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公共政策的畢業論文

  公共政策作為一種權威的資源配置方式,公共性是其邏輯起點也是最終結點,但現實中存在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困境,制約公共政策的全過程。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基於倫理視角的公共政策相關問題

  當前, 我國正處在社會體制的轉型過程中, 社會經濟迅速增長。在這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 舊的倫理價值觀逐漸崩潰, 而新的價值觀卻尚未完全建立, 社會經濟生活及政府行政管理活動都遇到了道德困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經濟行為主體廣泛而多樣, 其各自有著自己的利益目標。任何人都必須承認其他人的獨立身份, 承認人們之間是平等的行為主體。這實質上即是一種倫理要求, 是客觀上對倫理化的社會秩序的要求。構建公平、公正的社會和公共行政倫理秩序同樣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 實現政府行政道德化, 這是應用倫理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內在原因和客觀基礎。在這一過程中, 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如果不能把握倫理變化, 產生諸多政策失誤和執行不利將是必然結果。因此, 我們說, 倫理價值問題在公共政策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公共政策執行力的公共倫理價值分析

  1.公共政策執行需公平公正,體現倫理責任

  公共政策執行中的公平公正要求公民在公共政策的執行上受到平等對待,公共政策的執行要儘可能地增進全體公民的福利待遇。平等對待具體落實到公共政策執行中的分配領域中指價值分配結果的均等無差,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在一視同仁,各得其所得的同時,給予最少受惠者以適當的利益補償。增進全體公民的福利待遇,讓每一個公民都能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公平公正就是讓各社會主體的利益關係得到合理協調,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因此,公共政策在執行中應公平公正地分配各社會主體的利益,使各社會主體的利益獲得都能建立在被廣泛認可的基礎上,引導各社會主體都能按照公平公正的要求規範自身行為採取行動。

  責任是對政府組織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的限制,“行政執行的根本目的是為公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實現公共利益,因而必須對行政行為所涉及的公民負責”強調公共政策執行中的倫理責任對於有效和正確的執行公共政策,完成工作任務,實現工作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公共政策執行中體現倫理責任可使公共政策執行人員增強決策的風險意識,注重政策執行的實際效果,講究政策執行的實際效能,使公共政策能行之有效的付諸實踐,並能在出現問題時追究責任人的責任,使之更加慎重的執行公共政策。

  2.公共政策執行需以人為本,實現公益至上

  公共政策的核心問題是人的問題,以人為本就是要滿足人的根本利益需求,保障人的各項權利執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也是公共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的公共倫理核心價值。為此,在公共政策執行中要體現出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要體現出人既是公共政策的出發點,也是公探析倫理視角下的公共政策執行力共政策的歸宿。正如康德所言:“人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公共政策的執行應尊重人的意願,實現人的利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如住房、看病、教育等,只有人民滿意,公共政策的執行才是有效的。公益至上是政府組織在執行公共政策時能有效地約束、引導各社會主體,使各社會主體能夠平等分享社會發展成果。因此,公共政策在執行中應處理好各社會主體的各種利益關係,如直接利益和間接利益,即公共政策在執行中不能將一定團體的直接利益冠以公眾利益的名義,不能在反映一定團體的直接利益時,損害其他團體的間接利益;利益和代價,即利益的獲取是否與所付出的代價成正比,這實際就是效率問題,政府作為人民的代理人,其資產和支出均來自於人民,因此,政府在公共政策執行中也應追求利益最大代價最小。總之,公共政策執行中的公益至上就是要保證社會發展的成果為社會全體人民所同享。

