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柔術和巴西柔術的區別

  柔術,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一朵藝術奇葩,它正式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成熟於隋代,唐代進入宮廷,漢代百戲曾經一度鼎盛。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正式命名為雜技柔術,她與中國的戲劇藝術一樣,門派、品種繁多,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和巴西柔術不一樣的是,它是作為雜技軟功來命名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柔術軟功,作為雜技家族中一個傳統專案,被譽為“超越極限的人體藝術

  雜技柔術或許大家不瞭解柔術這個名詞,但大概都知道一些雜技中有滾燈等專案。

  滾燈就是柔術的一種,柔術隸屬於雜技範圍,與一般的雜技不同,柔術更多的是追求人的視覺感受和人的極限,一般雜技大都以驚險或者高難度,複雜著名。


  但柔術是通過對人的疼痛訓練著稱,一般雜技是靠對人的大腦四肢訓練,柔術是對人的身體內的結締組織韌帶的被動抻拉訓練

  大家都知道芭蕾,舞蹈演員可以劈叉下腰,其實訓練劈叉下腰的這個過程就是對人的韌帶的抻拉,只不過柔術所要求的軟度比舞蹈演員高的多,優秀的柔術演員大都從7歲左右開始訓練柔韌性,要經過近十年才能成為優秀的柔術演員。

  在訓練中由於被動的韌帶撕拉,人往往有劇痛的感覺,而柔術的訓練可以把她們疼到大哭乃至韌帶撕裂,她們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能堅持到最後的少如翎毛。所以說幹這一行的人少之又少,這也就是為什麼柔術不出名的原因。

延伸閱讀:

  巴西柔術歷史介紹

  巴西柔術源於日本柔術,柔術擁有大量格鬥技術,包括打、投、關節技及絞殺技。“Jujutsu”柔術的意思為“柔的法則”,它適用於所有日本武術體系,“柔”即利用靈活性。柔術的特點在於充分利用槓桿,而非與對手抗力、比力。柔術練習者會選擇使用技術,讓對手屈服或耗盡其體力,最終將其制服。然而,在古時柔術被視為次要的格鬥術。因為多數武士首先使用刀劍,並將刀劍術視為最重要的武術。因此,日本柔術形成多種打鬥體系,各自體現一部分最原始的技術及策略。有兩個例子,柔道,側重於摔;而空手道則重視踢、打。

  在Edo時期***1603~1867***,隨著日本內戰的結束,柔術開始流行起來。經過幾百年的戰爭,武士們已精通武術,在戰爭中使技藝更精湛。勞動階層出現了,柔術成為日常的必需品,許多技術開始適用於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情況,曾在戰場上使用的自衛術現在在賭館、市場、茶樓中使用。19世紀,柔術已成為成形的徒手格鬥術,用來對付持械或徒手的對手,有些側重於地面扭鬥,有些則重視踢打。19世紀以來,日本共有700多種柔術門派。

  戰爭對柔術發展起了很大影響,將打鬥術變成武藝,並帶來技術的革新。由於缺少實戰機會,很多柔術派別逐漸失去了實用性。沒有了戰爭,武士階層及戰鬥性武術也不再需要,剩下的僅僅是日常生活中的自衛術。很多柔術學校開始推行現實的訓練方法,而其他的柔術學校只有關門了。在Meiji復興後***1868~1912***,戰鬥性質的柔術已在日本幾乎消聲滅跡,令人感到幸運的是,有幾位德高望重的大師將柔術從失傳的邊緣拯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