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摔跤和柔道的區別

  柔道是一種身體對抗激烈、競爭性非常強的體育專案,摔跤,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古老的體育運動形式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概念對比

  1.1中國式摔跤概念

  中國式摔跤是以中國幾千年摔跤運動實踐為背景,以京跤為基礎,吸收國內多民族摔跤技術,並參照現代國際摔跤規則,經過長期整理而發展形成的獨立運動專案。

  1.2柔道

  是一種以摔法和地面技為主的格鬥術,通過把對手摔倒在地上並通過寢技、估計、關節技而贏得比賽,它是奧運會比賽中唯一的允許使用窒息或扭脫關節等手段來制服對手的專案。


  2歷史

  2.1中國式摔跤的歷史

  中國式摔跤是最古老的體育專案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中國古代摔跤。 古代稱為角力、角抵、相撲、爭跤等,近代稱之為摜跤、撩跤、摔角等。在公元前11世紀的周朝角力作為軍式訓練專案,從此各個朝代摔跤各有興衰。宋朝時期的摔跤運動發展廣為流行。清朝各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運動,此時摔跤運動發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和重視,瀕於失傳的中國傳統跤術獲得了新生。並且為了區別於奧林匹克運動會專案西方的摔跤運動而專門將中國的傳統民族形式的摔跤運動正式更名為:中國式摔跤。 據南朝人任昉著的《述異記》中記載:“奏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樂名蚩尤戲,其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這種“蚩尤戲”就是我國古代摔跤的雛形。 由此說,我國古代摔跤始於黃帝時代。 摔跤淵源 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摔跤作為練兵的一項軍事科 目出現。據《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由於當時兵器差,射箭、駕車、角力都是軍隊操練的主要科目。

  清朝用武力起家,入主中原,一直保持著尚武崇戰的風氣,加之清朝歷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運動,因而“布庫”之戲得以廣泛傳播。 總之,摔膠運動由於清代皇帝的大力提倡,滿族、蒙族和漢族跤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使摔跤技術不斷提高、不斷完善,最終發展成近代中國式摔膠,所以說,中國式摔跤是我國各族跤手共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

  2.2柔道的歷史

  公元1638年,明朝官員陳元斌,為了復興明朝的天下,東渡日本,求援兵於德川幕府,結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這樣陳元斌就把中國武術和摔跤傳到了日本,在江戶城南國正寺,傳授中國武術,致使柔術在日本廣泛開展起來,從此流派也日益繁多,後經日本改革和發展,成為日本現在的相撲和柔道。

  3規則

  3.1得分規則不同

  中國式摔跤規則規定選手除兩腳外身體任何部位觸地既判對方得分。先後倒地時後倒地者得分,同時倒地時在上面的選手得分。柔道則不然,站立時摔法基本與中國式摔跤相同,但它有寢技,既到地後的技術。寢技分為固技、絞技、關節技。固技是把對方的背部按壓在墊子上,使之不能逃脫,而施技者保有行動自由。 3.2得分內容不同

  3.2.1中國式摔跤:根據對方摔倒時自己是否站立得2分或是1分。先後倒地,後倒地者得1分。同時倒地在上面的選手得1分。雙方同時倒地,而且分不出先後和上下時雙方均不得分。最終比賽結束比較得分,得分多者為勝者。 3.2.2柔道:是根據使用壓技將對手被控制的時間超過25秒為“一本”,比賽結束,還有一本的情況是比賽的一方控制對方並使用投技以相當的力量和速度把對方摔成大部分背部著地狀態 。將對手控制20秒叫“有技”,15秒叫“有效”。獲得“一本”的運動員獲得比賽勝利。一場比賽中沒有出現“一本”勝利時,在規定的比賽時間內,則按“技有”、“有效”的多少評定勝負。但是一個“有技”勝過所有的“有效” 。

  4.技術對比

  中國式摔跤和柔道雖有本質區別,但亦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柔道的投技站立摔大部分相近於中國式摔跤。中國是一個柔道強國,在著名中國式摔跤和柔道教練劉水福老師的培養下有30多人榮獲過亞洲、世界和奧運會金牌。劉水福老師精湛的柔道技術借鑑最多的是中國式摔跤的精練技術。在奧運會女子柔道所取得的四連冠,大多數是用柔道投技技術動作也就是站立摔,這是中國式摔跤最為基本的技術動作。如,李忠雲第一次獲得世界冠軍時所用的柔道技術“小內刈”,是由中國式摔跤中被稱為掛腿、內得合的技術動作演變而來的;莊曉巖參加奧運會爭奪冠軍比賽時,取勝用的“揹負投”柔道技術是由中國式摔跤稱為“揣”的技術動作演變而來的;孫福明奧運會爭奪冠軍比賽中獲勝前關鍵時刻所用的柔道技術“落腰”摔倒對手得一個“有效”分後轉入寢技固住對手取勝,而“落腰”摔的技術動作是由中國式摔跤的“拱子”動作演變而來;袁華奧運會爭奪冠軍比賽時,最後的取勝動作中用的是柔道技術“大外刈”,而柔道的“大外刈”與中國式摔跤中“大別子”技術動作相同。柔道當中摔法的技術動作在中國式摔跤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4.1中國式摔跤