  二、把握政策執行的倫理原則, 提升公共政策執行力

  公共政策最終要以通過執行達到其政策目標, 而執行力強弱直接反映政策的成功與否。政策執行力是指公共部門順利實施政策的程度, 以及實現政策機構目標, 最終解決公共問題的程度, 也就是公共政策執行的有效性。如何有效地實現政策的順利執行, 不同的學者提出過很多對策, 如加強執行者學習理解政策能力, 能正確解釋政策; 要保證充足的資源; 要有完善的政治法律支援等等諸多方面, 但幾乎每一方面都受制於倫理因素的制約。政策執行不能脫離倫理道德的支援, 這其中既包括執行者本身道德支援, 也包括政策本身的執行過程中豐富的倫理意義。所以在政策執行過程中, 必須遵循倫理準則, 才能保持政策的有效執行, 提升政策的執行力度。

  1.政策執行的實事求是原則

  按照公共政策的本質要求, 政策在制定過程中需要將公共利益擺在所有利益之前, 到執行階段, 需要堅持沿著政策的既定目標一步步落實。如果偏離了政策目標, 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將失去意義。所以在執行政策時, 要求執行人員首先對政策正確理解, 然後做到忠實於政策的本意, 按政策的目標選擇實現手段和方法, 不折不扣地實施政策計劃, 以最終實現政策目標, 解決政策問題。要做到實事求是原則, 就要提高政策執行的忠實度和準確度, 一是要提高行政人員的倫理素養, 樹立站在大局做事的倫理道德觀, 忠於政府、忠於公共利益、忠於公共政策的職業意識; 二是提高理解政策精神的知識水平, 對有原則性指導的政策一定要結合本地實際狀況實事求是地執行。   2.政策執行的公共利益至上原則

  利益衝突存在於公共政策過程的始末, 在政策執行過程中顯現得更為突出。政策的制定就是以解決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問題為出發點的, 在執行時更要注意利益的區域性性和整體性之間可能出現的衝突。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最本質的特點, 政府作為社會的主要管理者, 承擔著解決公共問題、謀取公共利益的職責,而不能在私人領域侵犯私權或是為少數人的團體甚至政府自己謀取私利。

  3.政策執行的協調原則

  一項公共政策的執行及目標的實現, 需要多個部門和人員的共同努力, 特別是一些複雜的多目標決策往往涉及單位眾多, 其中任何一個出了問題, 決策目標都無法實現。各部門之間不能互相推諉、甚至拆臺,相反應積極配合, 共同努力實現目標。具體需要做到,一是各相關部門要通曉政策內涵, 不可出現理解偏差; 二是制定具體執行計劃, 各部門依計劃分工, 權責分明; 三是建立統一領導, 集中各方面執行的力量, 共同實現政策目標; 四是需要健全的監督體系。

  4.政策執行的人本原則

  從公共政策的全過程來看, 人始終是活動主體。不論是執行者還是目標群體, 都是我們關注的物件。政策執行時要自覺地做到“權為民所用, 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公共政策執行的成功與否,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決於人的理性精神和決策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策執行者的道德素養體現於政策執行的全程之中,對於政策執行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開展持續有效的道德教育,如公共精神的道德理念教育;通過建立完善的道德規範體系,如制定對於正確的行政道德的評價判斷標準等,加強政策執行者的道德義務感和責任意識,使政策執行者首先明德明理,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提升政策執行者的服務能力,加強政策執行主體的學習,使其在具體的政策執行中具有較高的管理技能。通過對政策執行者的繼續教育體系,提升其對公共政策的認知能力,使其能快速的理解政策,從而高效率的執行;通過以服務能力的認定和提升來統領行政人員的各項管理制度,完善行政人員的分類制度、選聘、流動、績效考核等,以此增強政策執行者的危機、競爭意識,從而提升其服務能力。

  篇2

  談利率應成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

  由於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並不在中央銀行的直接控制之下,為了實現最終目標,央行必須選擇與最終目標關係密切,央行可以直接調控,並在短期內可以度量的金融指標作為中介性指標,以實現對最終目標的調節和控制。利率***本文所指的是銀行利率,下同***也稱利息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錢所支付的代價,亦是放款人延遲其消費,借給借款人所獲得的回報。由於其與貨幣政策的天然聯絡和具有相關性聯絡緊密、可控性優異、抗干擾能力強的特點,應當取代貨幣供應量成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

