進行產業間的創新。但是,對於中小型企業而言,市場是由大型領先企業所主導,雖然產業處於成熟階段,產品利潤率相對較低,不具備進行產業間創新的實力,然而進行產業內創新仍然是現實的出路。中小企業出於市場預期的考慮,儘管外部資源如資金、先進技術不太可能惠及這些弱勢企業,但是仍然可以吸收領先企業所淘汰下來的裝置和技術人員,進行技術的模仿和創新,從而逐漸縮短與領先企業之間差距。相對而言,有效利用產業內資源的流動,其創新成本會比較低,而且領先企業對於跟隨企業的排擠也會隨著其戰略重心的轉移而減弱,這個時候便是中小型企業發展的最佳時期。

  通過對這兩類產業的具體分析,也充分體現了產業內創新的特點。產業內創新是建立在自身創新活動的基礎上,在領先企業的創新主導下,技術、裝置、人員逐漸向產業內其他企業轉移擴散的過程。雖然領先企業承擔著更大的創新風險,但是相對於中小型企業,其往往能獲得較多的外部資源。隨著產業本身的不斷髮展,這種外部資源會出於市場利益的考慮而慢慢減少,成熟產業內的領先企業往往會面臨創新成本居高不下和業務延伸困難的窘境。國家有必要依託產業調控力量,對這類企業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指導。對於中小企業而言,產業內創新是其必然的路徑,而且對其而言,創新環境相對寬鬆,可以依託產業創新活動中領先企業的優勢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但是由於其不具備市場勢力,在產業內往往會受到領先企業的排擠,領先企業通過技術封鎖、人才儲備機制等手段限制資源的有效流動,直接影響了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充分構建一個公平競爭的產業環境,促進產業創新資源的流動,從而提高整個產業的發展水平。

  五、 產業間創新的執行機制

  產業間創新是指企業從原有產業向新產業領域進行業務延伸和拓展的過程。這種業務的延伸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企業在原有產業鏈基礎上進行縱向垂直一體化,通過上、下游產業的內部化,實現企業交易成本的節約,減輕原材料採購和市場銷售對企業發展的束縛;另一方面是指企業重新審視自身的經營業務,進入一個與原有產業相關程度不高的產業,實現產業內資源的多角化經營。

  對於前者而言,就是上、下游產業之間的創新,具有相對明確的創新收益預期,並且在技術創新方面,由於自身的渠道優勢,上、下游產業的技術可以通過模仿和戰略合作獲得,最主要的創新障礙是專用資產的轉換和相關技術人才的限制。這種產業間的創新減弱了資產更替的可能性,企業往往不會因為進行縱向延伸而縮減自身的生產線,關鍵在於外部資金的獲取。而對於技術型勞動力而言,企業也需要吸收外部人力資源,因為企業規模隨著產業鏈一體化而不斷擴張,必將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而現有勞動力技能的增長,無法滿足產業創新資源的需求,因此上、下游產業之間的創新必須依靠企業自有資金和人員技能的積累,或者通過外部資源的獲取來進行,而無法通過現有產業內資產和人員等資源實現創新過程。

  而對於產業內企業通過自身創新,則不同於向產業鏈之外的產業拓展。這意味著,企業考慮到產業即將處於衰落期,將以犧牲一部分市場份額,來實現在新產業領域內的市場開拓。也就是說,這是一種企業內部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如上圖所示,由於資產專用性的存在,一部分A產業的實物流必須轉化為資金流,這個過程相對比較容易,因為產業內的其他中小企業對此存在較大的需求,關鍵是②環節,能否順利地進行,取決於新產業內企業的競爭行為。同理,在技術和人才引進方面也會受到限制,為了避免外來企業的進入,產業內企業往往會提高行業進入壁壘。這就迫使產業內的企業首先整合內部資源,通過自身的人員培訓***③、④環節***和技術研發來推動產業間的創新,從而進入新產業。所以,這種產業創新無法充分地利用外部資源,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是依靠內部資源來實現。

  綜合以上兩種產業間創新情況,則充分反映了產業間創新受到外部資源的約束較大。由於自身所處的產業位置不同,兩類主要的產業間創新呈現出巨大差別。當領先企業依託產業鏈,進行縱向的產業間創新時,由於自身的渠道地位,往往受到外部新產業的限制較小,主要的障礙在於產業內資源流動的滯性,所以,必須依託外部相對容易獲得的資源;而當企業進行橫向的產業間創新時,儘管其加快了自身產業資源的流動,也可以從外部第三方機構獲得相關的技術和資金,但是往往在最終進入環節會受到新產業內企業的阻撓,而不得不依託企業內部的資源整合,進行艱難的多角化過程。所以,為了推進產業間創新的進行,企業需要必須依託完善市場和中介組織的共同作用,來降低進入產業的准入條件,以實現產業間資源的充分流動。
  六、 產業創新的政策推進

  相對於產業間創新,產業內創新更加容易推進,儘管存在內部資源重新配置的問題,但是產業內資產通用性相對較高,並且在行業中介組織的調控下,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產業內創新的進行。而產業間創新所受到的限制因素較多,由於產業資產無法投入新產業內使用,原有產業內部自身的資源流動受到了限制,因而,很難構建中介組織來推進產業間的創新。

  產業創新是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動力。產業內創新和產業間創新作為產業創新的兩種重要形式,既要提高產業內的創新能力,又要提高產業間的擴散能力。產業內創新資源的積聚,有利於新興主導產業的形成;而產業間創新資源的擴散,則有利於新型產業體系的形成。目前我國的產業創新管理缺乏高效互動的機制,在這方面國家有責任推進產業創新程序,為企業進行創新指明方向。首先,應該明確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創新的方向,針對未來的市場需求和經濟發展,鼓勵高技術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的創新;其次,推進產業間和產業內的創新要素的流動,完善技術引進和轉化機制,加強第三方技術科研機構與產業生產部門的聯絡;再次,減少政府的行政壟斷,降低產業准入條件,為產業創新提供一個公正、公平的市場環境,保障產業創新關聯主體的合法權益;最後,充分發揮行業中介組織在產業內資源流動和資源整合中的作用,為企業之間的技術轉讓、研發合作、人員交流搭建平臺,推動裝置、技術人才的資源流動,規範行業技術標準,提高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

  七、 結論

  根據產業創新方向和創新機制的差異,可以將產業創新區分為產業內創新和產業間創新兩大類。無論是產業內創新或是產業間創新,都會影響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並且資源的流動總是會遇到諸多的障礙。產業創新遇到的障礙可能是由企業本身的屬性造成,也可能是產業內部和產業外部的競爭者的行為所導致。政府部門和行業中介有責任為產業創新構建一個良好的環境。建立在公平公正的競爭基礎之上,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和行政干預,在一定程度上擴大產業創新資源的供給,加快產業創新資源的流動。因此,產業創新不僅是企業的具體行為,還包括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它們之間只不過是分工的不同,所承擔的責任和努力的方向不同。在國家產業升級的過程中,產業創新主體必須充分發揮創新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