  主要技術是站立技術,也就是說有一方倒地就停止比賽,另一方得分,倒下之後就不再進行比賽。通過手上的搶把位,加上腳上的步法移動,和身法的運用,將對手摔倒的技術。

  4.2柔道

  技術,主要是運用投身技和寢技。投身技也就是所說的摔法。寢技分為固技、絞技、關節技。固技是把對方的背部按壓在墊子上,使之不能逃脫,而施技者保有行動自由。如果施技者的腿被對方的腿夾住,則不算使用固技成功。如“橫四方固”就是施技者跪在仰臥的受技者體側,抱壓住對方。絞技是兩人倒在墊子上,用手臂或柔道服勒絞對方的頸部使之窒息而認輸以拍擊墊子動作示意。關節技是倒在墊子上,逼迫對方的肘關節,使之疼痛而認輸。關節技只許應用肘關節。

  4.3具體技術動作舉例

  4.3.1掛腿內得合與小內刈

  先上左腳與對手右腳相對,再上右腳穿過對手兩腿中間,然後右腿彎曲回打對手右腿膝蓋窩處,同時雙手用力向後推 ,使對手上體後倒而下體被固定而向後倒下的技術動作。

  技術:將對手腿部勾住,使其不能後移而向後倒下的技術。這個技術動作基本相同,但是柔道還要進行地面技術的較量才能得分。

  4.3.2揣與揹負投

  左手拽對手右臂肘關節處,右手抓對手胸前直門處,先上右腳到對手兩腳間靠近對手右腳處,左腳迅速跟上,同時轉身背對對手。轉身的同時身體下蹲與對手身前,迅速蹬直雙腿,兩手向自己身前拉拽。使對手被撐起,向自己前方翻轉背部

  著地的技術動作。

  技術特點:迫使對方造成上下翻轉,最後迫使對手背部著地。柔道技術要求把對手摔倒時有相當的力量和速度並且背部大面積著地為“一本”,此時獲勝。這個技術如果使用得當比較容易達到“一本”,但未出現一本時要進行地面技,也就是寢技,固技、絞技、關節技最終爭取勝利。

  4.3.3大別子與大外刈

  左手向後拉拽對手右臂,上左腳與對手右腳腳尖相對,右腳上步到對手右腿後,但不落地,同時右手迅速向前切,使對手上身後倒,同時右腿用力向自己身後別出,是對手腿部被向前別出而上體向後而倒下。

  技術特點:使對手上體後倒,而下體被前移,最後身體向後倒下。這個技術是造成對方向後翻轉倒地的效果。

  5.禮儀方面

  5.1中國式摔跤:比賽開始前和結束後,雙方運動員應站在比賽開始線互相抱拳致意,並對場上裁判和觀眾抱拳致意,如不執行該條規定將受到警告處罰。 5.2柔道:鞠躬行禮,比賽開始前和結束後身體面向對方,並步直立,兩臂自然置於身體兩側,上體前傾接近90度,目視地面稍停後,還原成直立姿勢,行禮完畢。

  6服裝對比

  6.1中國式摔跤的服裝

  中國式摔跤的比賽服裝叫做跤衣,俗稱為“褡褳”,它非常結實,是用六層棉布縫製而成,顏色各有不同, 2007版中國式摔跤競賽規則明確規定了中國式摔跤摔跤衣,袖口尺寸嚴格規定為22釐米,以方便運動員在強對抗中能及時抓握,保證比賽順利進行。在跤衣扎跤帶位置,以側面中心線向前後15釐米各有一組高3釐米,寬0.5釐米相隔2釐米縫製的穿孔,以備穿扎跤帶用。褲子一般為運動褲即可,在摔跤過程中不得抓拽對手褲子。

  6.2柔道的服裝

  在練習和比賽柔道時,必須赤足穿柔道衣進行。柔道衣分為上衣、下衣褲子、腰帶。上衣的長度要求遮蓋住臀部,袖子長度要求稍微超過前臂的中部,下衣的長度要求稍微超過小腿的中部,腰帶,為了防止上衣散開,要打結束緊。比賽時,雙方運動員要系不同顏色的標誌帶。柔道服要求相當的結實,在比賽進行中可以抓拽對手的上衣和褲子。

  7中國式摔跤技術動作融入到柔道技術當中

  通過兩個專案的對比找出兩個專案的差異和聯絡。把中國式摔跤當中的技術合理的運用在柔道專案當中,因為柔道的規則中規定,比賽的一方控制對方並使用投技以相當的力量和速度把對方摔成大部分背部著地狀態,此時出現“一本”。一場比賽中,運動員獲得“一本”後,該場比賽即可結束,獲得“一本”的運動員獲得本場比賽勝利。所以在柔道的比賽中儘量多的使用那些容易造成對手後背以大面積著地的技術,對獲得柔道比賽專案有著重要意義。多多加強能夠得到一本的摔法技術,因為這些動作發揮很可能直接贏得比賽“一本”而勝利。中國的柔道專案的發揮要更多的借鑑中國式摔跤中的重點技術動作。讓中國式摔跤技術發揚光大,同時也是中國武術的壯大和發揚。相信在中國式摔跤的照耀下,中國的柔道專案會越來越強大。