  利率***本文所指的是銀行利率,下同***也稱利息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錢所支付的代價,亦是放款人延遲其消費,借給借款人所獲得的回報。由於其與貨幣政策的天然聯絡和具有相關性聯絡緊密、可控性優異、抗干擾能力強的特點,應當取代貨幣供應量成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

  一、相關性方面

  利率同貨幣政策具有自變數與因變數的函式關係,貨幣政策的變化必將引起利率的變化。如2009年中國貨幣政策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實施了名為適度寬鬆實為擴張的貨幣政策,使得貨幣供應量和銀行信貸出現了跳躍式增長,銀行存款利率活期為0.36%;整存整取三個月:1.71%;半年:1.98%;一年:2.25%;二年:2.79%;三年:3.33%;五年:3.6%。2011年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由此前的“適度寬鬆”調整為“穩健”,銀行存款利率調整為活期為0.50%;整存整取三個月:3.1%;半年:3.33%;一年:3.5%;二年:4.4%;三年:5.0%;五年:5.5%。2015年中國貨幣政策的基本格調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加快資金週轉,優化信貸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讓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同時銀行存款利率下調為活期:0.35%;整存整取三個月:2.6%;半年:2.8%;一年:3%;二年:3.5%;三年:4%;五年:4.25%。由此可見貨幣政策的變化必將引起利率的變化。

  二、可測性方面

  利率是可測的,馬克思的利率決定論建立在對利息的來源和本質準確把握的基礎上。馬克思揭示,利息是貸出資本的資本家從借入資本的資本家那裡分割出來的一部分剩餘價值,而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利息的這種質的規定性決定了它的量的規定性,利息量的多少取決於利潤總額,利息率取決平均利潤率。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在平均利潤率與零之間,利息率的高低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利潤率;二是總利潤在貸款人和借款人之間進行分配的比例。這一比例的確定主要取決於借貸雙方的供求關係及其競爭,一般來說,供大於求時利率下降;供不應求時利率上升。此外,法律、習慣等也有較大作用。馬克思的理論對於說明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利率決定問題具有指導意義。目前中國現階段利率的因素主要有利潤率的平均水平、資金的供求狀況、物價變動的幅度、國際經濟的環境、政策性因素。這也就決定了利率的可測性。

  三、可控性方面

  利率具有相當高的可控性。在中國人民銀行作為金融業的管理機構,制定並公佈基準利率作為的商業銀行存款、貸款、貼現等業務的指導性利率,存款利率暫時不能上、下浮動,貸款利率可以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下浮10%至上浮70%。可見利率具有極強的可控性,國家可以控制利率,調整利率,進而調控貨幣政策。而貨幣供給量由兩個因素決定,即貨幣乘數和基礎貨幣。一般來說,基礎貨幣基本上可以由中央銀行控制;這樣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貨幣乘數是否穩定可測。貨幣乘數變動的因素又有:居民的經濟行為;企業的經濟行為;金融機構的經濟行為;政府的經濟行為。一般情況下,政府的經濟行為可以控制,金融機構的經濟行為可以限定。但企業和居民的經濟行為只能進行引導,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也導致了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與利率相比不高。

  四、抗干擾性方面

  由於中國利率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基準利率。所以中國利率具有極強的抗干擾性。不會受到外力的干涉。也不會因為個人行為或者其他種種因素自行改變。而貨幣供給量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髮展,特別是網際網路經濟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迅猛發展更是使得貨幣供給量的抗干擾性不斷降低。

  五、結論

  利率已經逐漸的展現了其影響巨集觀經濟變數的核心作用。同時由於其與經濟政策、貨幣政策相關緊密且互相影響,可以根據物價變動、國際經濟狀況等因素進行預測,由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可操控性及抗干擾性強的特點,應當替代貨幣供給量成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